《走進藏族人家》系列紀錄片(九):藏家客棧"攝影天堂"

2020-12-03 海外網

9   原標題:藏家客棧「攝影天堂」

新都橋鎮,位於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以神奇的自然風光、美麗的「十裡長廊」而聞名,有著「攝影家天堂」的美譽。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來到這裡。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人們來到新都橋不僅僅局限於風景觀光,而是更趨向於體驗藏家風情。一路上隨處可見的藏家客棧邊成為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感受當地藏家文化的最佳選擇。

眼前這位魁梧的康巴漢子名叫扎西彭措,他和他的妻子尼瑪措就經營著這樣一家充滿康巴藏族特色的文化客棧,熱愛攝影的他們還給客棧起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攝影天堂」。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走進藏族人家攝製組」美國籍記者白江與印度籍記者薩克提對扎西彭措經營的的攝影天堂客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與扎西彭措的交流中了解並體會到了濃濃的藏族文化。

這位就是扎西彭措的妻子尼瑪措,她用心布置的客棧顯得溫馨大方,並且非常舒適,讓許多遊客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客棧的客房為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被分成2-5人不等的房間,裡面的裝飾更加突顯藏式民居風情。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碰巧遇見了扎西彭措的回頭客。

在之後與扎西彭措的閒聊中我們也得知,攝影天堂客棧是新都橋第一批建成的民居客棧之一,但扎西彭措還繼續學習他人先進經驗,探索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對扎西彭措而言,這不僅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更是為了更好的展現新都橋,宣傳藏家文化,祝願他的生意越來越好。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相關焦點

  • 香格裡拉靈魂走進了肅穆的天堂
    有一個地方「身體雖不能靠近那聖潔的空氣,靈魂卻走進了肅穆的天堂。」沒錯,她就是人間天堂香格裡拉!從山地森林到高山灌叢再到亞冰雪帶的高寒荒漠▼地球上最美的「歷史公園」三江併流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結伴出遊大姐、二姐固執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陽升起的東方尋找光明和愛情告別兩個姐姐,毅然轉身東去一轉身,就形成了長江第一灣(第一灣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南部沙水碧村與麗江石鼓鎮之間
  • 紀錄片《極地》:普通藏人,認認真真地活著
    《極地》  普通藏人,認認真真地活著  紀錄片《極地》在豆瓣評分超過9分,讚譽一片。它不過就是拍攝了幾個普普通通的藏人的生活。《極地》的監製曾海若認為,它之所以動人只是因為所有故事都在講述一個議題——他們在認認真真地活著資料圖:西藏民眾。
  • 請乘坐藏彝直通旅遊考察車,走進秘境九龍!
    來自省內外,旅行社、運輸行業、酒店行業、新零售行業、汽車行業、攝影影視行業等專家學者和大學雙創人員等企業及翹楚者,共計20多家單位,30餘位成員踴躍報名參加。品不完的民族文化九龍被稱為「藏漢彝」走廊,是一個以藏、漢、彝為主體,回、苗、白、瑤、羌、土家族等十二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長期以來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既有藏區特有風貌,又有彝區獨有原始與古樸。走進九龍藏家,緣牽西夏的木雅情結,盪氣迴腸的瑪達咪山歌,讓人迷醉留戀。
  • 被忽略的旅者天堂:1條自駕線串起原生態風景及純粹藏文化
    而這三條江河的源頭,孕育於同一個遙遠而又神奇的地方,那便是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如果說青藏高原是神佛的世界,那麼玉樹則是神佛的天堂。這裡佛光縈繞,山皆神山,水皆聖水,山水間都有神明仙氣。
  • 天上的西藏不是傳說中的天堂 西藏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
    攝影/圖文/原創 邱太建如何把西藏拍成夢中的天堂,你想了解嗎?西藏不僅僅是無可取代的旅遊目的地,更是風光攝影人文攝影的聖地。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聞名天下的雪域風光都是許許多多的攝影師趨之若鶩的最佳拍攝地。
  • 藏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裡的桃花村,如世外桃源,還可遠眺南迦巴瓦
    去年桃花季去西藏的時候,五天四晚的林芝行程裡包含了這麼一個地方,它位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深處,西鄰吞白村,北鄰達林村,是南迦巴瓦峰的最佳觀賞地,每年三月底四月初,雪山映襯著桃花、大峽谷裡面也開滿了桃花,猶如世外桃源一般,這裡就是索松村,一個不到五十戶人家的小村子。
  • 中國藏族黑陶的「壯志雄心」:淘海外 火鄉村
    黑陶是中國藏族文化藝術的結晶。黑陶製品特點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紫、靛、銀等色澤,有著「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中新社記者近日走進藏族黑陶之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尼西鄉,憑藉黑陶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信心倍增的「黑陶之鄉」嘗試走向海外市場,並著手開發鄉村旅遊。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紹過尼西鄉一種能燉煮出鮮美雞湯的黑陶鍋。家住尼西鄉湯堆村的黑陶匠人江英江措說,「黑陶最初就是藏族家庭最為常見的生活日用品。」
  • 攝影專業絕不能錯過的9部紀錄片
    影像的意義不僅僅是記錄它反映了時代的特徵暗含了快門背後隱藏的情緒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攝影專業必看的9部紀錄片吧~該系列通過提出關於視覺圖像中隱藏的意識形態的問題來批判西方傳統文化美學。該系列作品部分是對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的回應,後者代表了西方藝術和文化經典的一種更傳統的觀點。
  • 央視紀錄片:《極地》
    請大家帶著輕鬆的心情去觀看該紀錄片,不要與他們爭辯。不要用俯視的視角去看待別人的文化!更不要用憐憫的心態去親近物質不充裕的人們!藏族同胞們的精神家園比我們漢人富裕太多太多了!在我們漢人重拾自我精神財富的同時,我也衷心希望藏族同胞們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紀錄片重在記錄,不妄自幹涉,觀眾也是,懂得敬畏與尊重。道理我都懂,但是,我想為那匹馬發條彈幕:md,嚇得老子腿都軟了。
  • 天堂0r地獄,不去天堂,就去雨崩
    上有天堂 下有雨崩不去天堂 就去雨崩吧!如果你想來一次有點自虐的旅行,如果你想要一次刻骨銘心的遠行,如果你想感受藏地最為潔淨的土地,為你呈現一個你從未發現過最美的雨崩!一個行走其間,讓人有礦世桃源之感的夢境地。雨崩,藏語經書之意因村邊有一塊形似經書的大巖石而得名,以前無公路可通,現在到雨崩村可以坐車去,但坐車上下就沒有徒步雨崩的意義了。
  • 360°野生動物紀錄片,帶觀眾真正「走進」動物世界
    居住在城市或遙遠國家的人們,了解非洲草原大型動物、深海神秘魚類以及亞馬遜叢林各種昆蟲的主要方式,就是野生動物紀錄片。例如BBC之前推出的《地球脈動》系列紀錄片就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還吸引了更多人關注野生動物。
  • 《岡仁波齊》:藏地不需要被「神秘」籠罩 - 南風窗網
    1992年畢業以後,張揚有一年為限的機會來拍攝紀錄片,可以自己選題材。張揚當時的題材跟興趣比較接近,「就是找到西南、西北的一些地方,像青海藏區、甘肅南部藏區、包括雲南怒江這樣偏遠的地方作為拍攝對象。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實際上也是深入藏地的過程。」
  • BBC紀錄片 假如動物會攝影.Animals with Cameras.2018
    2月2日,BBC紀錄片《假如動物會攝影》在騰訊視頻同步英國廣播公司上線,實力演員吳秀波擔任中文配音。這部紀錄片裡,科學家將微型攝像機放在動物身上,動物成為攝影師,帶人們走進沙漠、森林、海洋,零距離觀察它們的生活方式和奇妙的大自然。這種「前無古人」的拍攝形式,也將創造野生動物系列片的拍攝歷史。
  • BBC紀錄片《假如動物會攝影》吳秀波擔綱中文解說
    吳秀波擔任中文解說   《假如動物會攝影人類猜想多年的這個問題,終於在BBC紀錄片《假如動物會攝影》中找到了答案。   在最近推出的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中,攝製組將微型攝像機裝備在動物身上,讓動物成為攝影師,深入沙漠、森林、海洋……擔任「攝影師」的動物,有身長30釐米的狐獴,有奔跑時速可達100公裡的獵豹,有自由潛水的海豹,也有築巢的黑猩猩……它們帶領觀眾走進人類技術團隊無法涉足的領域,展現出從未見過的奇觀。
  • 許乎文化:撒拉族與藏族越走越親的跨族友誼橋梁_地方新聞
    在青海循化的語境裡,特指藏族和撒拉族之間世代傳承的一種族際友誼與跨族交往關係,是維繫藏族和撒拉族之間幾百年友好關係的一座看不見的精神橋梁。近日,筆者走進循化這個青藏高原東部的黃河谷地,去了解和傾聽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兩個群體,如何維繫著幾百年來親如兄弟的民族友誼。 開開心心地拍一張「全家福」。
  • 藏族--民族服務
    根據史料記載,唐、宋、元、明、清時期,青海藏族同內地的商業貿易,主要分為貢賜貿易、茶馬互市和民族民間貿易。  語言文字  藏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青海藏族除玉樹、囊謙、雜多、治多、稱多5縣操康方言外,其他地區均操安多方言。安多方言雖有農業區話與牧業區話的區分,但差別不大,互相能夠聽懂。
  • 從央視辭職,他用20年時間,把11間酒店建到藏地大山的每條皺褶裡
    松贊精品山居系列酒店創始人、松贊度假酒店集團董事長白瑪多吉先生說:『「花20年時間,把松贊酒店一個一個建到藏地大山的皺褶裡。為自己,也為更多人,找到了世人嚮往的那個世外桃源——香格裡拉。」白瑪多吉的藏文化情懷松贊創始人白瑪多吉,曾在央視工作,從事紀錄片拍攝20年,2000年以自家宅基地為起點,開啟松贊酒店計劃。
  • 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生態旅遊業 讓村民端上「 金飯碗」
    四川新聞網雅安6月20日訊 眼下已進入炎炎夏日,前往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消暑度假的遊客越來越多。在這裡,遊客除了遊山玩水,生態果園採摘,農家樂就餐,順便再買點土雞土鴨,還會到「達瓦更扎」的360度觀景平臺觀景,遊客樂在其中,村裡的貧困戶也從中受益。這是當地旅遊扶貧工作的一個生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