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白杜甫王維岑參高適這些唐詩名家
他們用詩歌記錄下甘肅的美和歷史
百度資料圖
中國甘肅網6月11日訊 據西部商報報導 (首席記者 張子藝) 由甘肅省詩詞學會、西部商報社聯合主辦的「甘肅詩詞大會」已經舉行了兩個月,在此期間,許多讀者都推薦了他們心目中的「最美甘肅詩詞」,在最美詩詞誦讀環節,男女老少,都在鏡頭前通過朗誦,表達了對於詩詞的熱愛,在誦讀中展現中華詩詞的韻律之美。連日來,在讀者們熱切推薦的詩詞中,組委會梳理發現,除了一些地方性景點的詩詞之外,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的詩歌推薦數量最多,同時被推薦的頻次也很高。
王維兩過涼州寫下《從軍行》描述邊關戰事
翻開《全唐詩》,和隴右有關的邊塞詩太多了,《全唐詩》中收錄的邊塞詩約2000首,而其中1500首與大西北有關,不少邊塞詩與隴右有關。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王維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塞,王維從長安出發,基本上沿著絲綢之路的北線而行。人們從王維留下的詩句中推斷,他是沿著涇川、平涼,繞六盤山而西行至寧夏固原(即蕭關),然後沿蕭關道入靖遠,直抵黃河岸邊,渡黃河後,進入景泰,然後經古浪大靖、土門,入武威。這是漢唐時,長安通往西域最為便捷的一條道路。這也是王維的第一次涼州之行,天寶四年王維還有一次涼州之行。
在涼州王維體會到了緊張的邊塞生活,也更為前沿地接觸到眾多來自西域的物品。激烈的戰鬥,獨特的民族風俗,蒼茫的塞上風光一一走入他的筆端,也同時展現在無數的讀者面前。王維寫道: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盡系名主頸,歸來報天子。這首《從軍行》,寫了將士們從軍打仗的生活,在號角聲中,在喧囂聲中將士們緊急列隊,準備出發。胡笳聲動,戰馬嘶鳴,唐軍將士開始搶渡金河。戰鬥結束了,將士們俘虜了敵軍戰將,捷報傳天子。
邊塞詩人岑參高適
記錄唐代甘肅歷史及邊塞風光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兩度從軍邊塞,遠赴西域,寫了許多描繪塞外風光,反映邊塞將士戎馬生活的詩篇。在岑參的邊塞詩中,有三十多首是他遠赴西域路經甘肅時寫的。這些詩篇有的寫得氣勢雄偉,奇麗奔放,有的寫得樸素優美,悲涼蒼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唐代甘肅的政治、軍事形勢,描繪了奇特壯麗的邊塞風光和風土習俗,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從戎,保衛疆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氣概。岑參在天寶年間寫道:「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當時,涼州城在隴右33州最大。
「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憶昔霍將軍,連年此徵討。匈奴終不滅,寒山徒草草。唯見鴻雁飛,令人傷懷抱。」這首詩高適創作於前往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的路上,在此之前,高適曾兩度求仕未果,因而此詩仍帶有較強的憂傷意緒。登高望遠,目光直指河西邊塞,並以「漢壘」置「胡天」之間,見邊防之緊。聯想自漢代以來連年徵戰而匈奴不滅的綿長歷史,可見詩人對於社稷之憂。詩中的燕支,即燕支山,又作焉支山,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裡處。
李白杜甫
也留下關於甘肅的詩和故事
詩仙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李白筆下關於甘肅的詩詞數量眾多,被推薦次數比較多的是描寫甘肅天水的《關山月》。李白筆下的天山就是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幹裡的祁連山。在漢朝時候,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這首詩中,描述了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公元759年初秋,48歲的杜甫攜帶妻兒逃離了戰亂和饑饉困擾的關中,在通往秦州(天水)的崎嶇山路中艱難地行進。他想在秦州住下來,等待戰亂的結束。然而,他在秦州徘徊了3個月,沒有找到理想的結廬之所,又把希望寄托在同谷(成縣),結果同谷依舊沒有合適的居所,隨後他前往成都,搭建了杜甫草堂。
-參與方式
1.關注「西部商報」官方微信(xbsb01見報眉),發送留言推薦你心中最美的甘肅詩詞,發送「朗讀視頻+原詩+朗讀者姓名+朗讀者聯繫方式」。
2.私信西部商報官方微博或者直接@西部商報參與、推薦。
3.登錄西部商報新聞網(www.xbsb.com.cn)進入活動平臺,參與活動。
4.撥打西部商報新聞熱線0931-8119000,諮詢活動詳情,推薦你心中最美甘肅詩詞。
5.發送推薦內容到活動組郵箱:12059416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