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上看到上面這張圖,並配以文字說「如果你看見女郎是順時針旋轉,說明你是『右腦型』的人;反之,說明你是『左腦型』的人」,並稱這是某某世界頂尖大學的研究成果。許多人都對此信以為真、並以此作為自己努力和發展的方向。可實際上正如伏爾泰所說:謬誤在人們口中、筆下不停流轉,而摧毀它卻需要經年!
左、右腦所分管的東西一樣嗎?答案確實是否定的。儘管看上去我們兩半的大腦分管著對側身體的活動(右腦負責左側的肢體、左腦負責右側肢體),一旦哪一半出了問題就影響相應那半身體的正常運動,比如中風。但是,就意識層面而言,左右腦的功能公布卻並不是平衡的。如許多人所熟知的,語言、推理和邏輯運算等功能主要分布在左腦,而想像力、創造力和對事物洞察力等等活動則分布在右腦。有研究表明,當嬰兒開始微笑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先張開嘴的左側;而當嬰兒牙牙學語的時候,卻是先張開嘴的右側(參見《邁爾斯心理學》第2章 神經科學與行為,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年版)。
那麼,這是不是意識了所謂「右腦型」和「左腦型」區別是真的呢?甚至於人們將之引申為「左撇子的人有藝術天分,右撇子的人理科好」之類的判斷。我們說,謬誤之所以稱為謬誤,就是因為他和真理之間有些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往往是在真理基礎上的歪曲。比如當屠呦呦因為對青蒿素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獎的時候,不少商家就故意歪曲了「青蒿素」的概念,將所有使用青艾製成的食物都稱為「青蒿素食品」,甚至在淘寶上大量出現了「青蒿素團」、「諾貝爾獎青團」這樣的奇葩廣告,讓人不由得大跌眼鏡。
同樣,對於人腦功能的歪曲也是如此。儘管左、右腦的分工確實不同,然而人類的認知活動卻並不是一個機械、刻板的過程,往往需要各個部分的通力合作。就比如一個簡單的活動:讀出你看到的字句,便需要大腦枕葉、顳葉、前額葉等多個區域的通力合作。如同一臺精密的電腦一樣,沒有哪個部分是可以獨善其身的。只不過對我們的意識來說就只是一瞬間,所以才覺察不到罷了。但在那些不學無術的無良傳媒那裡,就變成了「擁有某某特長的人,他就是某一部分大腦發達」的怪誕論調了。
就比如一個音樂家,難道他僅僅是右腦發達嗎?顯而易見的是,他要把自己通過想像並創造出來的樂曲變成曲譜,同時還要能夠正常指揮、演奏出來,那絕不僅僅是右腦可以解決的問題,必須有左腦的言語和邏輯推理能力通力合作。反之,一個專攻於科學研究的人,更需要在最初的課題假設上有大量的創意空間,目前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公認這一環節其實是最重要的,甚至遠勝過之後具體研究和推理的過程。現實調查表明,所謂「右腦發達」的「左撇子」在藝術型人才中並不佔據優勢,而科學家當中左手習慣的人也並不在少數。而那些因為嚴重癲癇而不得不把左、右腦中間負責連接的胼胝體切除的人,就常常出現不協調,甚至嘴裡說的東西不自覺地與手上做的事相反,不管是創造還是邏輯推理都會遇到阻礙了。
可見,所謂「左腦」和「右腦」優勢功能都是相對而言的。曾幾何時,當我最初接觸人腦的功能時,也被那些把真理極端化的謬誤所迷惑,以致當智力測驗的結果證實我的創造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而是比較協調發展的時候,自己還是執迷不悟地相信「我就是右腦型的人」。而今,自己所研習的這門心理學卻告訴自己,無論哪一部分大腦的功能都不可缺少。因為心理學本身既有需要創造、想像的一面,也有需要邏輯推理的空間,又有哪一部分大腦「不必開發」呢?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因為對這些知識的一知半解,就拼命想要開發孩子的所謂某一部分大腦,更有不惜重金去報名參加那些「優勢大腦開發培訓班」,這實在是誤人子弟之舉。難怪一位研究生導師曾對我說:「你們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更多站出來讓『正規軍』的力量打敗那些騙子們!」
所以,我們可以接受術業有專攻,但真正要精於自己的專長,依然需要其他不同能力的互相輔助。也希望更多的大眾能夠正確認識這一原理,不再被那些謬誤所蠱惑了。歸根到底,天賜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身體,那麼對每一個人來說,就沒有任何地方是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