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在《神怪的故事》一書中寫道:「主宰世界的有三個要素,那是智慧、光輝和力量。」智慧,在此被推崇到一個至高的地位,使人不禁為之嚮往。因為有了智慧,人類才從遠古的茹毛飲血走向現代的高度文明;因為有了智慧,人們才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反思、發展、完善自我。誰不想成為一個睿智的人?誰又不想擁有一段被智慧之光照亮的人生?智慧,籠罩著一層炫目的色彩,為人們所渴求。
狹義地說,智慧就是智力,指人們在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或特徵。平時我們常說的聰明與否指的就是智力水平。智力既是先天的,又與後天的培養訓練密切相關。要提高智力水準,就必須充分開發我們的大腦,因為大腦才是智慧的最終源泉。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腦只被利用了很少一部分,還有驚人的潛力有待開發。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在求知的旅程中剛剛開始蹣跚學步,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能夠儘早地開發大腦,將有助於提高其創造性,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
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經過科學家們反覆實驗研究後指出,左、右腦的分工不同。左腦偏於理性,對文字、分析、記號的任務頗能勝任,又稱為語言腦;右腦則是直觀的,對具體、綜合、繪畫、經驗的對象特別敏感,又可稱為音樂腦。大腦兩半球的差異,主要在於兩者用不同的「語言」做各自的事情。尤其是在出生之後的一系列訓練,更使它們向著不同的思考模式發展。大腦在完成一個特定任務時只允許一個半球佔優勢,當然,這並不排斥左右大腦的協調與合作,左半球在言語聲音的聽覺方面有輕微優勢,常能對言語輸入做出迅速反應,進而因多次強化而得到較多、較快的發展。長此以往,當左腦變得越來越對言語思考專門化時,右腦由於很少涉及言語的東西而繼續直接操作感表象。學校教育又常常是整齊劃一的,使用相同的教科書,傾向於多用言語達,以致學生逐漸地成為數位的、邏輯的推崇者,循規蹈矩,側重用左腦來行邏輯推理。
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忽略右腦的訓練和作用,將會造成巨大能力缺失。右腦是創造力和直覺的源泉。右腦有個顯著特徵:信息儲存量大。我們平時所說的創造力便是對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過程,如果能充分使用右腦積聚信息,那麼把各類信息按不同方式連接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創造力自然也提高了。我們常常強調直覺的重要性,這種直覺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右腦直觀、綜合、具體的思考和發揮作用、觸類旁通。傾向用左腦思考的人往往表現為創造性不足。活化、鍛鍊右腦並不困難,只要稍稍用一點功夫就能使原本沉睡的右腦動起來。
愛因斯坦曾說:「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而是靠生動有形的形象去進行。當這些形象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時,我再去花費更多的努力去表達它。」這的確是一個值得借鑑學習的好方法。要想使孩子能夠從自己大腦中除掉語言,進而達到活化右腦的目的,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鼓勵學生多進行體育活動。因為只有在體育運動中什麼也不思考,一心投入才能創造出一種沒有語言的無意識狀態。而這種狀態,恰恰是創造力最活躍的狀態,各種聯想、想像都在此狀態中掙脫常規的束縛,而自由地碰撞、聯結,進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先用右腦進行想像,後由左腦引導並修正形象,進而培養創造力。如果孩子喜歡隨心所欲空想,不必制止他,要知道空想有時就是發明創造的藍圖。富蘭克林就是從幻想孩提時代放風箏的情景中,想出了著名的放風箏檢驗放電現象的實驗。所以要鼓勵孩子多利用想像,就像藉助地圖在大腦中做空想旅行,每天先在腦中想像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等。
成功地開發運用右腦,其實就是充分發揮了人體大腦的潛力,學會左右腦協調工作。這樣將會令人獲得無盡的靈感和超乎尋常的創造力。對小學生而言,從小開發右腦將會使其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