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活得平平淡淡抑或轟轟烈烈都各有一番滋味,而其中甘苦、冷暖、悲喜大概只有自知罷了;除此兩種之外,還有一種更加公開的、被矚目的人生類型,也就是那些被稱為"傳奇"的名人的人生。
民國時期就有不少名人的傳奇人生被後世津津樂道、傳頌不已,其中的傳奇女性也是數不勝數。
而在眾多的絢麗色彩中,有一種色彩是人們永遠不會遺忘而漏掉的,她就是蔣英——一位嫁給了乾哥哥錢學森,成就了學生李雙江的傳奇女性,她的人生如此豐滿、馥鬱、鏗鏘,如此的耐人尋味。
因此,人們至今都在流連和品味。在欣賞與體悟中,我們不禁思考:坐擁這樣的"傳奇人生",蔣英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以音樂為力量,成就自我建設
蔣英的人生為什麼堪稱一場"傳奇"?不是因為她傾城的美貌,顯赫的家世抑或與"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婚姻,而是因為音樂。蔣英在追尋音樂的過程中充滿了曲折和磨難,最終得以建立自己偉大的事業與精神家園。
那麼,蔣英,這位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音樂的道路,並且成功地以音樂為依託,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完成自我建設的呢?
其一,父親的薰陶與自我的靈氣。蔣英的父母育有五個女兒,她在家裡排行老三,從小就天真漂亮、活潑可愛,十分討人喜歡,父親蔣百裡作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十分重視對蔣英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他還很關心年幼的蔣英對藝術的興趣,欣賞她音樂的靈氣。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
蔣英從記事開始便對音樂感到濃厚的興趣,父親在她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送給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架鋼琴,得此鋼琴,小蔣英歡天喜地,每天愛不釋手,從此對音樂的痴迷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正式"走上了音樂的道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16歲的少女蔣英跟隨父母出訪歐洲,那裡濃厚的藝術氛圍,更是讓傾心於音樂的蔣英心醉神迷,開明的父親也早有此意:讓女兒留德學習。
因此,還是少女的蔣英成為了德國柏林一所貴族學校中的首位東方留學生,她很快便適應了全然陌生的環境,還在獨立的生活與學習中培養了自己堅韌嚴謹的品質。
其二,對於所愛事物的堅定信念與不懈追求。蔣英的幸運,興許是擁有優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條件,得到了最初的優質學習資源,但她的人生也決不是如此一帆風順,後來所遇的艱辛、挫折亦非常人能夠輕易跨越。
入學柏林貴族學校兩年後,蔣英以優異成績被柏林音樂學院錄取,她選擇主修聲樂,她的大學時代是如何度過的呢?
白天,她忙於練聲、練琴,還有學習語言;晚上,則讓自己縱情沉迷於音樂廳裡的交響樂、歌劇與話劇。
然而,最快樂大學時光如此短暫,戰爭的爆發讓她的求學之路突然變得阻礙重重:食不果腹,令人驚懼的警報,和國內家人的斷聯,學校一度中斷的課程……但這一切都沒有打倒蔣英對於音樂理想的信念,她仍然克服所有困難而堅持學習。
總而言之,如果說先天的優越條件和對藝術的敏感促使蔣英順利地邁入了音樂的殿堂,那麼,就應該說後天的堅毅成就了一代音樂大家的誕生,這就是蔣英傳奇人生的核心要素。
品重逢之喜悅,悟婚姻之智慧
除了自己的音樂世界,蔣英還擁有著令人羨慕的情感世界:愛情與婚姻。他與錢學森的愛情包含了情感中的各種經典元素,好比"青梅竹馬",好比"久別重逢",好比"一拍即合"……這也讓她的愛情與婚姻故事成為一段佳話、一場傳奇。
"乾哥哥"一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此事。蔣英的父親與錢學森的父親是同窗,兩家是世交,蔣家有五個女兒,而錢家只有錢學森一個獨生子,於是在兩家親密的關係的支持下,蔣家同意將蔣英過繼給錢家當女兒。
然而,年幼的蔣英很快就思念父母,蔣百裡夫婦也後悔過繼,於是接回女兒,只是答應了以後將蔣英嫁給錢學森的"娃娃親"。
並同意讓蔣英認錢家父母為乾爸乾媽,錢學森為乾哥哥。有一回,在蔣家和錢家的聯合聚會上,已經亭亭玉立的少女蔣英和少年錢學森合唱了一首《燕雙飛》,引得兩家父母十分歡喜。
誰也沒想到,幾乎一語成讖般地,兩小無猜的一首《燕雙飛》竟然成為兩人一生的寫照。在這之後不久,錢學森與蔣英先後去了美國和德國,兩人就此斷了聯繫。
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蔣英從歐洲回國後,錢學森直到此時才聽聞了關於蔣英的消息,於是果斷地從美國回到了中國。
重逢的喜悅難以言喻,兩人雖然早已不再是青澀懵懂的少男和少女,但錢學森還是很快就對眼前的蔣英產生了怦然心動之感。
身為"理科男"的錢學森直接而率真,主動向蔣英表達了愛意:"我們開始交朋友吧,然後就結婚。你跟我去美國好嗎?"如此坦白而高效的情感表達也正好合美麗開朗的蔣英的心意,兩人一拍即合,堅定地一起走上了婚姻的道路。
兩人的婚姻智慧則體現在"尊重""互助""獨立"這三個要素。若說有什麼完滿的婚姻,一定需要"海納百川"式的愛情。
換言之,以此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不僅以兩性之間的"愛情"為底色,還需要兩人擁有深厚的友誼、充分的自我,而蔣英與錢學森的愛情與婚姻正是如此順暢進行的。
桃李已滿天下,美名已留青史
蔣英為了婚姻家庭生活也作出了自己的犧牲,但她絲毫沒有退出自己"音樂世界"的打算。由於丈夫錢學森忙於航天科技事業,為了表示自己的支持,也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家裡,蔣英選擇放棄了熱愛的聲樂表演事業,轉而投身於培養下一代歌唱家的事業。
即使失去了在舞臺上綻放光彩的機會,轉身幕後的蔣英在舞臺下仍然找到了自己新的堅定使命。她將全部的心血用於培養下一代歌唱家,並且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價值感和滿足感。
曾系統地學習西方美聲唱法,後期又學過崑曲、京劇,所以蔣英在聲樂教育方面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為音樂教育傾盡心力。比如中國的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就是蔣英親手培養出的得意門生之一。
她對李雙江的培養可謂"傾囊相授",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沒有保留地傳授給他,李雙江也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終生受益,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音樂事業,成為了國家一級演員、"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至此,蔣英可謂"桃李已滿天下,美名已留青史"——使她成為傳奇的終究還是她自己的音樂藝術,以及她對中國音樂事業所作的貢獻,而愛情和婚姻呢,那不過是她個體生命當中的美好經歷,不足為外人道也。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傳奇的一生,但盡興、盡力地活成自己亦不失為一種絕佳的活法。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