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15年後的中國,將是什麼樣?15年後的自己,又將會怎麼樣?
作為一名80後行星科學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魏勇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勾勒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輪廓:在2035年之前,中國將會多次探測月球、再次探測火星,還會發射一系列的飛船去探測木星、彗星、小行星等等,所到之地,有望抵達太陽系的邊界;甚至還有可能,中國太空人還將親手把五星紅旗插在月亮上。
這些並非空想,而是已經邁出一隻腳了的「大國行動」:今年7月,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飛出地球家園,目前正在前往火星的徵途中;再過一段時間,同樣打上中國烙印的嫦娥五號,也將踏上徵程,要把月亮的土壤帶回地球家園。
今年的魏勇39歲,到2035年,他54歲。這意味著,探測月球、火星、木星、彗星、小行星等等,這一一張太空圖景落地開花的進程,將貫穿著他科學研究的「黃金年齡」。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這份建議提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一張更為宏大的科技強國藍圖已經擘畫。在魏勇看來,這是15年後的中國,對當下時間節點年輕人的呼喚;而對青年來說,這也是人生十字路口,迎來的巨大機遇:2020年到2035年,科技強國建設進行時。
青年,請你出列。
更安心地進行科研探索
提及科技強國,繞不開「基礎研究」這個關鍵詞——它被視為科技強國的根基,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
中科院化學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付年凱發現,《建議》三次提及「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這個國家在最不可預見的基礎科研領域,能夠給予前所未有的物質及精神支持,對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是時不待我的機遇——我們可以安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科研事業中去!」付年凱說。
10年前,一個冬夜,下著大雪。
魏勇在辦公室思考一個「沒用的」問題:地球磁場倒轉時,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
快到零點,辦公室即將熄燈,為了應付保安巡查,他照例反鎖辦公室,關閉顯示器,假裝已經回家。黑暗中的他,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突然頓悟,地磁場倒轉時磁場大幅度減弱,不就是今天火星的樣子嗎?
「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魏勇說,那是他定下今後科研目標的日子。當時國內的火星研究幾乎是空白,他申請了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博士後職位,3年合同。
很多人覺得他瘋了,已經做了3年博後,還要再做3年?而且,還要換到國內沒人做的冷門方向,你將來去哪兒申請研究經費?
那時,魏勇的研究生導師堅定地支持了他的選擇——他的導師叫萬衛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
2020年5月20日,萬衛星在北京逝世,留下這樣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
「曾經的冷門,今天成為熱門,是因為有人在這裡堅守,願意把冷板凳坐熱!」魏勇說。去年,國科大、北大、清華、港大、澳科大等30多所中國頂尖大學成立了行星科學聯盟,要在這一領域「大幹一場」。
在他看來,現在有天問一號,後續就還有二號、三號、四號、五號……「那麼,年輕人,你願意加入嗎?」
更多紅利激活書架上的成果
2020年7月,在山東濟鋼集團一個曾經的閒置廠房裡,誕生了一條空間行波管自動化裝配試驗線。這是世界首條空間行波管自動化裝配試驗線,其所產出的行波管,被認為是破解我國相關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的核心部件。
做出這一成果的,是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一支青年科研團隊。
42歲的徐鵬原是中科院空天院一名科研管理人員,如今「下海」創業,成了行波管項目產業化公司即山東微波電真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中科院科研團隊幾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積累,這個『卡脖子』問題很難解決;同時,如果沒有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加速落地,這樣的好成果,也很難以量產的形式走進市場,真正幫助相關產業解決『缺芯』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備受詬病:不少科技成果鎖在科研院所的實驗室裡,藏在高校象牙塔的書櫃裡,束之高閣……
「要想讓科研成果再往前邁一步,就必須打破藩籬給科研人員足夠的激勵,讓更多的『創造者』從成果中受益。」徐鵬說。
《建議》明確提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這些在徐鵬看來有了更多的底氣,他也堅信,未來的15年,中國將誕生更多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產業化走上致富道路的「科研富翁」——那是對科研實實在在的尊重。
伍偉偉是一名90後博士,今年是他從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畢業的第4年,也是他加入信達生物製藥的第4個年頭。他告訴記者,「相較於基礎研究,我更希望做一些成果轉化的工作,現在的工作能夠讓我離『治病救人』的初衷更近一步。」
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部分,《建議》專門提到了「四個面向」,其中就有「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這些在伍偉偉看來,是讓「科技更接地氣」,讓「更多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入尋常百姓家」。他所在的信達生物,已經累計有4個單抗藥物上市,成為擁有單抗藥物上市最多的中國企業。
下一個10年,這位90後希望研發出滿足更多需求的新藥,能夠惠及全球老百姓——這既是他所在信達生物的下一個10年戰略,也是他對自己下一個10年的期望。
「國產新藥的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解決醫藥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需要持之以恆的投入,也需要更多我們這樣的90後加入。」伍偉偉說。
更多國字頭計劃等著你大展宏圖
28歲的航天設計師王天寶,對於未來充滿憧憬:「如果一切順利,我們所做的科研成果,就要和我們國家自己的空間站一起漫遊太空!」
他所在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青年團隊,用了8年時間研製了中國載人空間站的生控環保子系統,該系統將在「十四五」期間搭載空間站的相關艙段飛向太空。
在206所空間機電技術研究室青年技術骨幹韓玉明看來,這是他所在的團隊,勇敢邁向太空的第一步。時間回到2012年,那時空間站有十餘項關鍵技術在國內處於空白。
「『硬骨頭』就擺在那裡,我們年輕人不『啃』誰『啃』?『難題』就放在那裡,我們不解誰解?」韓玉明說,整個團隊主動出擊,憑藉著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專業的地面設備,成功拿下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尿處理子系統研製項目。
如今,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衛星平臺飛輪、離子液體微電推進器……這一系列空間領域的前沿技術和項目,並不是出自傳統的空間技術研製單位,而是由以地面發射和發射控制為基業的206所自主研發。其主力軍正是韓玉明、王天寶為代表的青年團隊。
「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在王天寶看來,未來還將有更多國字頭計劃等著青年一代大展宏圖。不管是《建議》中提到的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還是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都將有施展抱負的更大空間。
作為一名90後,王天寶也慶幸自己趕上了「未來15年的起點」——今天。
他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5年後乃至15年後的中國是什麼樣,和現在正在成長、奮鬥中的90後、00後乃至10後,有著必然的關係——他們是建設科技強國的主力軍。
11月14日,魏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領取了2020年科學探索獎,這是專門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在頒獎現場,他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成年人還在懷念嫦娥玉兔、牛郎織女曾經帶給他們的浪漫,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對太陽系的行星如數家珍了。
「小朋友們終將長大,到2035年,他們可能在讀大學,讀研究生,他們夜晚回家的時候,看見星空,也許會想起2020年他們小時候的理想。而今天的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就應該告訴他們。」魏勇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