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普洱景谷的當地村民在水庫邊
發現了一隻大鳥
它體型很大、種類不明
大鳥雖然沒有明顯外傷
但看起來十分虛弱
△剛救助回的細嘴兀鷲十分虛弱(7月5日攝)。新華社發(普洱市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供圖)
景谷鎮派出所民警將其帶回救助。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初步鑑定,確認該鳥為細嘴兀鷲 [ wù jiù ]。
據專家介紹,細嘴兀鷲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等地,此前在我國國內僅記錄於西藏東南部。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全世界種群數量為1000-2499隻,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
△經餵食後,細嘴兀鷲狀態逐漸恢復(7月5日攝)。新華社發(普洱市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供圖)
目前,大鳥狀態逐漸好轉,健康狀況良好,暫時寄養在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課題組計劃對該鳥安裝衛星追蹤器,跟蹤其後續的活動情況,以便進一步開展保護和科研工作。
雲南
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
被譽為「植物王國」
這裡動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
被譽為「動物王國」
它不止是人們心馳神往的「詩與遠方」
更是無與倫比的寶藏之地
這裡常能見到極珍稀的物種
一起來看看都有誰?
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今年2月,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青華海東湖巡護時,監測到一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為遷徙性鳥類,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主要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東部繁殖,在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孟加拉國、印度、日本均有越冬。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棲息地喪失、過度捕獵、人為幹擾等因素影響,青頭潛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
極危物種——白腹鷺
去年11月10日,昌寧縣一位村民周正富發現了一隻虛弱的大鳥,正被幾個孩子追著玩。救助後鑑定發現,此次發現的鳥類為白腹鷺。經測量,這隻白腹鷺身高95釐米,體重2.6千克,翼展近2米。它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地區特有的大型鷺科鳥,站高可達1.27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
白腹鷺喜歡在沒有人為擾動、清澈寬闊且流速較快的河流淺灘上休憩覓食,主要食物為魚類。據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這隻白腹鷺可能是新出生長成的亞成鳥,在拓展生存區域的途中因飢餓造成體力不支。
待這隻白腹鷺的體能恢復、身體各項指標符合野外生存的能力,科研人員在昌寧縣的一個流域廣闊的河谷裡將其放飛。
極危物種——雲南木蓮
去年9月,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林業和草原局專業技術人員在雲龍縣瀾滄江和怒江分水嶺區域發現了一個獨特的木蘭科植物群落,經雲南省林科院木蘭科專家鑑定,此群落為雲南大理州範圍內新記錄的極度瀕危物種——雲南木蓮。
雲南木蓮為木蘭科木蓮屬植物,高大喬木,常綠,植株高10-20米。生長於瀾滄江和怒江分水嶺海拔2000米左右的闊葉林中,在此之前的記載僅在怒江州福貢縣有野生分布。據專家介紹,這是該植物於1951年被植物學家怒江流域發現以來,在大理州範圍內的首次發現和記錄。
經初步調查,在現地約3公頃範圍內,生長著6株10米以上的雲南木蓮和20多株幼苗,樹形高大挺拔、葉片亮綠色,花朵粉紅色,開放後呈蓮花狀,樹形端莊美麗。
極危新物種——短梗豹藥藤
2018年11月,植物園內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申健勇、王文廣、馬興達等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開展植物調查工作時,發現一鵝絨藤屬疑似新種,該種在形態上與豹藥藤、短柱豹藥藤相似,但其花序梗很短,長度為1.8至2.2釐米,葉子呈卵圓形,花瓣綠色且於花期反折,副花冠碗狀且高於合蕊冠。通過查閱文獻和相近種模式標本對比,最終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並根據它的短總花梗命名為短梗豹藥藤。
目前,短梗豹藥藤在野外僅發現2株,且分布點不在保護區內,生長在路邊。科研人員進行了多次詳細的調查,但未發現更多的植株。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等級評估標準,短梗豹藥藤暫時被評估為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喙核桃樹
2018年7月,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小分隊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慄坡縣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對極度瀕危植物進行調查,找到一株世界已發現最大喙核桃樹,為極度瀕危植物。
這株喙核桃樹生長在麻慄坡縣下金廠鄉金廠村委會偏巖村小組,高45米,胸圍7.7米,幅冠44米×46米。通過實測和查閱文獻資料對比,調查小分隊認為這株喙核桃樹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一株喙核桃樹。之後,小分隊採集了喙核桃樹葉標本和土壤樣本,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分析。
極危物種——五裂黃連
2018年1月,紅河州金平縣森林公安局民警在對縣城農貿市場等地進行日常巡邏檢查時,查獲了58叢五裂黃連。
為了及時「搶救」這批查獲的五裂黃連,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第一時間取得了聯繫,千裡遠送這批五裂黃連到浙江大學進行「搶救」。
五裂黃連目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極危物種,是禁止採挖的瀕危珍稀野生植物,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黃色,具多數鬚根,多歧聚傘花序,生花約6朵,黃綠色或白色,主要生長於林區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海拔1700-2500米間的密林下陰處中。為中國特有物種,且中國僅在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有分布。
短短三年
那麼多極危物種出現在雲南
讓人覺得驚奇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
雲南最近還加入了不少「新成員」
高黎貢比氏鼯鼠
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在詳細比較了已知的比氏鼯滑鼠本的皮張、顱骨和牙齒特徵後,高黎貢山新發現的比氏鼯鼠種群被確認為一新物種。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
滇南秋海棠
2017年,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在普洱地區發現一未知的秋海棠屬植物,並引種回植物園苗圃栽培。2019年,他們通過查閱中國及周邊國家的秋海棠屬文獻和相近種模式標本對比,最終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
先導板蟹蛛
新種先導板蟹蛛採集於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形態對比和分子證據發現其應該為一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先導板蟹蛛。
勐海西番蓮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在勐海縣開展調查工作時發現了勐海西番蓮,通過查閱文獻和相近種模式標本對比,科研人員最終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
騰衝齒突蟾
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考察過程中,發現一種兩棲動物新種,並將其命名為「騰衝齒突蟾」。
這些極危物種和新物種
為什麼出現在雲南?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都有待專家揭開謎底
但可以肯定的是
雲南總能發現「極危」
與我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
開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建設了雲南自然保護區、雲南植物標本等一批資料庫
●構建了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其他保護地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立法,逐步推進「一區一法」
.....
這些舉措都有效助力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經過不懈努力
目前
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
取得了這些成效
↓↓↓
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
退化生態系統得到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多年的努力使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物種保護體系不斷完善
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66個,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園、樹木園、動物園、動物繁育中心等構成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全省85%的重要物種得以保護。
遺傳資源保護卓有成效
建立了包括自然保護區、原生境保護小區、保種場、種質資源保護區、種質資源庫(圃)、基因庫等在內的遺傳資源保護體系;種質資源評價、馴化進展順利,成功馴化天麻、燈盞花、鐵皮石斛、龍血樹、紅豆杉等20餘個藥用植物品種,引種了以南藥為代表的多種藥用植物。
「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
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
雲南流傳的諺語中蘊含著樸素的道理
將保護進行到底
原標題:《身邊總是出現「極危」物種是什麼體驗?雲南前來謝邀作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