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近幾年,隨著中國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沉積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甚至有的被冠以「懸案」名號的案件被一一告破,被害人得以沉冤昭雪,司法權威得以公正捍衛。這些案件的偵破為何會用時這麼久?是什麼讓這些隱藏在茫茫人海中的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的呢?
無錫市公安局合成研判中心,警方討論的是2000年2月6日,發生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的一起刑事案件的案情。在參會人員中,幾名身著便服的人就是案發地漣水縣公安局刑偵大隊的民警。
2000年2月6日凌晨,漣水縣公安局接到一名男子的報案稱自己的兒子被人綁架,生死不明。
據報案人講,2000年2月6日上午,他接到綁匪的電話,索要30萬元現金。而這筆錢也很快被送到指定的位置。但是,收到錢後對方並沒有放人的意思。而他再次撥通電話時卻怎麼也打不通。
報案人只得求助警方。案發當晚,就在民警全力搜查時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
三人到案一人逃脫 始終難查下落
漣水警方經過偵查,最終鎖定了四名犯罪嫌疑人。在後續的抓捕中,其中三人成功到案,犯罪嫌疑人相某逃脫。在此後追尋的過程中,漣水警方結合手頭上掌握的線索,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卻依然沒有追蹤到相某的任何下落。
直到這一次,2018年7月,他們跟著一條線索來到無錫,希望這裡的「警方大數據」能夠讓他們不再與犯罪嫌疑人擦肩而過。
通過網上信息研判 獲取重要線索
這條線索來自當地警方新啟用的圖像識別系統。民警將犯罪嫌疑人相某的照片上傳後,比中了一名登記姓郭的男子。系統還提供了一條郭某曾於2011年在無錫出現過的信息。
出人意料 調查中牽出同身份信息者
警方立即對郭某展開秘密偵查。但非常奇怪的是,在確認郭某身份的過程中,竟然又牽出了另一位同名同姓的郭某,兩人登記的其他身份信息完全相同,但是相貌卻迥然不同。
運用大數據平臺 掌握兩人活動軌跡
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省份,一個在江蘇、一個在福建,為什麼身份信息卻是一樣的呢?警方通過警用大數據平臺,成功掌握到了兩名郭某的相關活動軌跡。其中,出現在江蘇蘇州的郭某,就是與犯罪嫌疑人相某高度相似的那個人,曾在蘇州市某地方,有過短暫的租房登記信息。而另外一名郭某曾在福建的晉江生活。
信息錯綜複雜 揭「分身術」真相
此外,在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民警還發現,在2011年的同一天,相同的時間點內,江蘇蘇州的郭某在一家網吧上網;而福建晉江的郭某正在乘車外出。
整合數據 篩選甄別每條可疑信息
出現了真假郭某的局面讓無錫和淮安兩地警方始料未及。於是,沿著兩名郭某的個人信息,他們再次開始了尋人工作。和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在甄別真假郭某的過程中,他們手上掌握的數據已經不再只是一些基礎信息了,這得益於警用大數據平臺的應用。
衣食住行,這些來自社會紛繁複雜數據的整合,構成了一張無形的數據網。在這張數據網裡,警方依法對每條可疑信息進行篩選、甄別、比對、研判,最終匯集成一條條信息,運用於每一起案件的偵辦中。
交差比對 「大數據」提供技術支持
其實,與漣水警方一樣,無錫市公安局也遇到很多令人頭疼的追逃案件。在案發當年經過多方偵查,確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但是在隨後的追逃中,犯罪嫌疑人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知所蹤。這樣的經歷也讓很多基層公安局苦不堪言。警用大數據平臺就是將很多外部信息整合到一起,開展交差比對工作,為偵查破案提供技術支持。
比如這起案件。照片中的男子名叫馬某,和漣水警方追蹤了18年的犯罪嫌疑人相某一樣,犯罪嫌疑人馬某也是一名身負命案的在逃人員,已經潛逃了二十四年。
24年前發生命案 現場遺留作案工具
時間回到1994年1月13日下午,當年的無錫市公安局南長分局接到一名女子的報案稱,自己的丈夫陸某大白天在家中被人殺害。
勘查中,刑事技術人員發現,在案發現場客廳的一個角落裡,有一把帶血的斧頭,結合被害人頭部的創口,警方推斷,這把帶血的斧頭很有可能就是作案的兇器。
提取血指紋 分析現場推斷作案過程
此外,在這把帶血的斧頭上,技術人員還採集到了一枚血指紋。
犯罪嫌疑人究竟與被害人陸某之間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竟讓他下如此重的手呢?刑事技術人員檢查了案發現場的門窗發現,現場通往外界的門窗一共有兩扇,但門鎖均完好無損。根據這一點,警方推斷,不排除熟人作案的可能性。
現場勘查了近五個小時,除了從作案兇器上提到一枚帶血的指紋外,其他有價值的痕跡物證幾乎為零。接下來警方要對那枚帶血的指紋做進一步處理。
獲新線索 被害人金戒指丟失
民警在對現場提取到的指紋進行多次分析,確認無誤後,開始從本地區的指紋庫裡調取相似特徵的指紋進行比對工作。而在對現場這枚指紋進行比對的同時,負責外圍偵查的民警,也在同步做著排查工作 。被害人的妻子告訴民警,自己丈夫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翼而飛。起初,她一直覺得應該是丈夫當天沒有佩戴,放在了常放那枚戒指的首飾盒裡。但是在後續警方允許家屬進入案發現場清點財物時,她發現,首飾盒裡並沒有這枚戒指。她懷疑,戒指很有可能是被兇手帶走了。
確定了案件的性質為入室搶劫殺人,接下來,警方要做的就是圍繞被害人丟失的那枚戒指開展工作。專案組派出多個偵查小組,對無錫市內所有與黃金有關的經營場所展開地毯式排查。
戒指出現在市場 貨主回憶收購過程
當排查到位於無錫市西門郵幣市場時,民警竟發現了那枚丟失的戒指。據收購這枚戒指的貨主回憶,他是1994年1月13日下午,從一名姓馬的男子手裡以150多元的價格收購的這枚戒指。
隨後,民警將這名馬姓男子的基本信息提供給了正在指紋比對的技術員。技術員從現有的指紋庫裡搜尋到了姓馬的前科人員共計13人。在這13人中,與案發現場那枚血指紋同類型特徵的人員有5人。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轉機就出現在了這五個人當中。比對中,雷菁發現,其中一名馬姓男子的指紋無論從花紋到線數都與案發現場的那枚血指紋高度相似。經過多次的重複比對,警方確定,這名馬姓男子就是製造這起入室搶劫殺人案的犯罪嫌疑人。
這份來自1979年的指紋,在時隔15年後的1994年,竟成了揭開這起命案的關鍵。接下來,警方開始對犯罪嫌疑人馬某展開抓捕。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抓捕行動會持續那麼久,甚至伴隨著中國刑事科學技術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從先前的無錫市公安局南長分局到後來的無錫市公安局梁溪分局。上千名民警不同程度地參與過這起案件的偵查工作。20餘年間,他們也見證了追逃工作的變化發展。
順藤摸瓜 揭開嫌疑人偽裝外衣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利用大數據比對搜索,為警方的追逃之路打開了一扇窗。把越來越多的陳年舊案從僵局中拉了出來。在2000年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的這起命案中,淮安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的民警正是通過大數據,獲知了一條來自無錫的信息。兩個都叫郭某的嫌疑對象其中一人,曾於2011年7月,在無錫市錫山區查橋鎮的一家摩託車廠工作。能不能順著這條信息明確真假郭某的身份,此人又和他們苦苦追蹤了18年的犯罪嫌疑人相某有何關聯?這正是淮安市漣水縣刑偵民警來到無錫的目的。
據摩託車公司工作人員回憶,當年郭某隻在公司幹了兩個月,就以家裡有事為由辭了職。在隨後對這個出現在無錫的郭某展開進一步偵查時,警方從交警部門的數據中,獲取到一條重要線索。
雖然幾條信息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從2011年到2015年、2016年,但警方還是根據關鍵信息將它們串併到一起。兩次交通違法記錄中,這名生活在無錫的郭某都是因駕駛一輛電動三輪車載人、載貨、逆向行駛被罰。民警分析,這個郭某會不會就是潛逃18年的相某,而郭某的身份信息很可能是相某偽裝的外衣。
憑交通違法記錄 確定嫌疑人職業特徵
兩條交通違法記錄,幫助警方排除了真假郭某的幹擾,也確定了犯罪嫌疑人相某的職業特徵。接下來,警方決定,立即圍繞査橋鎮對相某的蹤跡展開排查。
當偵查員在對其中一家電動車廠運輸工排查時,一名工人突然認出了照片中的相某,也就是那個假郭某。
一條暫住信息 引起警方關注
警方立即圍繞姓高的女子和她的丈夫展開偵查工作。此時,在合成研判中心,有關相某和高某的各種信息不斷湧現出來。在眾多的數據中,一條出現在蘇州的暫住信息引起偵查員的注意。
根據圖像識別技術的比對,結合出現在蘇州和無錫兩個地方的暫住登記信息,警方明確了嫌疑目標所在位置,最終成功將潛逃18年的相某抓獲。
從一張照片到一條工廠的登記信息,再到交警的違章記錄。看似簡易的追逃步驟,確是民警從千萬條形形色色的數據中提煉出的。從廣撒網追逃到精細追逃,警務大數據的使用讓這場追逃戰役更加高效、精準。
同樣也是追逃,發生在1994年1月13日,無錫那起命案逃犯馬某的情況與之相似。利用馬某的這張照片,警方通過警用大數據平臺,開始了不同尋常的追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