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解放思想的產物,改革開放催生的南三條市場一直是石家莊人的驕傲,從「南有義烏、北有三條」的讚譽中也可以看出南三條市場在全國同行業中的地位。
然而,20多年後的今天,南三條的發展已經遠遠滯後於義烏,其中原因當然很多,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可能一一對應地通過「克隆」義烏模式得以解決。但是,義烏人解放思想,銳意改革開放,「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卻是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財富。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發展的步子才能邁多大,這一真理如今再一次在南三條和義烏兩個市場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驗證。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義烏實踐對南三條的啟示》系列報導,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示。
「老字號」南三條的振興,取決於思想解放的深度與改革開放的力度打開石家莊市區地圖可以看到,橋東區就像一條瘦長的魚自北向南橫亙在京廣鐵路附近,在這條「魚」的中心區域,有一個享譽全國的小商品市場———南三條。
南三條小商品市場的興起與石家莊市的興起有些類似:因路而生,因路而興。
1979年,正值改革開放伊始,石家莊正東路和京廣鐵路的露天天橋下,悄然出現「以橋為市、以地為鋪、一副貨擔、賺取微利」的民間小商品交易活動,南三條市場就是從這個天橋地攤兒發展而來。
「那時,工業小商品在自由市場上買賣是"投機倒把"行為。」南三條市場管理處原副主任劉坤猛回憶,在「左」的陰霾剛剛散去的上世紀70年代末,對於經商,很多人仍然談虎色變。不過,當時石家莊的市場管理部門對天橋市場既不反對,也不放縱,他們採取了較為寬鬆的管理政策———只收市場管理費,不再沒收東西。政策的放開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應,市場迅速活躍起來。1983年,出於對保證交通、衛生、秩序的考慮,天橋市場遷至南三條胡同,故名南三條市場。
因此,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交通便利只是客觀條件,南三條的誕生和興起歸根結底得益於思想的解放。
從「天橋市場」到「石家莊南三條」,再到「中國南三條」,稱謂的變化背後昭示的是市場發展的變遷。鼎盛時期的南三條與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齊名,面向全國、輻射三北,業界譽為「南有義烏、北有三條」。
然而,在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與繁榮之後,今天的南三條卻出現了停滯與徘徊。
與曾經比翼齊飛的義烏市場相比,南三條市場已經落伍。2007年,南三條小商品市場成交額為336億元,而同期的義烏市場達461億元。其實,雙方的差距遠不止是125億元的成交額,在管理手段、產業帶動、品牌效應、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南三條與義烏的差距更為明顯。
南三條的落伍許多人歸結為其地處鬧市、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的確,走在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所在的街面上,密集的人群、任意停放的汽車、隨處可見的三輪車、雜亂無章的廣告牌,總給人一種呼吸不暢的感覺。
正是看到了這一弊端,正定國際小商品城打出了「省城批發市場接力棒!」的廣告,大肆宣傳"南三條等市場要搬往正定"。南三條市場究竟"搬"還是"不搬"的問題一時間成為輿論的熱點,正定和南三條市場管理者為此而暗暗較勁。
"如果不搬,南三條最終只能逐步走向萎縮。"
"如果搬走,結果可能既毀了南三條,又帶動不起新興市場。"
"批發市場由城區向外遷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南三條一定會搬走。"
"批發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規律,絕不是誰說搬就能搬走。"
……
儘管在石家莊市場建設規劃中,從來沒有關於南三條"搬遷"的確切意見,但這種"搬"與"不搬"的爭論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前有義烏遙遙領先,後有正定的窮追不捨,按說南三條發展的壓力應該很大,應該以超常規的思路去謀求新的跨越。但是,記者在這裡採訪,卻感覺不到明顯的危機感、緊迫感。
對南三條的發展,一位在石經商多年的浙商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進一步解放思想,統一規劃、整合南三條、新華集貿、正定小商品城等市場,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經營。"
當記者把這一設想試著與南三條的管理者探討時,其管委會一位負責人卻表示:"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整合的必要,南三條與新華集貿已經實現了錯位經營,還需要怎麼樣整體規劃呢?"
而當記者問到"南三條需要向義烏學習什麼?"時,這位負責人卻連連擺手:"義烏經驗不可學!"
儘管南三條與義烏相比已經遠遠落後,但畢竟還位列"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如此按部就班、踱著四方步向前走,眼前的日子可能也還過得去。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若想實現新的跨越,必須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加大改革與調整的力度。
居安思危,已經進入"指數時代"的義烏仍在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開展"解放思想十問"大討論義烏市場的興起歷程與南三條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1982年,義烏稠城鎮一名叫馮愛倩的無業婦女把一個小貨籃偷偷地擺到街上。儘管她"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但還是被管理人員抓住了。
馮愛倩一怒之下在縣委門口堵住了新上任不久的縣委書記謝高華,開口就責問:"為什麼不讓我們做小生意?"今年已經78歲的謝高華回憶,那件事當時對他觸動很大。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他深入義烏農村,開始了幾個月的調研。最後得出結論:"義烏要發展,必須開放商品市場。"隨即出臺開放市場的通告。自此,義烏"雞毛換糖"的行為正式合法化,小商品市場開始蓬勃發展。
20多年來,義烏小商品市場五易其址、八次搬遷、十一次擴建,實現了從最初的"馬路市場"、"棚架市場"向大型現代化室內交易商場的跨越。義烏人神話般地把一個小集市辦成了"賣天下貨、買天下貨"的世界超級市場。
如今,義烏的國際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地位逐步確立,每天吸引10多萬國內外客商來市場採購,商品出口215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外向度達55%以上。
走進義烏,就走進了小商品市場的海洋。30多條專業街縱橫交錯形成的市場網絡,儼然是一個放大了的超市。在這裡,每年40萬個貨櫃把40多萬種商品運往212個國家和地區,8000多名外商常年在此紮營。義烏市場上的風吹草動就如同大氣環流一般,影響著世界各地的日用百貨商品價格。
2006年,"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正式誕生,這個被譽為小商品業的"道瓊指數"已經成為世界小商品領域的"風向標"、"晴雨表"。這個指數體系不僅可以反映市場周期波動幅度,還能預測市場周期波動的"拐點"和變化趨勢。
實事求是地講,已經進入"指數時代"的義烏,南三條已經難以望其項背。
但即使如此,今春以來,義烏這個中國思想最活躍、也是最富庶的沿海城市之一,卻掀起了一場解放思想的頭腦風暴。
2月底,義烏市委、市政府召開當地近年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動員大會,對當前影響義烏創業創新的思想障礙進行了"亮醜",把當前迫切需要確立"新思維"的一系列問題,歸納為"十問義烏":義烏未來發展藍圖如何描繪?義烏市場能否"強者恆強"?義烏服務業的生長空間有多大?"義烏製造"何時不再貼牌生產?義烏都市離真正的國際化有多遠?義烏環境如何再創體制新優勢?義烏居民如何共享發展新成果?義烏高地如何引得更多"鳳凰"來?義烏如何實現區域合作共贏?義烏新農村怎樣實現再突破?
義烏是靠立場立市、興市的典型。"但是,如果缺乏創新,不重視升級換代,現在的強者或許就是明天的弱者。繁榮的背後潛伏著危機,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在義烏採訪時,無論是機關幹部、商城管理者還是普通經營者,都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義烏髮展市場的模式難以原封不動地"克隆"到其它地方,但義烏人這種居安思危、勇於挑戰自我的精神,卻完全應該而且能夠學習。在發展進程中,倘若沒有危機感,就會成為最大的危機。
本報記者 王玉亮 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