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奧斯卡獎終身成就獎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在《後窗》裡用一起懸疑殺妻案,襯託、對比了男女主角的感情狀態,所以我想跳出被大家熱議的「偷窺」、「懸疑」和「推理」,重點來探討一下其中的婚戀關係。
從傑夫家的後窗看出去,正是一個四面高牆圍堵的住宅區,鄰居眾多,雖然吵雜,但都能和睦共處。於是,摔斷腿在家休養的傑夫,終於在百無聊賴中找到了一絲樂趣——窺探鄰居們的生活。
無論左右逢源的單身女郎,還是孤清寂寞的單身女郎;
無論濃情蜜意的新婚夫婦,還是爭吵不斷的老夫老妻;
在這些男女情感中,他們都隱藏了自己的訴求,於是造成婚戀觀的不一致。
故事以「養傷的攝影師發現並追查一件殺妻案」為鉤子,從毫無關聯到不斷的偷窺分析,再由懸疑恐怖加持,構成了《後窗》裡發人深省的人性和情感——故事影射出不少真實的婚戀狀態,而自身的訴求和感情的濃淡,直接決定了婚戀裡的幸福指數。
所以在殺妻案的外衣下,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同時用幾個小故事,為我們濃縮了一個小小的「圍城」,在這個半封閉的空間裡,窺探婚戀中的人性和情感。
01、新舊婚戀觀的碰撞:如何看待婚戀才是成熟的表現?
電影一開場,從傑夫和保姆斯泰拉的交流中,我們明顯能看出他們不同的婚戀觀:
傑夫擁護新式婚戀,他以「三觀」不同為由而牴觸結婚;斯泰拉擁護舊式婚戀,她認為婚戀是「一見鍾情後的日久深情」。
簡而言之,就是追求自我和相互包容的碰撞。
「你從窗口看到你不該看的東西。」斯泰拉說這句話,不僅暗示傑夫會窺見殺妻案的蛛絲馬跡,也暗示他窺見鄰居們的不美滿的婚戀後,看得越多越動搖,對婚姻增加無知的心理障礙,從而更抗拒與莉莎結婚。
尤其傑夫從一開始就物化了莉莎,認為完美能幹的她,與自己不能在婚姻中和諧相處。
當斯泰拉誇讚莉莎「有頭腦的人可以適應任何環境」,但傑夫卻主觀地反駁:「你能想像她跟一個帶著相機,沒有積蓄的男人浪跡天涯嗎?她要是普通一點多好。」
我們可從中窺見傑夫在這段情感裡的自私——莉莎的優秀,在他眼裡是邁不進婚姻的門檻,是對他的束縛。
然而,他卻沒想過自己也可以有所妥協,以求達到兩人從經濟、工作到生活的平衡;他只一味在莉莎身上找「缺點」,從而說服自己與莉莎的不合適。
他甚至定義出最合適自己的妻子:「我想找一個願意隨我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的女人」。
傑夫以自己為中心,他雖然喜歡莉莎,但並不欣賞一個有才華的妻子,在他的婚戀觀裡,莉莎是可替換的,哪怕替換者平庸無奇,只要依附他而活就足夠了。
「以前的人只要見面後心動了,就結婚。而所謂現代婚姻,用負責的術語相互分析,把約會搞得像公務員考試一樣。」
其實斯泰拉對「新式婚戀」的看法,其實和如今的婚戀觀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不知何時起,現代婚戀少了真誠多了攀比,少了愛情多了利益,少了貼心多了捆綁,少了理解包容多了傷害算計,少了平衡多了推諉。
於是,當這種例子變多,眾口鑠金,我們的腦海就產生了固定印象。惡劣影響之下,導致很多男女在戀愛或結婚時,形成了某些心理暗示,哪怕是相知相愛而步入婚姻,最後依然躲不開一地雞毛的生活。
所以現代婚戀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兩人搭夥過日子」,情分如煙,男女都在婚戀中計較自己的得失。
因此,斯泰拉不認同傑夫的觀點——明明愛情是感性的,但計較利益得失的傑夫非要用「理性」來分析,認為這樣更「成熟」;
但實際上,「成熟」不該是分析婚戀的手段,而應是維護婚戀的用心、態度和情商。
02、強男強女的博弈:愛情為何在婚姻前止步?
斯泰拉無法說服傑夫,而他亦表示:如果自己會結婚,那就是「無聊到極致」的時候,必須做出些「瘋狂」的事情來,例如結婚。這就是傑夫對結婚的態度。
莉莎是個事業成功的女性,當她與傑夫分享那件要價1100美元的裙子時,不料他的第一反應是嘲弄「誰會買?收稅的人嗎?」
傑夫以自己的經濟水平和生活習慣,來質疑、評判莉莎的消費水平和生活偏好。可見他雖然經濟能力不如莉莎,但骨子裡大男人的尊嚴不減分毫。
而且傑夫總明示、暗示地表達他對婚姻的「負面」看法,好比鄰居裡那位單身的作曲家,當莉莎讚賞對方的音樂很好聽,並討好地暗示「此曲仿佛是為她和傑夫而作」時,傑夫卻一再潑冷水,他猜測對方可能有過一次不幸的婚姻,還說「難怪他寫得那麼費勁」,每一字一句都在故意挑釁、試探莉莎的底線。
「你遇過槍擊嗎?精疲力盡過嗎?因為拍照令人不滿而被人暴打過嗎?沒有旅館住宿,睡眠和洗浴無法保證。」
發生爭吵時,傑夫還用自己比較極端的生活方式,來讓莉莎看清彼此的差距,但他那樣刺激的生活和職業,是必須捆綁到莉莎身上的嗎?
其實不然,傑夫把莉莎的職業、愛好和生活習慣等,通通捆綁到他的人生選擇裡,只要莉莎有一項達不到他的標準,那就證明她不是契合自己的伴侶。
所以,每當莉莎表示想結婚時,傑夫都會擺出敬謝不敏的態度——他們都「局限」在熱愛的職業和婚姻中做出「單向選擇」,總私心希望對方願意改變,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在一次次充滿火藥味的交流下,他們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屢屢觸礁。
◆婚姻諮詢師朱迪斯·萊特在《如何正確吵架》提過「互補法則和無意識契約」:如果不能在對方身上獲得那些自己沒有的特質,沒改進最初契約、克服互補法則的意識,那麼當初促使彼此結合的東西,也終將讓他們分開。
換言之就是「當初對方吸引自己的閃光點,最後會成為自己最厭惡的點」,而傑夫和莉莎的衝突,正是源自這點。
在他們相愛初始,傑夫已是四處闖蕩的攝影師,而莉莎也一直是千金小姐,所以傑夫肯定欣賞過她高貴的氣質,莉莎也欣賞過他敢衝的魄力,只是當面對婚姻時,他們都急於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想控制對方,忽略了同理心,加速彼此的不安和摩擦。
婚戀的表面是柴米油鹽,但內涵依然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相融。
因此,無論傑夫莉莎還是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補法則和無意識契約」來挽救感情,把「雙輸」扭轉為「雙贏」。
03、意識在悄然改變:為愛讓步,她會低到塵埃裡嗎?
電影最後沒有交代傑夫和莉莎是否結婚,但顯然,在一起經歷殺妻案後,他們或許找到了另一種相處方式。
因為越到後面,莉莎的改變越令人驚喜,她展現出自己本質裡的勇敢果斷——決定挺身而出時,她毫不害怕、猶豫,行動力十足地攀爬求生梯和陽臺,實力演繹「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這一切傑夫都看在眼裡,對勇敢機智的她刮目相看,打破對她只活在「高雅的氛圍,高檔的酒店和高級酒會」裡的千金小姐印象;當他說出「我以你為榮」這話時,無疑是對莉莎最大的肯定。
其實從傑夫關注殺妻案的態度來看,他確實是個熱忱而敢於冒險的人,他熱愛「不安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他害怕「不志同道合」的妻子和婚姻會約束他,甚至改變他,所以一直迂迴應付。
而莉莎與他最大的不同,就是莉莎願意改變。她從不認同傑夫對殺妻案的推理,強勢地反駁他,到後來認同和幫助他搜集證據,一切都親力親為。
那麼,莉莎為愛就低到塵埃裡了嗎?
當然不是,最後的鏡頭裡,她第一次穿上褲裝,打扮利落而時尚,配合傑夫的同時,她也不放棄自己的愛好,保留自己的獨立人格,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魅力又聰明的女性。
《後窗》的「圍城」裡,不同的婚戀各有各的幸福與爭吵,它並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所以傑夫與莉莎的婚戀問題,不過是其中之一。
正如那對新婚夫婦在甜蜜過後,妻子因為丈夫的辭職而心生埋怨;單身小姐和作曲家從鄰居變佳偶,從此一起欣賞美妙的音樂。
◆莉莎最後的改變,恰好實踐了朱迪斯·萊特的理念:有意識地令自己改變,從而創造一段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幸福關係。
親密關係是一段不斷升級的冒險之旅:情人之間的互動能促進彼此承擔責任、個人成長和情感成熟。
如果傑夫也能改變,不再把莉莎的「完美」看作婚姻的門檻,而莉莎也不再在爭吵中步步緊逼,多點耐性,彼此能激勵、欣賞和尊重對方的發展與成長,那麼他們將收穫一段美好的感情和婚姻。
小結:
《圍城》:「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有些人在婚戀的困境中找不到出路,一心以為分開就是最好的辦法,甚至認為下一個對象會更好;
但實際上,無論我們更換多少夥伴,依然要經歷相愛、了解、爭吵、磨合甚至到相互憎恨的過程,需要花費一樣多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多年的情感牽絆,都會在分開後被放大,痛苦的時間也會被拉長;而極端者,如《後窗》裡殺妻的那個男人,他是從婚姻裡解脫了,但餘生卻要在牢裡度過,那他的得失孰重孰輕?
所以當婚戀出現問題,誰也無法給出「維護感情」的標準答案;
只有找出癥結,把惡性關係變為良性互動,加深彼此的理解,婚戀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