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收集者手冊》,[英]加文·普雷特-平尼著,王燕平、張超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本報記者 溫新紅
當我們抬起頭看天時,時常能看到變幻莫測的雲彩,驚嘆它們的美麗,又感嘆無法留住它們。
不過,《雲彩收集者手冊》的作者加文·普雷特-平尼告訴人們,雲彩也能收集。
加文·普雷特-平尼是英國「賞雲協會」會長。他原本是英國知名記者,畢業於牛津大學,因為喜歡看雲,也喜歡鑽研與雲彩相關的知識,進而成立了賞雲協會。通過這本手冊,我們不僅能學習如何識別各種獨具特色的雲彩種類,還能學會收集雲彩的方法。
國內也有很多雲彩愛好者,他們共同分享各種奇特的雲彩照片,並關注云彩背後的科學知識,如張超、王燕平和王辰曾寫有《雲與大氣現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雲彩分類體系。而王燕平和張超夫婦也是《雲彩收集者手冊》的譯者,記者就有關雲彩的相關問題採訪了王燕平。
《中國科學報》:《雲彩收集者手冊》一書對普通讀者而言,有了一個了解雲彩的機會。書中介紹了46種雲彩,有罕見且轉瞬即逝的網狀雲、神秘的夜光雲,也有常見的積雲等,並且收錄了全世界雲彩愛好者拍攝的百餘幅精彩攝影作品。請你介紹一下,雲彩命名是自古就有的,還是近代以後?
王燕平:人類自古以來就喜歡仰望天空,並善於發揮想像力,當人們看到形態各異的雲時會根據其外形起一些有趣的名字,這就是早期的雲彩命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早的甲骨文氣象記載,戰國時期開始有具體的雲彩分類及命名。
在西方國家,1802年,盧克·霍華德利用類似林奈系統的拉丁文分類法,開啟了雲的命名法則。1896年出版的《國際雲圖》為人們提供了「按圖索驥」的識雲方法,後來世界氣象組織對這一圖鑑進行數度改版,最終根據云的外觀和高度將雲分為10個屬,並在基本的屬內再細分出若干種和變種。
《中國科學報》:能否詳細談談雲彩的屬、種?
王燕平:雲可以根據從地面仰望的形狀,以及它們的高度位置等特徵分成10種類型,包括積雲、層積雲、層雲、高積雲、高層雲、捲雲、捲積雲、卷層雲、雨層雲、積雨雲,我們稱之為十雲屬。根據具體特徵,雲又可以分為不同的種和變種,特定的屬附近還會出現相應的附屬雲和從屬雲。
雲的「種」只能有一種,變種卻可以不止一種。這樣組合下來,一共能有上百種組合。
《雲彩收集者手冊》一書介紹的是主要的雲「種」,以及典型的變種、附屬雲和一些特別的雲,它們都是特徵非常鮮明、易於辨認的雲,有些個性不夠突出的雲在這本書裡並未進行展示。
《中國科學報》:雲彩認識和哪些學科有關?需要預備什麼科學知識?
王燕平:雲的知識屬於大氣科學,如果只是想要認識各種雲,不需要儲備高精尖的科學知識。只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理解地球上水汽的基本循環以及大氣運動的簡單知識就可以。
平常我們所看到的雲,若要歸類,指的是針對雲的瞬時狀態而言的,其後續的發展則由大氣運動所決定。雲是瞬息萬變的,此時屬於這個種類,過一會兒也可能變成別的種類,比如當捲雲增厚,最終可能形成雨層雲,並帶來雨雪。
《中國科學報》:古代中國對雲彩是怎麼命名的?
王燕平:我國關於雲的正式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其中曾記錄過風雲雷電等天氣現象。後來,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應同》將雲分為四類:山雲、水雲、旱雲、雨雲。秦漢時期民間還記錄了各種不同的雲圖。
至於更為細緻的劃分和命名,古人依照的也是雲彩外觀、位置、顏色及其動態特徵。例如《史記》中記載的「慶雲」是指彩色、象徵祥瑞的雲,「柕雲」指的是平展的層狀雲;《升庵全集》中的「犁頭雲」指的是颱風前移動迅速的雲片;《西京雜記》中「矞雲」是指帶有華的絢麗高積雲;等等。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我國古代的這些雲彩命名更多是為農事生產生活服務,所以看雲識天氣有著重要意義。諸如「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之類的民諺及其中提到的雲彩名稱至今還廣為流傳和使用,但如今氣象工作者們說到雲的名稱時,統一採用的是國際分類體系中的命名。
《中國科學報》:《雲彩收集者手冊》和你們的著作《雲和大氣現象》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翻譯這本書?
王燕平:以前國內沒有特別系統的雲彩圖鑑科普書,為填補這一空白,我與張超、王辰三人共同撰寫了《雲與大氣現象》一書,並於2014年出版,其中收錄了我們十多年來收集的各種雲和大氣現象的圖片,加上系統全面的文字介紹,集成為一本圖鑑手冊,共收錄雲與大氣現象114種。書中還介紹了每種雲對應的民諺,以及如何將其與別的外觀相似的雲區分開。
《雲彩收集者手冊》最主要的特點是設置了集雲記分的規則,尤其適合有收集喜好的人。大家通過收集雲彩獲得相應的集雲分數,集雲者之間還能相互比較和競爭,有助於促進大家更多地關注和收集外形奇特罕見的雲。
我們之所以翻譯這本書,是受譯林出版社編輯楊雅婷之邀,她是一位雲彩愛好者,曾收集拍攝過很多特別的雲,她將這本書引進中國,對於國內的雲彩愛好者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
《中國科學報》:觀雲和觀星是一樣的嗎?本書作者成立了賞雲協會,國內有類似的協會嗎?
王燕平:觀雲和觀星還是挺不一樣的。雲彩瞬息萬變,幾乎每一天每一時刻都不重樣,很多時候我們沒法特意做好準備,只在雲出現的時候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就好。有些雲的發展動態可以預知,但要想看到轉瞬即逝的罕見種類,就得看天空的心情啦。
觀星可以事先查到每天幾點、在什麼地理位置能看到什麼星星,特殊天象也都有預報,觀測者可以提前作好準備以及相應的等待工作。
不管是觀雲還是觀星,共性就是要抬起頭來,仰望我們頭頂的這片天空。
國外的賞雲協會我們並沒有密切關注,它們的會員也大多是在論壇上分享自己拍到的照片,進行交流討論。
國內也有很多喜愛雲的朋友,有專門愛好者組建的QQ群,大家在裡面分享實時觀看到的雲與大氣現象,並進行討論。
《中國科學報》:能否談談你的觀雲體會?
王燕平:我從小喜歡看雲,家鄉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很多好看的雲。那時候,可愛的積雲飄在天邊變來變去,看一會兒就像觀賞了一部特別有趣的動畫片。現如今,只有上下班的路上以及午休時可以好好看看雲。
相比國內特別活躍的雲彩收集者們來說,我不是合格的雲彩收集者,有時甚至是外貌黨,不太愛看陰沉沉霧蒙蒙沒什麼花樣的天空。但若看到感興趣的雲,則感覺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而且時常有很多驚喜發現。拍照記錄,心滿意足。
《中國科學報》:如你所說,雲彩瞬息萬變,每一天每一時刻都不重樣,「收集雲彩」聽起來仿佛是件荒謬的事情。不過,作者的觀點是,收集東西並不等於要擁有它。你甚至也不用去想如何抓住它。你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記錄。這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王燕平:大自然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慷慨共享給全人類的,比如天上的雲、美麗的星空、形態各異的雪花、寬廣的大海,還有我們腳下踩過的沙灘……面對它們,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這也算是一種擁有吧,無需獨佔,將大美收於心中。
觀雲沒有什麼門檻,也無須特別準備,只需一雙善於觀察和發現的眼睛,抬頭看天就可以了。當然,事先看看《雲彩收集者手冊》了解一下雲的知識,會更清楚什麼樣的雲更罕見。如果能隨身攜帶個相機就更好啦,一旦遇到轉瞬即逝的雲,拍照留念,也是很有意義的「收集」。
《中國科學報》 (2018-05-04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