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日本宮崎縣與鹿兒島交界的新燃嶽火山噴發時,噴出的濃煙在天空大量堆積,附近的居民發現在天空中形成了一隻飛撲起來的粉紅色小貓,不少網友還對拍攝下來的雲的輪廓發揮想像進行「藝術創作」:
年初,在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方形雲」,「博物雜誌」的官微為大家釋疑:「這是陰陽天,冷氣團和暖氣團交鋒對峙造成的。但是今天廣東的這個很少見,應該是一個氣團插入了另一個更大的氣團,形成一個夾角。」博物雜誌也找到了衛星雲圖證明廣東的確出現了這個云:
網友戲稱這是上帝在「烤冷麵」
博物雜誌找到的當天的衛星雲圖
此外,最近幾個月在麗江、泰安等地也出現了「飛碟雲」。
2018年3月,譯林出版社出版了《雲彩收集者手冊》,該書作者為(英國)加文·普雷特-平尼,譯者為王燕平、張超。
《雲彩收集者手冊》是著名氣象愛好者組織——賞雲協會的官方出版物,加文·普雷特-平尼為會長,有10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雲朵愛好者供圖。這本書裡呈現了46種雲彩和大氣光學現象,涵蓋了太空邊緣的神秘夜光雲,和我們周圍常見的、但我們「不知所云」的重重霧靄。這本手冊也教大家如何通過「觀雲象」知道何時需要帶傘,坐飛機時怎樣觀雲解悶以及如何在「How is the weather today」之後增加尬聊話題。
其實提到賞雲協會,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雲——糙面雲。這種雲並不多見,為數不多的幾次被拍攝和記錄到的糙面雲所具有的共同特徵為:雲底具顆粒狀團塊、極端粗糙;波狀結構極度扭曲成巨大、不規則的褶皺,在沒被叫成糙面雲之前,民間樸素兒親切地稱其為——妖雲。
妖雲本尊:
關於雲朵的命名,值得一提的是200多年前,路克·霍華德(Luke Howard)提出了以拉丁名對雲彩進行命名的系統。這和生物界「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雙名法」命名模式非常相似,從此,雲彩這種無生命的物質形態也像動物一樣有了「種」和「屬」的概念,形成了一個系統分類認知體系。1896年,國際氣象委員會出版《國際雲圖》,此後,《國際雲圖》多次再版、完善,上一個版本是1987年發布的,直到這個版本裡,也沒有收錄「妖雲」。
直到2008年,經過兩年的內部辯論及分工研究工作,正是賞雲協會的愛好者們提議將「糙面雲」確立為一個雲的新類型,他們將請求提交到了世界氣象組織,希望獲得權威組織的認可。然後又過了很多年,直到2017年,世界氣象組織正式承認了他們提出的Asperatus(糙面雲),將它收錄在2017年「3.23世界氣象日」剛剛發布的最新一版《國際雲圖》當中在線發表。
《雲彩收集者手冊》的兩位譯者中,王燕平為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業餘從事大氣現象攝影觀察記錄多年,張超供職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社,2014年,他們二人曾與王辰合著《雲與大氣現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雲彩分類體系。
2004年成立的賞雲協會現在在全世界有幾萬雲粉,《雲彩收集者手冊》主要是面向普通讀者,按主要的十個屬、七個雲種和變種、八個附屬雲和附屬特徵及若干大氣光學現象來分門別類介紹了四十六款雲,如果大家想了解100多種雲的全部和專業的知識,可以看《世界雲圖》和《中國雲圖》等。
《雲彩收集者手冊》中分「十種主要雲彩類型」「雲種和變種」「附屬雲和附屬特徵」「其他的雲」「雲的光學現象」五個大類,涵蓋了常見的積雲、積雨雲、層雲、捲雲,以及聽名字就很特別的輻輳狀雲、莢狀雲、雨幡洞雲、貝母雲、夜光雲、航跡雲等。
我們俗稱的「飛碟雲」其實學名為莢狀雲
《雲彩收集者手冊》中這樣介紹莢狀云:如果要評選「天空中最奇怪的雲」,莢狀雲將是這一比賽的獲勝者。它的名字來自拉丁語,意為「小扁豆」,因其非常獨特的凸透鏡狀外形而得名。它們通常看起來像飛碟。這種雲被命名的時候,大概還沒人想出哪個拉丁語詞彙的意思是「形狀像UFO(不明飛行物)」。
莢狀雲可見於低雲族、中雲族和高雲族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雲族的莢狀高積雲。無論在怎樣的高度上,它們通常都是由潮溼氣流越過上升地形(例如小山丘或山峰) 形成的。當這一區域的大氣比較穩定,空氣會向下發展出波狀運動,無形之中上升,並在背風處下沉。如果爬升且被冷卻的空氣足夠多,波峰位置就會出現莢狀雲。這些雲不像大多數雲那樣隨波逐流,而是會在最強的風中盤旋(只要空氣速度保持恆定)。它們在氣流中的位置相對固定,就像在急流當中位於巨石後面的那片穩定的水波。當氣流中的潮溼空氣被乾燥空氣分成一層一層的,就可能會出現堆疊形態,也就是著名的「一堆盤子」(pile d』assiettes,法語,意為「該你洗碗了」)。
晴空萬裡時常見到的和在日劇《戀空》中被賦予浪漫情懷的「航跡雲」,其實就是飛機排出來的廢氣與周圍環境空氣混合後,水汽凝結而成的特殊雲系,中國民間愛好者也親切地稱其為「飛機拉煙」。
較高緯度地區易形成的「貝母雲」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為本書寫的序言中談道:「其實我們大陸也有很多雲彩愛好者,他們共同分享各種奇特的雲彩照片,還致力於弄清它們的形成機制。幾年前,遇到不太明白的雲,我也曾試著去找一些書,然後我發現,介紹雲彩的圖書,主要是看雲識天氣或者是雲彩民諺之類的,系統介紹雲彩分類的中文科普圖鑑大多是臺灣朋友翻譯過來的。」由此也可知大陸在雲朵的科普書籍方面的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