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就是其中一位。擁有北京師範大學天體物理碩士學位的他目前就職於國家天文臺的《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專業從事科普工作。在讀者群中頗受好評的《雲與大氣現象》便是出自他與另兩位好友之手。今年上半年,由張超參與翻譯的《雲彩收集者手冊》中文版也在國內上市,著者是英國賞雲協會的創始人加文·普雷特-平尼。張超說,這本書也是他一直以來學習雲知識的書籍之一,對於入門來說既簡便又有趣。
天文科普達人張超 本文圖除署名外均為張超供圖澎湃新聞:能否評論一下《雲彩收集者手冊》這本書?
張超:這本書有幾個特點,第一為圖片典型且漂亮,吸引人,並且不會造成困惑。要知道有些雲彩類的書用圖並不典型。第二,語言輕鬆有趣,英式的幽默別具一格。第三,計分遊戲制度非常吸引人,不知不覺就玩起來了。第四,裝幀印刷很好,我很喜歡小開本而精緻的書,這本就是。
《雲彩收集者手冊》,譯林出版社 資料圖澎湃新聞:很多人都對你天文專業工作者的日常很好奇,能說說你每天都幹什麼嗎?
張超:作為天文媒體的編輯,其實工作是很累而且充滿挑戰的,我一天的工作通常是這樣的:早晨先瀏覽了解一些突發天文動態,然後做一些微博的選題,也有時參與微信選題的策劃。然後自己也會寫一些小文,屬於積累性的。這樣上午的四個小時工作就很飽滿。下午除了常規編輯工作外,還通常有會議,也有時會外出參加活動,或者組織一些小活動。這樣下午五個小時也很飽滿。到了晚上,有時會花兩三個小時做共享天文臺相關的公眾觀測活動,這樣晚上三個小時也很飽滿。周末有時也有些活動需要組織。是不是覺得我很累啊,確實很累的。
澎湃新聞:你是在什麼時候確定了自己對天文的興趣的?
張超:我是誤打誤撞上了北師大天文系,本來喜歡生物專業的。天文系的課程又難又枯燥,但實習很特別。剛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利用專業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拍攝,我自己覺得還不過癮,還借用過系裡專業設備使用,熬了一個晚上。也就是那個晚上,我突然對天文有了感覺。
暮雲四合時澎湃新聞:雲朵呢?什麼時候喜歡上看雲的?
張超:其實對於雲朵,每個人都會有興趣,更像是小時候天然就養成的。而大眾從看雲到痴迷只需要邁一小步。各種各樣的雲會比星星更讓人瘋狂,因為雲是千變萬化的,給人各種各樣的想像,而且往往是瞬息萬變。
澎湃新聞:專業的看雲,和普通人看形狀的看雲,有什麼不一樣?
張超:專業也是看形狀,不過除了形狀,還要看高低,看與別的雲之間的關係,看雲的發展變化,還要關注一些雲的附屬特徵部分,關鍵是還要進行分類記錄。
澎湃新聞:現在正是北京天高雲淡的秋天,也是許多人認為的北京最好的季節。北京秋天的雲有什麼特點?
張超:北京秋天的雲還是比較有特色的,由於冷鋒不斷入侵,鋒前鋒後的雲彩變化就會很多,從各種捲雲到各種高積雲都會出現。北京由於霧霾天多,一年中少有觀雲的好天氣,秋天北風吹過,天空乾淨之後就可以好好賞雲了。
澎湃新聞:有時候我們到了在海邊或是山上,發現雲會格外好看,這是什麼道理?
張超:海邊和山上有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雲,值得期待,比如山上的帽子云,莢狀雲,碎層雲、旗雲等地形雲,別的地方不容易看到。海邊的滾軸雲非常稀有,不過即便到海邊,一般也很難遇到。
澎湃新聞:飛機上適合看雲嗎?從飛機上看雲和地面看有什麼不一樣?
張超:飛機上絕對是看雲的好地方,效率非常高,而且可以看到雲頂特徵,還有機會看到和地面上不一樣的光暈現象。觀雲者不會放過每一次坐飛機的機會。
澎湃新聞:你見過最奇特的雲是什麼樣子的?
張超:我見過最奇特的雲是那些不好歸類但是形態引人注目的雲,比如我看見過三角形的孤立高積雲,也看見過逗號般向上發展的積雲,都還沒有理解應該如何稱呼它們。
形狀奇怪的雲澎湃新聞:國內有哪些適合觀雲的旅行目的地?
張超:西藏、青海、雲南、內蒙、新疆、還有東北的一些地方。內蒙那種大平原適合看大雷暴,非常爽。新疆的伊犁河谷、阿勒泰,這些地方水汽夠,又有大平原,還有落差很高的山,也都非常不錯。
澎湃新聞:就你所知,現在國際上有多少雲種?
張超:目前國際上把雲分為80多種,加上一些特殊的雲大概有100多種。其實這裡面也有一些漏洞。因為如果一定要對雲細分的話,雲的種類絕對不只現在這些,肯定有一些雲的結構形態是很特殊的,它們的形成也一定是有特殊原因,這些特殊的雲也應該去記錄它。現在我開始記錄一些本來是同一種雲,但形態各有不同的雲。舉個例子,比如都是波狀雲,一條一條的,有的波狀雲像棉花一樣不是很光滑,有的波狀雲則是在波狀之間還會拉出細絲。
澎湃新聞:現在國內喜歡看雲的人多嗎?你對國內的天文愛好者族群有怎樣的了解,能否談談近年來這項小眾愛好在國內的發展?
張超:國內的天文愛好者群體只有十萬左右,其中還包括了拍攝星空的攝影愛好者。即便如此,在全世界看來,這也是個非常龐大的天文群體了。但天文受眾群有個特點是,與其他群體的交融稍微少一些。不像喜歡動物的人,很可能也喜歡植物,反過來也成立。
這些年有大量的攝影愛好者進入到天文愛好者的隊伍中來,主要是觀星。這是由於近10年來數位相機的不斷發展。近兩三年,手機也逐漸擁有的星空攝影的功能,進一步降低了門檻。對於大眾來說,星空攝影是個很好的途經。
澎湃新聞:目前的天文科普還有什麼難點?
張超:對於天文科普而言,主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天文科普還沒有去中心化,去本位化。第二是天文科普還沒有明確目的,特別是天文教育領域,比幾年前好了點,但還不夠明確。第三是天文科普依然是小圈子的思路。做好天文科普工作的關鍵還是積極轉換思路,避免僵化,也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地做科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