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雲來,科普工作者張超的視覺旅行

2021-01-15 澎湃新聞
在某些人的眼裡,天空的豐富多彩並不亞於世間。星空、雲朵、雪花、風都有著各色面貌,恰如世間千變萬化的許多張臉孔。他們追尋星星的軌跡、描摹雲朵的形狀,並試圖將它們的美妙傳達給更多的人。

張超就是其中一位。擁有北京師範大學天體物理碩士學位的他目前就職於國家天文臺的《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專業從事科普工作。在讀者群中頗受好評的《雲與大氣現象》便是出自他與另兩位好友之手。今年上半年,由張超參與翻譯的《雲彩收集者手冊》中文版也在國內上市,著者是英國賞雲協會的創始人加文·普雷特-平尼。張超說,這本書也是他一直以來學習雲知識的書籍之一,對於入門來說既簡便又有趣。

天文科普達人張超 本文圖除署名外均為張超供圖

澎湃新聞:

能否評論一下《雲彩收集者手冊》這本書?

張超:

這本書有幾個特點,第一為圖片典型且漂亮,吸引人,並且不會造成困惑。要知道有些雲彩類的書用圖並不典型。第二,語言輕鬆有趣,英式的幽默別具一格。第三,計分遊戲制度非常吸引人,不知不覺就玩起來了。第四,裝幀印刷很好,我很喜歡小開本而精緻的書,這本就是。

《雲彩收集者手冊》,譯林出版社 資料圖

澎湃新聞:

很多人都對你天文專業工作者的日常很好奇,能說說你每天都幹什麼嗎?

張超:

作為天文媒體的編輯,其實工作是很累而且充滿挑戰的,我一天的工作通常是這樣的:早晨先瀏覽了解一些突發天文動態,然後做一些微博的選題,也有時參與微信選題的策劃。然後自己也會寫一些小文,屬於積累性的。這樣上午的四個小時工作就很飽滿。下午除了常規編輯工作外,還通常有會議,也有時會外出參加活動,或者組織一些小活動。這樣下午五個小時也很飽滿。到了晚上,有時會花兩三個小時做共享天文臺相關的公眾觀測活動,這樣晚上三個小時也很飽滿。周末有時也有些活動需要組織。是不是覺得我很累啊,確實很累的。

澎湃新聞:

你是在什麼時候確定了自己對天文的興趣的?

張超:

我是誤打誤撞上了北師大天文系,本來喜歡生物專業的。天文系的課程又難又枯燥,但實習很特別。剛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利用專業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拍攝,我自己覺得還不過癮,還借用過系裡專業設備使用,熬了一個晚上。也就是那個晚上,我突然對天文有了感覺。

暮雲四合時

澎湃新聞:

雲朵呢?什麼時候喜歡上看雲的?

張超:

其實對於雲朵,每個人都會有興趣,更像是小時候天然就養成的。而大眾從看雲到痴迷只需要邁一小步。各種各樣的雲會比星星更讓人瘋狂,因為雲是千變萬化的,給人各種各樣的想像,而且往往是瞬息萬變。

澎湃新聞:

專業的看雲,和普通人看形狀的看雲,有什麼不一樣?

張超:

專業也是看形狀,不過除了形狀,還要看高低,看與別的雲之間的關係,看雲的發展變化,還要關注一些雲的附屬特徵部分,關鍵是還要進行分類記錄。

澎湃新聞:

現在正是北京天高雲淡的秋天,也是許多人認為的北京最好的季節。北京秋天的雲有什麼特點?

張超:

北京秋天的雲還是比較有特色的,由於冷鋒不斷入侵,鋒前鋒後的雲彩變化就會很多,從各種捲雲到各種高積雲都會出現。北京由於霧霾天多,一年中少有觀雲的好天氣,秋天北風吹過,天空乾淨之後就可以好好賞雲了。

澎湃新聞:

有時候我們到了在海邊或是山上,發現雲會格外好看,這是什麼道理?

張超:

海邊和山上有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雲,值得期待,比如山上的帽子云,莢狀雲,碎層雲、旗雲等地形雲,別的地方不容易看到。海邊的滾軸雲非常稀有,不過即便到海邊,一般也很難遇到。

澎湃新聞:

飛機上適合看雲嗎?從飛機上看雲和地面看有什麼不一樣?

張超:

飛機上絕對是看雲的好地方,效率非常高,而且可以看到雲頂特徵,還有機會看到和地面上不一樣的光暈現象。觀雲者不會放過每一次坐飛機的機會。

澎湃新聞:

你見過最奇特的雲是什麼樣子的?

張超:

我見過最奇特的雲是那些不好歸類但是形態引人注目的雲,比如我看見過三角形的孤立高積雲,也看見過逗號般向上發展的積雲,都還沒有理解應該如何稱呼它們。

形狀奇怪的雲

澎湃新聞:

國內有哪些適合觀雲的旅行目的地?

張超:

西藏、青海、雲南、內蒙、新疆、還有東北的一些地方。內蒙那種大平原適合看大雷暴,非常爽。新疆的伊犁河谷、阿勒泰,這些地方水汽夠,又有大平原,還有落差很高的山,也都非常不錯。

澎湃新聞:

就你所知,現在國際上有多少雲種?

張超:

目前國際上把雲分為80多種,加上一些特殊的雲大概有100多種。其實這裡面也有一些漏洞。因為如果一定要對雲細分的話,雲的種類絕對不只現在這些,肯定有一些雲的結構形態是很特殊的,它們的形成也一定是有特殊原因,這些特殊的雲也應該去記錄它。現在我開始記錄一些本來是同一種雲,但形態各有不同的雲。舉個例子,比如都是波狀雲,一條一條的,有的波狀雲像棉花一樣不是很光滑,有的波狀雲則是在波狀之間還會拉出細絲。

澎湃新聞:

現在國內喜歡看雲的人多嗎?你對國內的天文愛好者族群有怎樣的了解,能否談談近年來這項小眾愛好在國內的發展?

張超:

國內的天文愛好者群體只有十萬左右,其中還包括了拍攝星空的攝影愛好者。即便如此,在全世界看來,這也是個非常龐大的天文群體了。但天文受眾群有個特點是,與其他群體的交融稍微少一些。不像喜歡動物的人,很可能也喜歡植物,反過來也成立。

這些年有大量的攝影愛好者進入到天文愛好者的隊伍中來,主要是觀星。這是由於近10年來數位相機的不斷發展。近兩三年,手機也逐漸擁有的星空攝影的功能,進一步降低了門檻。對於大眾來說,星空攝影是個很好的途經。

澎湃新聞:

目前的天文科普還有什麼難點?

張超:

對於天文科普而言,主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天文科普還沒有去中心化,去本位化。第二是天文科普還沒有明確目的,特別是天文教育領域,比幾年前好了點,但還不夠明確。第三是天文科普依然是小圈子的思路。做好天文科普工作的關鍵還是積極轉換思路,避免僵化,也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地做科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常亮:小小飛行員 大大航空夢渭南科普 編者按: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活動時間為9月19日-25日。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從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史軍: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科學狂熱,對知識的分享狂熱
    作為一個植物學工作者,史軍表示被問過很多啼笑皆非的問題。他向大家介紹了「三無科普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講述了在他成為植物學科普工作者路上經歷的事情。▲這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的演講視頻史軍: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科學狂熱,對知識的分享狂熱史軍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的講者史軍。我是一名植物學科普工作者,每當我亮出這個身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朋友問我很多花花草草的事情。
  • #雲上逛氣象博物館# 59萬人次「雲上」打卡
    主播講解了館內各種「亮點」陳列,回顧中華民族走過的大氣探秘之路,感受中華民族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精神稟賦和不懈追求,感受人民氣象事業從戰火中走來並與新中國同成長、共壯大的歷程,向公眾傳遞一代代氣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安全福祉而奮鬥的豪情壯志。
  • 張超被爆料劈腿多人 酷格發文爆料張超全文完整內容
    4月8日,暱稱為「酷格」的網友在微博爆料稱自己與張超在一起一年多,卻發現張超在與她交往的同時劈腿金晨、鄧鬱立、艾麗等人。酷格爆料張超遭爆料劈腿多人  此外,她還放出了與張超的聊天記錄截圖和音頻,截圖中「酷格」對張超說「讓別的女人去找完你然後叫我媳婦,你自己不噁心嗎?」
  • 雲旅行、雲抗疫…當代年輕人的雲生活太正了!
    有著各路網友「雲陪伴」的武漢,並不孤單。 來自德國的「中國女婿」阿福Thomas,第一時間採訪到了來中國支援抗疫的德國頂尖病毒研究學家——Rolf Hilgenfeld教授。
  • 《雲彩收集者手冊》:烤冷麵雲、飛碟雲、妖雲……到底什麼雲
    2018年3月,譯林出版社出版了《雲彩收集者手冊》,該書作者為(英國)加文·普雷特-平尼,譯者為王燕平、張超。《雲彩收集者手冊》是著名氣象愛好者組織——賞雲協會的官方出版物,加文·普雷特-平尼為會長,有10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雲朵愛好者供圖。
  • 「人民英雄」張伯禮亮相科普日主題曲MV,平安與科技工作者同唱這首歌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將於9月19-25日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主要有北京主場活動、省級主場活動、十大聯合行動及雲上科普日等活動。今日召開的發布會上,還公布了首支全國科普日主題曲《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這首歌曲由歌手平安與12位科技工作者共同演唱。
  • 除了金晨,張超和婁藝瀟也曖昧過?劈腿屆的蜈蚣精誠不欺我啊
    昨天#張超#在熱搜上掛了一天,粉絲看完感慨「自家房子塌了」,吃瓜群眾看完罵罵咧咧退出群聊。「這人誰呀?」有必要科普一下▽張超,《加油!好男兒》第二季的選手。身高188,長得也好看,人氣和臉蛋成正比。來了來了,終於說到正題了!4月8號,一位ID是酷格(趙格格)的網友在微博上爆料:戀愛期間,前男友張超腳踏幾條船。「誰?」「鎧甲勇士張超」也是有笑到橘。兩人分手後,對方威脅要潑她硫酸、打出腦漿、讓她蹲監獄,當然,威脅可能是一時激動脫口而出,但是戀愛期間劈腿就是實打實的傷害了。
  • 《我就是演員》名單正式官宣 張超精彩大片演繹多面魅力
    今日張超官宣《我就是演員》節目嘉賓,張超拍攝的differentside雜誌圖也在近期釋出。本次拍攝中,張超與雜誌一同呈現了一場新銳又先鋒的視覺表達盛宴。本次拍攝通過一系列的彩妝設計和造型搭配,以黑白和彩色照片方式呈現出張超的藝術形象。張超在雜誌平面照片中的表現力極佳,不禁讓人期待他在《我就是演員》節目中的演技表現。
  • 專家:只是一種視覺差
    專家:只是一種視覺差 原標題:   「天災預警!水逆叕來了!」最近一段時間,「水逆」這個詞傳遍了朋友圈,不少「佔星愛好者」甚至為此倍感憂心。「水逆諸事不順!」「水逆影響健康作息!」……這是真的嗎?天文學專家並不認同,他們指出,水星逆行只是水星、地球相對位置變化引起的視覺錯覺。
  • 知識科普 天空中最厚的雲厚度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嗎
    知識科普 天空中最厚的雲厚度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嗎時間:2020-06-10 23: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知識科普 天空中最厚的雲厚度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嗎 最近發現知識科普 天空中最厚的雲厚度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嗎這話題成為了網友關注的焦點,小明對知識科普 天空中最厚的雲厚度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嗎比較感興趣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張偉娟:晚餐過飽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編者按: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活動時間為9月19日-25日。 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從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中科院28名科研工作者聯名倡議: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繼續進行。「摸得著的科學、讀得到的趣味、看得見的美妙,都在你翻開科普讀物的那一刻。」今天下午,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普圖書分享會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中科院28位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發出聯名籤署的《倡議書》,向全社會發出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的倡議。
  • 暑期科普大餐來了!中國科技館推出「雲享科學」系列活動
    原標題:暑期科普大餐來了!中國科技館推出「雲享科學」系列活動光明網訊 疫情期間公眾出行減少,為滿足公眾科普需求,中國科技館積極創新教育活動開展方式,在暑期(自7月16日至8月31日)特別推出「雲享科學」系列活動,每天推出一期,通過圖文、音視頻、在線直播等形式,將展覽展品、科學課、品牌活動等豐富的科普內容移至雲端。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常亮:小小飛行員 大大航空夢
    編者按: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活動時間為9月19日-25日。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從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張超劈腿讓女友吃避孕藥,真是渣中之渣了!
    ,緊接著自己又發文澄清,稱自己被氣樂了,沒過多久還發了律師聲明,徹底和張超撇清關係。第二位「被小三」候選人名叫鄧鬱立,她和張超一起演過《獨家記憶》,她在劇中飾演的是女配宋琪琪。酷格稱張超曾在情人節定了兩束花,一束送自己,一束送給了鄧鬱立,事情被酷格發現後,鄧鬱立說不介意跟她一起做張超的女朋友......??
  • 雲上科普日:體驗科普魅力,沉浸「科普嗨」
    全國科普日期間,各類短視頻網站上,「雲上科普日」相關話題的短視頻人氣滿滿。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雲購物、雲上課、雲旅遊等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今年的科普日也不同尋常,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是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的特點之一。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成立 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張永紅:今年前汛期渭南氣候異常嗎
    編者按: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活動時間為9月19日-25日。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在京正式成立並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