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之父」加菲爾德博士:為SCI正名

2020-11-24 科學網

2009年9月12日,由科學網、中科院團委共同主辦的與「SCI之父」加菲爾德博士面對面活動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舉辦,這是現年84歲的加菲爾德博士首次在中國公眾面前亮相。

 

加菲爾德博士(Dr. Eugene Garfield)簡介:美國著名的情報學家和科學計量學家,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創始人及湯森路透科技集團的終身名譽董事長,於1963年建立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資料庫,隨後又建立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簡稱A&HCI)。加菲爾德博士是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的前任主席,Annual Reviews的常務理事和Research! America的常務理事,他同時還擔任The Scientist期刊的總裁。

 

[科學網 張婧報導]50多年前,當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引文索引用於科學》(Citation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st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時,他或許預見到了引文索引將成為評價期刊的重要工具,也或許預見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將給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帶來的革命,然而他卻沒有預見SCI給中國科學界帶來如此深遠的震動和影響。

 

曾幾何時,SCI作為科技評價體系中一項與國際評價體制接軌的量化標準,在中國備受讚譽,SCI已經成為科研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現在這個曾經的「創舉」在中國受到的非議似乎越來越多,質疑、反對甚至要求取消的聲音不絕於耳。就在加菲爾德出席「SCI之父」高校院所見面會的前幾天,SCI在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又一次成為了討論熱點。與會代表在會診當前頻發的學術不端「流感」時,不少人質疑SCI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作用。

 

SCI真的是當下中國學術界各類弊病的肇端嗎?

 

9月12日,有「SCI之父」之稱的加菲爾德博士以84歲的高齡訪華,首次亮相中國公眾。在面對200多位被他「影響命運」的中國科學家時,加菲爾德博士表示:「到今天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個文獻檢索工具,而評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

 

「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

 

1951-1953年,加菲爾德博士便開始著手做信息檢索系統項目,當時學術期刊論文的檢索系統非常滯後。「新的文章發表之後出現在檢索工具裡需要三年之後,我們針對這個問題想發明一個更好的檢索系統,這個檢索系統主要面向醫學的問題,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是綜述性的期刊。」加菲爾德博士說。

 

2006年,加菲爾德博士榮獲英國倫敦國際信息產業獎的終身成就獎,1955年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引文索引用於科學》一文也被視為文獻計量學發展的裡程碑。然而,在這篇論文發表後的幾年裡,關於引文索引的進展並不大。加菲爾德回憶說:「當時有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Lederberg給我寫信,『加菲爾德博士,我看到了你1955年發表的文章,現在已經是1958年了,幾年過去了,我為什麼沒有看到你的引文索引呢?』」加菲爾德也曾跟美國的一些學會聯繫尋求贊助,但是遭到拒絕。

 

1958年,加菲爾德博士創立了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現為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集團收購),然而直到1964年ISI才正式出版了引文索引SCI,和所有挑戰舊傳統的新事物一樣,SCI開始時並未被美國的圖書館普遍接受。經過多年磨練之後,全世界的科研人員才開始漸漸熟識並認可SCI這個檢索工具。SCI逐漸成為每一位科研人員必須掌握的檢索工具。

 

而SCI在中國的推廣則極具傳奇性。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考核體系,每發表一篇SCI論文獎勵1000元左右。南京大學的這項創新,使得其SCI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此後,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競相模仿,目前,SCI已成為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關於SCI利弊的討論也成為科研圈內長盛不衰的話題。

 

對此,加菲爾德博士再三強調:「具有深入分析性的評估分析庫,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評估研究影響力的作用,但是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SCI是一個客觀的評價工具,但它只能作為評價工作中的一個角度,不能代表被評價對象的全部。

 

「引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個人科研能力是不合理的」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影響因子排名前10%的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的中國論文,以每兩年45%的速度增長。2008年12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SC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達94800篇,比2006年增長33.5%,佔世界份額的7.5%,從1991年的世界排名第15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僅處於美國和英國之後。

 

然而,在論文發表數量急劇上升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卻注意到了另一個細節。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曾經撰文指出,隨著論文發表數量的劇增,我國SCI論文被引用的數量在2000年達到高峰,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少,不是比例下降,而是真正被引用次數逐漸下降……「這說明我國單篇論文的質量明顯不如國外」。

 

中國自然基金委科學基金雜誌部執行主任祖廣安曾聽說這樣一件事情:「有的單位以影響因子算獎金,影響因子是1就獎勵1000元,《自然》、《科學》的影響因子是30多就獎勵3萬多元。」

 

加菲爾德博士回應說:「首先大家要意識到一點,儘管這篇文章發表在很好的期刊上,比如《自然》、《科學》,它可能永遠沒被人引用過,而這些期刊上很多一般的文章也只被引用過幾次,而只有少數文章引用是特別多的。所以引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每個人的科研表現和科研能力,包括他個人的評估、獎金也好、贊助也好都是不合理的。」

 

祖廣安從1996年開始接觸SCI,之後每年都會與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集團的工作人員來往,他認為SCI對中國科學的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幫助,「我們每年也資助一些中國的期刊,我們在選刊的時候,主要用總引用頻次做評估,而不是影響因子,這是借鑑了SCI的引用數據;另外引進SCI期刊對中國也很有幫助,對中國期刊的國際化很有幫助;基金委在選擇和篩選人才方面,SCI的資料庫也給我們很大幫助,起碼能把這些人的情況放在我們這兒,最後怎麼決定是另外的問題。」

 

「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這是不對的」

 

「一篇文章發表後如果在3-6個月之內得到非常多的關注,評價非常高的話,該文章就會非常有可能成為高被引論文, 即經典引文,這樣一些論文都有可能成為諾貝爾獎候選論文之一。」加菲爾德博士說,「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發表文章的篇數可能並不是很多,但是其論文的引文量是普通科學家引文的30-50倍。」

 

除此之外,加菲爾德博士特別介紹了他新近研究出的「百分比排序」指數,「要評估個人成就、論文表現影響力,應該把科學家放到小領域去排名,不能跨學科比,看他的位置百分比是多少。所以這個是基於科學家在某一個學科發表在某一年的論文,然後從高到低進行一個排序。從單篇影響力跟這個學科同年的論文的影響力是排在1%或者是5%。」

 

對於2005年提出的H指數(h-index)評價方法,加菲爾德博士認為H指數計算的簡單快速雖然使它非常受歡迎,但是用來評價個人卻不很準確。

 

加菲爾德說:「其實H指數能代表的結果跟我30多年來所做的研究其他指標是相關的,比如某個人的總的被引頻次。H指數不很準確但是非常快,不是非常理想的指標。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數來評估期刊,但是用來評估某一個人的論文是不合理的。」

 

「問題是現在很多科研管理者很懶惰,就希望一個數字能解決所有的評價問題——單獨給我們一個數字,快但不合理。評估人也好、評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標,很多管理人員只要求一個字『快』,拿一把尺子就衡量很多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有綜合的評估指標。」加菲爾德博士說。

 

相關焦點

  • SCI發明人尤金•加菲爾德博士逝世
    卓越的科學計量學家、美國SCI發明人、大連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加菲爾德博士(Eugene Garfield,Ph D,1925.9.16
  • 核心和SCI一樣嗎?
    SCI期刊目錄期刊很多,又分為1-4區,SCI中科院1區、sci2區上的期刊基本上都為世界頂尖期刊,比普通意義上的國內核心期刊要高出不少,即便是sci4區的期刊,一般情況下也是高於北大核心的。國內核心期刊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例如國內的CSCD核心、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這些都是國內很具有影響力的期刊,也是根據影響因子來入選的。
  • 5篇sci什麼水平值多少錢 李敏劈腿陸炎事件院長兒子為其買房
    5篇sci什麼水平,sci是什麼陸炎送李敏5篇sci值多少錢有多厲害,相信大家最近都被復旦女博士陸炎李敏事件刷屏了,而陸炎為愛還送復旦女博士李敏整整5篇sci,惹來不少網友羨慕,直言李敏就是科研界妖姬。陸炎送李敏5篇sci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 sci出版周期
    sci收錄的期刊,在刊登投稿的文章後,通常要印刷出版。而一篇文章從投稿sci期刊到印刷出版,需要時間,這個時間我們稱之為出版周期。關於sci出版周期,並不是統一的,因期刊不同而異。首先,sci期刊不同,刊期也有不同。比如月刊,是一個月出版一次的,季刊,是一個季度出版一次的。
  • Science:新藥研發突破技術——sci-Plex!
    sci-Plex機制:Cell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erturbations are lysed in-well, their nuclei labeled with well specific 「hash」 oligos, followed by fixation, pooling and sci-RNA-seq.
  • ——以SCI期刊為
    知名sci期刊本人作為期刊行業從業5年+的人士,對各類核心期刊編輯打交道多,基本熟悉大部分期刊類型的審稿流程。期刊類型有很多,北大核心、SSCI、南大核心又稱CSSCI、SCI、科技核心、cscd、EI等等;種類多,我們抽一個常見的sci來講;以sci期刊為例,來講講核心期刊的審稿流程。二、方法步驟 SCI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引文資料庫,他檢索的期刊稱之為sci期刊;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一本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採用的公式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為影響因子,k為某年, Nk-1+Nk-2 為該刊在前一兩年發表的論文數量, nk-1 和nk-2 該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數量。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主要是為了確保論文的原創性、新穎性是否達到刊登標準,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有抄襲的行為出現。那sci期刊哪個階段查重呢?下面學術顧問給大家介紹介紹。sci期刊查重都是在作者將sci論文提交給雜誌社後,雜誌社會對sci論文進行三審,三個審分為:初審、覆審和終審。Sci論文查重是在初審階段進行的,往往是將sci查重放在初審的第一位。只有sci論文查重率符合投稿要求後,才會進行接下來的審稿流程。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國際核心論文,常見的就是sci論文。可以說,sci論文的級別比國內核心還要高。當然這並不代表,國內所有的科研機構,對sci論文認可度比國內核心高。但在國際舞臺上,國內核心論文,是不被認可的。sci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凡是在sci期刊發表的論文,都屬於sci論文。
  • 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
    發表的文章,要選擇期刊,期刊等級不同,文章等級也不同,可能是sci論文,也可能是其他,比如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等。可以說不是所有發表的文章,都是sci。那麼,怎麼看文章是不是sci?看文章是不是sci,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兩種,分別是web of science是不是查詢到,以及查詢文章發表期刊是不是sci期刊。首先,文章若是sci,我們可以登錄web of science網站去查詢,若能查詢到,則該文章是sci。
  • sci論文發表流程
    發表sci論文,不知道流程是不行的,否則完成sci論文發表,要經過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做什麼,要滿足什麼要求,準備什麼資料等,都無法理清思路,成為sci論文成功發表的阻礙。那麼,sci論文發表流程是什麼?
  • sci論文online就認可嗎
    sci論文online就認可嗎?這個說不準,關鍵是本單位認不認。單位不同,認可sci論文的標準不同,有的online就認可,有的見刊後才認可,還有的檢索後才認可。Online步驟在sci論文見刊和檢索之前完成,是指sci論文線上發表,也是sci論文發表中的一個重要的步驟。sci論文online後,會有相應的DOI號,說明該篇論文成功發表,因為只是線上發表,尚未印刷出版,尚未在web of science檢索到。再加上單位不同,可以採用不同的認可標準,對於sci論文online認不認可上,有了不同的答案。
  • sci四區多少錢
    眾所周知,sci分了四個區,每個區的期刊影響力是有差異的。當sci期刊向作者收費時,往往會根據本期刊的影響力等實際情況來定價,影響力越大、地位越高,收費標準往往會越高。那麼,sci四區多少錢?發表sci期刊論文,要匹配目標sci期刊,期刊不同,花錢不同,有的作者不花錢,有的作者花錢,花錢多少上,沒有統一標準,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因而,在不確定是哪本sci四區期刊時,無法確定在該本期刊上發表sci論文要多少錢的。一般來說,需要花錢發表sci論文是萬元起步的。
  • sci幾區怎麼劃分
    sci幾區怎麼劃分?sci期刊是分區的,總共劃分了四個區,分別是一區、二區、三區和四區。但劃分分區的方法,分為了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採用了不同的標準,具體怎麼劃分的,會在本文詳細介紹。首先,sci幾區按jcr劃分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 SCI換作者需要說明嗎?
    作者選擇sci期刊也要警惕那些被警告甚至被sci剔除的期刊,以及掠過性期刊,以免給自己帶來不良的影響,此外作者也要對sci期刊JCR分區情況有所了解,這有助於大致判斷該期刊在具體某類學科的學術地位。  在選擇sci期刊時,還需要了解某本期刊的收稿範圍和辦刊宗旨,由此可以獲得是否適合投稿該期刊的重要信息。
  • sci怎麼看幾區
    sci期刊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劃分區,分別是一區、二區、三區和四區,每個區域都納入一定數量的期刊,作者發表論文所選擇的目標sci期刊在哪個分區,就稱為sci幾區論文。那麼,sci怎麼看幾區?首先,sci分區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標準,分別是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分區標準不同,導致同一本期刊,可能屬於JCR的一區,屬於中科院的二區。所以,在看sci是幾區之前,要先確認本單位認可哪個分區標準。其次,sci期刊目錄是確定的,相關單位會把這些期刊目錄,按照標準,劃分所屬的分區。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sci論文有加急嗎
    發表sci論文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很多作者急需見刊甚至檢索的sci論文,若按照正常速度可能已經來不及,為了趕時間,希望能夠辦理加急。那麼,sci論文有加急嗎?這個要看sci期刊相關規定。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期刊有很多,有的期刊,可以辦理加急,有的期刊不辦理。
  • 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發表一篇論文,哪怕是一篇普刊,對於選題的創新性也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檔次很高的sci一區論文。所以,在定sci一區論文選題或者日常閱讀研究領域發展狀態文獻時,免不了要搜索sci一區論文。那麼,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