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質量黑洞可能是"黑洞二代"

2020-09-09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Govert Schilling

翻譯:艾宇熙

校譯:徐鵬暉 陳杰

審閱: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王璞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原文連結: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record-breaking-signal-reveals-new-population-of-black-holes/

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了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的融合,這一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黑洞形成的認識。

黑洞融合產生時空漣漪

N. Fischer / H. Pfeiffer / A. Buonanno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 / 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SXS) Collaboration

2019年5月21日世界時3點02分29秒,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同時記錄到一個時空的漣漪。文學家們確定了這個信號與中等質量黑洞有關。這個發現也增進了天體物理學界對於黑洞生長的理解。

普林斯頓的黑洞研究者Jenny Greene說到:「這太令人激動了。」

這個時長0.1秒的引力波信號編碼為GW190521,產生於70億年前一個遙遠的星系裡兩個恆星級黑洞碰撞融合,形成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時候。這也是目前人們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這一發現說明,黑洞可以通過連續的融合不斷生長,而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來自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引力波探測項目成員Chris Van Den Broeck介紹說:「這個引力波信號的時長很短,頻率較低(約60赫茲),這些特徵使得它的來源還存在不同的解釋,但最為可靠的是這個信號來自於一次大質量黑洞的融合。9月2日,對於這個信號的深入分析發表在《物理學評論快報》上,分析表明,這個引力波信號由一個66倍太陽質量黑洞和一個85倍太陽質量黑洞的融合產生。

GW190521是目前人類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融合事件

Deborah Ferguson / Karan Jani / Deirdre Shoemaker / Pablo Laguna / Georgia Tech / MAYA Collaboration

根據現有的天文學共識,超新星爆發並不能產生65~12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如果假設超新星爆發可以產生這樣的大質量黑洞,那麼爆發前的恆星質量需要達到130~200倍太陽質量,而如此之大的質量會在恆星演化中產生生對不穩定性超新星,最後所有的物質都被拋射出去,不會留下黑洞。

形成GW190521信號的黑洞之一質量高達85倍太陽質量,因此它不是由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更可能是由更早的時候的另一次黑洞融合產生的。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球狀星團專家Jay Strader說:「從恆星直接產生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不現實的,因此新發現暗示這種質量的黑洞有可能是較小的黑洞在一個黑洞密集的區域裡逐級融合而來,比如說在一個球狀星團裡。」

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不僅是人類首次發現對不穩定性質量間隙範圍內的黑洞,也是人類首次可靠地探測到100太陽質量以上的黑洞。北京大學的何子山教授說:「我們對於發現這種參與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黑洞』已經期待已久了。」

人類探測到的中子星、黑洞或黑洞融合事件。圖中每個圓圈表示一個有觀測數據支持的黑洞,縱坐標反映分析數據所得出的黑洞質量,圓圈上的豎線表示誤差範圍。紫色圓圈:電磁波段觀測;藍色圓圈:引力波觀測的黑洞融合事件(兩個較小的黑洞融合為更大的黑洞,因此每組有三個圓圈被箭頭連接);黃色圓圈:電磁波段觀測到的中子星;橙色圓圈:引力波觀測的中子星。圖的最上方的一組三個黑洞即GW190521融合事件。

LIGO-Virgo / Northwestern U. / Frank Elavsky & Aaron Geller

中等質量黑洞的發現填補了恆星級黑洞和星系級黑洞之間的質量空白。同時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報告稱:GW190521證實了中等質量黑洞可以通過兩個較低質量的黑洞融合形成,而中等質量黑洞很可能就是超大質量黑洞形成過程中缺失的一環。

然而,Strader指出:黑洞從低質量到高質量逐級融合的假說並不是沒有缺陷。據模擬的情形,這些黑洞需要密集地分布在一個區域,這樣逐級融合才能發生。他的猜想是GW190521所代表的這類天體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關係不大。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或許需要數量更多的大質量黑洞做『種子』,又或者是來源於氣體吸積。

近期,Jenny E. Greene,Jay Strader和何子山共同撰寫了一篇探討中等質量黑洞的綜述。這篇綜述也認為目前所有解釋中等質量黑洞形成的理論都面臨著挑戰。Greene說:「我不認為所有中等質量黑洞都是經過同樣的過程形成的,但是如果我們觀測到了一些例子,仍然可以從中學到重要的原理。」

Van Den Broeck表示,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器將可能突破目前LIGO和Virgo的頻率限制,探測到200~10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最終,這些觀測記錄將為我們揭示宇宙歷史中中等質量黑洞的誕生與演化過程。

責任編輯:邱煜欣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對於極端的宇宙事件,比如產生中微子的巨大恆星爆炸和超大質量黑洞噴流,這種方法幫助天文學家確定了遙遠的來源,每一個額外的信使都提供了關於這一現象細節的額外線索。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小組之前的研究表明,對於100TeV以上的宇宙中微子有可能與高能伽馬射線和超高能宇宙射線有一致性。這一結果符合多元素圖譜。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不可能質量」的黑洞與「迄今最強」引力波源據CNN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曾在4月16日發布消息,天文學家利用甚大望遠鏡(VLT)首次觀測到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根據質量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此前,科學家們發現了不少恆星級和超大質量黑洞。恆星級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的5到100倍,一般認為是質量大的恆星死去後形成的;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000倍以上。中等質量黑洞質量為太陽的100到1000倍。迄今為止,科學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所謂「不可能」黑洞被發現,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基於不同的模型,採用不同的觀測方法在宇宙時空中由遠及近推測出眾多大大小小的黑洞候選體,為它們分門別類,並探究它們可能的物理起源和形成途徑。在恆星演化模型中,黑洞可以由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引力塌縮而形成。
  • 黑洞質量是無限大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但為什麼有的人會認為黑洞的質量是無限大的?當然是因為不懂啊,估計是老眼昏花看科普書時看錯了()一般科普上對黑洞的描述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視界面,一個是奇點。注意了,是密度無限大!不是質量無限大。事實上無論質量是多少,只要它坍縮成奇點就都會變成密度無限大,那是因為體積無限小了!(密度=質量/體積)用廣義相對論的話說就是有限的質量坍縮成到無限小以後導致其周圍時空曲率無限大。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在理論上,大種子黑洞支持者認為,由於黑洞的質量生長有速度極限,宇宙學結果認為宇宙早期就應該有很多超大質量黑洞,它們應該是由大種子黑洞成長而成的。這些大種子就包含中等質量黑洞。但這種假說還沒有相對直接的觀測證據。至於中等質量黑洞是如何起源的,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宇宙早期超新星爆發或氣體雲的坍縮形成。此時恆星的重元素大都集中在其核心,最後會出現更強大的爆發。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基於不同的模型,採用不同的觀測方法在宇宙時空中由遠及近推測出眾多大大小小的黑洞候選體,為它們分門別類,並探究它們可能的物理起源和形成途徑。 在恆星演化模型中,黑洞可以由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引力塌縮而形成。
  • 超小質量的黑洞能吞噬質量比它大的天體嗎?
    假如剩餘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約3.2倍太陽質量)後,中子簡併態也無法抵禦強大的引力坍縮,物質會勢如破竹地向內坍縮,沒有任何已知的作用力能阻止這種坍縮了,因此,它最終會坍縮到史瓦西半徑範圍內產生光速無法逃逸的視界,最終形成黑洞。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事實上,它們與超大質量黑洞具有相同的這些特徵,這使得一些作者提出,一些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物體實際上可能是玻色子星。因此在一篇新論文中,科學家計算出瞭望遠鏡觀測到的玻色子星的樣子,以及它與吸積黑洞的直接圖像的不同。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黑洞陰影的真實圖像上。這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人類合作和技術獨創性的偉大成就。就像最好的科學突破一樣,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探索世界。與黑洞類似,廣義相對論預測,玻色子星能夠增長到幾百萬個太陽質量,並達到非常緊密的狀態。
  • 擁有密度無限大的黑洞奇點,那會不會擁有質量無限大的黑洞?
    因為黑洞的奇點擁有無限大的密度,於是就有網友問: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呢?會不會一個黑洞質量是無窮大的?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其次需要了解的是黑洞奇點的密度為什麼會無窮大,再次是必須要弄清楚的是在沒形成黑洞之前的黑洞,即是黑洞的前身,它是什麼,它的質量有多大。弄清楚了這三個問題,很自然地,會不會有一個質量無窮大的黑洞的問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 都說黑洞質量無限大?不是的,還有最低質量黑洞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說,碰撞合併的中子星產生了一個小黑洞科學家分析了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後說,2017年探測到的兩顆中子星的合併可能產生了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低的黑洞。這些數據是在2017年8月美國宇航局費米任務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伽瑪射線探測引力波後的幾個月裡獲得。來自錢德拉的x射線對於理解這兩顆中子星相撞後發生的事情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每一個觀測這一來源的望遠鏡,官方稱之為GW170817。
  • 銀河系中心可能存在大黑洞
    上次我們介紹了彭羅斯與霍金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研究的貢獻,下面我們想簡單介紹一下本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另外兩位天文學家(根澤爾和蓋茲)對黑洞探尋的貢獻。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筆者參加中國天文學會的一些活動,在會上只有幾個涉及黑洞的報告,而且報告人基本都是學物理出身後來轉入天文界的學者。一般天文方面的專家都對此將信將疑、不置可否。但是後來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黑洞的理論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天文工作者加入了探尋黑洞的研究與觀測。
  • 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Jane Cai • 2019-01-24 17:20:03
  • 黑洞有多少不可思議的現象?中心可能是一個質量巨大的奇點
    對於黑洞的產生和本質,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目前普遍對黑洞的解釋,認為它是由大質量恆星生命走到末期,引力塌縮後形成的。黑洞的形成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一個恆星在準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物質最終融入黑洞,這一想法得以實現。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暗物質的「光暈」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 科學家發現質量為2100萬個太陽的超級大黑洞
    科學家發現質量為2100萬個太陽的超級大黑洞  9月25日消息,近日,科學家公布的消息稱宇宙還存在一種規模很小,但卻擁有質量龐大中央黑洞的星系,這就是M60-UCD1。該星系內部存在一個質量達到2100萬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大約為銀河系中央黑洞的質量的6倍,但是M60-UCD1星系卻比銀河系小大約500倍。
  • 一萬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可能藏身於宇宙中,而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黑洞可以變大,非常大。但究竟有多大呢?它們的質量有可能超過太陽的一萬億倍。歡迎來到黑洞獵人的生活。小的黑洞或恆星狀的黑洞比我們的太陽大,但不那麼大。 由於黑洞是超新星爆炸的最後階段由大質量恆星的死亡而產生的,而且大質量恆星必須如此大才能進行超新星爆炸,因此最小的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五倍。
  • 黑洞可能像《星際穿越》中的卡岡圖雅大黑洞那樣巨大嗎?
    實際上,基普·索恩根據他在承擔《星際穿越》科學顧問時的工作,發表了兩篇關於電影中卡岡圖雅大黑洞(質量大約為1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科學論文。在電影中,一些關於卡岡圖雅的特徵和圍繞它運轉的行星被有意誇大了。例如,由於強烈的引力作用,光線的紅移和藍移現象被放大到很極限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