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報導 外媒稱,歐盟的氣候監測網絡6月5日稱,隨著世界經歷史上最溫暖5月,西伯利亞上個月的氣溫比平均水平上升了10攝氏度,那裡擁有地球上大部分永久凍土。
據法新社巴黎6月5日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報告稱,西伯利亞大片地區幾個月來一直異常溫暖。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高級科學家弗雷雅·萬堡對法新社記者說:「真正的大異常始於1月份,自那以來,這一信號持續存在。」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鄂畢河和葉尼塞河部分區域,氣溫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近10攝氏度,這兩條河流的冰層都出現了創紀錄的提前融化。
報導稱,俄羅斯官員將上周一座儲油罐的坍塌與永久凍土融化聯繫在一起。該儲油罐坍塌導致2.1萬噸柴油燃料洩漏,汙染了北極地區城市諾裡爾斯克附近的一條河流(上圖)。
根據新數據,在全球範圍內,在截至2020年5月的12個月裡,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高出近1.3攝氏度。
根據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近200個國家承諾將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升幅控制在「大大低於」2攝氏度的範圍內,如果可能的話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報導稱,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部分地區的熱浪將在一些地區拉響特別警報,這些地區去年遭遇了被創紀錄高溫助推的森林大火。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曾警告說,在地下悶燒的「殭屍」火焰可能重新燃起。
從全球看,5月氣溫比1981年到2010年的5月平均氣溫高0.63攝氏度,阿拉斯加、歐洲、北美、南美、非洲和南極洲部分地區的氣溫高於平均水平。
5月,歐洲部分地區——從巴爾幹到斯堪地那維亞——的氣溫低於平均水平,澳大利亞、南亞和美國東部也是如此。
總體而言,自19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以上,主要推動因素是燃燒化石燃料。
報導稱,過去5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過去10年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在整個北極地區,平均氣溫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上升了2攝氏度以上,是全球平均升幅的兩倍。
報導指出,曾經結實的永久凍土——橫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軟化,嚴重影響了當地社區生活,威脅到工業基礎設施,尤其是在俄羅斯。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去年在一份關於世界冰凍地區的裡程碑式報告中說:「預計本世紀永久凍土將出現大範圍解凍。到本世紀中葉,北極大多數基礎設施所在地的永久凍土解凍現象預計將加劇。」
報導稱,北極變暖還令格陵蘭島數千米厚的冰原加速融化,導致全年淨損失6000億噸冰。
俄羅斯和加拿大森林中的永久凍土含有多達1.5萬億噸二氧化碳——約為目前年排放量的40倍。
聯合國去年指出,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需要在未來10年中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減少7.6%。
目前的減排承諾讓地球表面溫度處在到本世紀末上升幾攝氏度的趨勢中。
來源:參考消息網 編輯:杜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