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神仙操作,藝術家太空專列待升空,驚世大作或將橫空出世!

2021-01-14 騰訊網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把畫家和詩人送到月亮的太空飛行任務,可能會引起眾多改變世界的、複雜而又難以預料的後果。

畫作:「這是來自行星地球的人類」,作者阿蘭·比恩是阿波羅 12號機組成員,如今是一個全職藝術家。圖源:ALANBEANGALLERY

2018年9月中旬,科學和藝術兩大領域同時迎來了類似的大新聞:埃隆·馬斯克的公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把藝術家送上太空去環繞月球飛行,以此作為首次私家飛月任務。該公司預定在2023年發射上太空的巨鷹堡火箭(BFR)所屬項目為「親愛的月亮」,該項目受到日本財團和億萬富翁前澤由坂的支持。前澤由坂欲攜六到八個、從文學到舞蹈到建築學等領域都有一定背景的藝術家參與該項目。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2018年11月發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

每個藝術家都將被要求在返航後立刻創作一幅藝術作品,使之不再只是到過太空的太空人的專場。迄今為止,是科學家們和工程師們讓太空旅行得以實現,但毫無疑問,參與的藝術家們將用和他們大不相同的方式去看向這個世界,而且,想像一下藝術作品將會造成的影響,以及加強人類、我們自己的星球和這廣袤宇宙之間的聯繫,是多麼激動人心!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只有約550個人有過遠在地球大氣層稀薄的藍色邊際線上看這顆星球的經歷。這些太空人反覆報告:俯瞰地球的一剎那,仿佛突然在他們的大腦裡打開了一個開關,徹底改變了他們以前對人類在宇宙裡的家——地球的認知——這是一種名為「總觀效應」的現象。

他們意識到人類不過是生活在宇宙中一個微小的小點上,就像在宇宙的漫漫黑暗中穿行的一艘生物太空飛船,而地球和棲息在上面的生物必須要被關愛和保護。他們帶著對生命共同體的深刻感悟,以及和留在大氣層之下的人們分享這些啟示的責任感,回到了地球。

埃德加·米切爾,是阿波羅14號上的月球艙太空人、在月球上行走的第六個人類。1974年他曾在《人物》雜誌上解釋說:「你立刻會萌發一個全球化意識,一種人類共識,一腔對世界現狀的極端不滿,以及一股為此做點什麼的衝動。在天外的月球之上看,國際化的政見看起來如此美好。你將會想揪住一個政治家的脖子把他拽上四分之一的百萬米高空,並對他說:』好好看看吧,你個狗娘養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世界上的政治家或平民們都弄上飛船去上個天,而且只能依靠太空人們自己去傳遞這些精彩和超越的感受,這常常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任務。

縱觀歷史,太空人們在各種演講、採訪和文章中,都不斷努力輸出他們對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和敬畏。但是他們宣傳的前提,卻沒把詩歌列在榜首,而且這些才華橫溢的探險家們往往發現他們自己倒成了受嘲笑的梗,因為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淪為平淡、空洞的形容詞如「美麗非常」「難以置信」等。

在回憶錄《帶著火種走:一個太空人的假期》一書中,阿波羅11號的麥可·柯林斯悲嘆道:「我們沒有刻意受訓變得情緒化,我們只接受了克制我們所有情緒的訓練,以免幹擾我們履行那複雜、精細而且只有一次機會的職責。如果他們想要一個情緒化的壓力會議,就得把阿波羅號作為一個哲學家、神父和詩人的集合體。」

當然,沒有一個航空局敢做這種夢。

但美國宇航局敢,它非常有先見之明地給太空人配備了高清相機,時不時把那些語言難以描述的景象用照片發布出來。標誌性的 「地出」(Earthrise)和「藍色彈珠」(BlueMarble)兩張照片,依次是在阿波羅8號和17號航行時拍攝,都抓拍到了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整體特徵,它是如此精巧美麗又孤獨地懸浮在宇宙無邊無際的黑暗虛空中。

阿波羅十七號的探月太空船,說明:阿波羅17號的登月艙挑戰者號看起來外形笨拙、稜角分明,它是為了在接近真空的太空中飛行而設計的。這幅從美國號指揮艙拍攝的影像經過數字增強和再處理,呈現了還在月球軌道上的挑戰者號。小型反作用控制推進器位於探月太空船的兩側,下面是返回艙的鐘形返回引擎噴口。影像前方可以看到能進入月球表面的艙口,頂部有一個圓形的雷達天線。透過三角形窗戶可以看到任務指揮官吉恩.塞爾南。1972年12月,這艘太空船優雅地在月球上著陸,並將阿波羅號太空人送回正在沿軌道運行的指揮艙。那麼挑戰者號現在在哪裡?它的登月級仍停留在阿波羅17號的著陸點-利特羅山谷上。而返回艙是在太空人返回地球之前被從指揮艙拋出,隨後在附近墜毀。阿波羅17號在47年前的今天結束了它的使命。這是太空人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登上月球。圖源: Apollo 17, NASA, (Image Reprocessing: Andy Saunders)。

在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人之間,這些震撼人心的景象都被考慮到了,其中一些如歷史學家羅伯特·保爾在他2008年出版的書籍《地升》中寫道:人類首次看到地球時會如何——即使對他們啟動了環境的變遷這點充滿了爭議。

但是,這些景象的藝術性影響,完全沒有被get到:人們看到圖像的那一刻不由自主地覺得美到讓人敬畏,而這樣的反應根本不在計劃內。阿波羅8號的太空航行報告單甚至顯示了一群太空人們拍起照來笨手笨腳,還對拍這樣重要的照片居然沒被列入計劃這樣的事實開著玩笑。在太空創作藝術作品可從來不是航空局給太空人們的特權。

現在,在太空中可以和留在地球地表上的大眾進行實時分享。新潮的太空人們經常用社交媒體披露一點幾乎是精神上的奇蹟,但地表居民可能會被這些俯視大漠、高山和海洋的浮華圖像所嚇到,畢竟,在認知上強大又深邃的轉變極其難以複製。

聖誕節的地出,1968年12月。太空人威廉·安德斯拍攝:美麗,而且比所謂的藝術更絕妙。

從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地球這個角度而言,除了在太空中創作的、數量大而質量高的影像資料外,公眾行為沒有多大的轉變。也許部分是因為很多人並沒有同步關注最新的太空新聞,部分是因為這些圖片僅僅是典型而不能充分表達出種種體驗的情緒關鍵點。

這樣的話,要想成功吸引公眾,也許藝術創作是捷徑。

藝術目標天然是超越藝術形式的,它傳遞著深刻的情緒體驗而不只是簡單描述一下。這是太空人們所確切需要的:一種能超越有限的語言和技術來表達的途徑,就像他們的體驗超越了生活在地表上的人們所熟悉或相關的一切。

地出1:重新編輯的歷史性影像。說明:「哦,我的天!看那邊的景象!地球出來了。哇,真漂亮!」50年前的今天,我們從月球軌道上曾拍攝的最著名影像之一很快就發布了。這幅被稱為「地出」的標誌性影像呈現了由阿波羅8號太空人拍攝的從月球邊緣升起的地球。而著名的地出影像實際上是地球從月球邊緣升起時拍攝的第二張照片,它只不過是第一張彩色照片。然而,第一張真正的地出影像原本是黑白的,隨著現代數位技術的發展,現在將它重新編輯並使它具有前三張照片的解析度和顏色。請看!這幅特徵影像就是阿波羅8號太空人比爾.安德斯談論的那個場景的特寫。多虧了現代技術和人類的智慧,現在我們都能看到它。(歷史注釋:兩年前,月球軌道飛行器1號拍攝了一幅不同的歷史性黑白影像,它呈現了從月球邊緣下落的地球。)圖源:NASA, Apollo 8 Crew, Bill Anders;

許多太空人特地為此轉戰藝術領域。俄國的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阿波羅12號團隊成員艾倫·比恩,都在從太空返回地球後從事繪畫,比恩從NASA退休後甚至成了一名全職藝術家。NASA太空人妮可·斯託特畫出了首幅太空中的水彩畫,現在她已退休,並花了更多時間通過藝術來探索太空旅行。

其他太空人有的嘗試寫詩。阿波羅15號的阿爾弗雷德·沃登基於他本人在太空的經驗,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你好地球,來自奮進號的問候》。以下是其中一首《七月發射》的片段:

我們翱翔在宇宙中

引擎在轟鳴

行駛更平穩

外面全是真空

地平線在望

發射階段成功

這首詩的內容值得稱讚,但是,除了給世界致以最好的問候,它的文學價值受到了質疑。它並沒能像一個技巧更豐富的作家那樣傳遞出那種改變世界的敬畏,甚至可能讓人熱血沸騰。

星際空間的地球。說明:2013年7月19日,我們首次在太陽系的另外兩個世界-土星(帶環的氣態巨星)和水星(最內側的行星)的軌道拍攝到了地球的影像。左側是卡西尼號在環繞這顆邊遠的氣態巨行星運行時拍攝的影像,可以看位於土星環的下方黯淡的藍點便是地球。而同一天,人們也在地球上拍攝了許多土星的照片。而右側照片是信使號在水星軌道拍攝的,可以看到在漆黑太空中的地月系統。信使號在搜索水星的天然小衛星(這些衛星的亮度預計會非常低)途中拍攝了此張照片。在信使號拍攝的照片中,地球(左側)和月球(右側)都被曝光過度了,反射的陽光使得他們格外的明亮。卡西尼號和信使號並沒有返回地球的使命,不久之後便從探索太陽系的任務中退役了。圖源: NASA

第一首寫於太空的詩,由日本太空人和歌一郎2009年在國際空間站(ISS)所作,東京大東文化大學的珍妮·貝奇曼將之翻譯為英語,讀起來有點出奇:

就在我的眼前,那顆水汪汪的星球,漂浮在黑暗中,藍光瑩瑩

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古老家園啊,我對它的愛是如此強烈堅定

我為這生命的禮物而深深感激

明天,我將挑戰那藍色的天空,並打開那些全然未知的世界

為我們所共有的夢想而前行

這首詩是一個名為烏尤忍者的項目的一部分,即「太空詩歌鏈」,始於日本航空航天勘探局(JAXA)2006年的一個合作計劃。這首詩的內部是幾個開放式結尾的章節,由詩人大岡信從日本傳統的詩歌形式中轉化而來。

多虧了詩人覺和歌子把這個項目的努力成果簡明地集結成冊:「我們不該把我們對宇宙規律的調查全權交付給科學,不僅只是那些詩人們這樣認為。」

但只有日本航空航天勘探局(JAXA)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創作了一些詩歌,其他一些來自地表上的公眾、職業詩人和文化人物。

HDR影像:月球上的圓形地球陰影。說明:是什麼在月球上形成了如此龐大的圓形陰影?是地球。上周的滿月(鹿月)是如此的圓,以至於它幾乎正好與太陽和地球位於一條直線上。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地球會將其陰影投射到月球上。亞里斯多德對月球上的圓形地球陰影發表過評論,因此至少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現象。新鮮的是人類用這種高動態範圍(HDR)影像來記錄該陰影的能力。這幅呈現上周月偏食的精彩合成HDR影像結合了15張照片,其中包括一張曝光時長短至1/400秒的照片,以避免過曝最亮的部分,以及一張曝光時長持續5秒的照片,以顯示最暗的部分。地球本影中最暗的部分並不是完全黑暗的,因為有些光線是通過地球大氣層折射到月球上的。下一次月全食將發生在2021年5月。圖源: Cristian Fattinnanzi。

要想更確切、更有技巧地描繪太空穿梭的體驗,還有一個必然的下一步:把訓練有素的藝術家送上太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想在接下來的五年裡把一群人送上太空的意向,是個令人激動的命題。即使候選人還沒有開始接洽,項目負責人馬澤表示他將選擇從一系列學科中選出一些藝術家,包括一個畫家、一個導演、一個音樂家、一個小說家、一個舞蹈家和一個時尚設計師。如此,文化和地理特徵的多樣性都得能兼顧的希望將很大,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個項目達到最高可能的成就,並觸發很多人的興趣和情緒。

這個創新項目的所有實踐細節仍在討論中,對是否能順利開始還有質疑聲,但如果真做成了,它將會是一段震驚世界的旅程。一撮訓練有素的藝術家即將體驗什麼叫驚心動魄:掙脫大氣層,在看似無邊無際的黑暗中疾馳幾十萬公裡,然後看著古老而遍布火山的月球表面在眼前輕輕旋轉,在這樣的背景中,人類自己纖巧美麗的地球冉冉升起,讓人覺得它無比需要呵護。

這些藝術家們將有何感受?和受過科學訓練的太空人相比,有多不一樣?他們感動後將創造怎樣的美景?人們對此和有著牢牢釘在地面上的雙腳的自己,又將有什麼反應?我們是否將會嚴肅對待人類作為我們唯一僅有的地球的管家,這樣一個角色?

他們的藝術通過改變我們看地球的方式,也許能夠真正改變世界。

作者: LAUREN FUGE

FY: 潘潘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美國女太空人談飛行太空感受:上帝是藝術家 深不可測
    「神舟十號」升空,中國第二位女太空人王亞平引起全世界關注。上周六,美國前女太空人Pam Melroy接受FT中文網採訪時,談到了自己曾經飛行太空的感受,其中特別談到宇宙沒有改變她對上帝的看法,反而更確信,上帝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深不可測。
  • 馬斯克將塗鴉藝術家的作品送上太空|其女友Grimes舉辦藝術展拍賣...
    >載人飛船』Crew Dragon』號一起被成功發射到了太空。『Crew Dragon』號載人太空梭於5月30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搭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資深太空人Bob Behnken和Douglas Hurley,這也使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正式成為第一家將人類送入太空的私人公司,也是近十年來美國太空人第一次進入太空。
  • 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全球氣候談判的關鍵節點或是推遲到明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各國將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新一輪承諾——這是自2015年籤署《巴黎協定》以來的第一次。屆時,各國將展現氣候治理雄心。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核心技術超越美國,東方或將領跑世界
    圖為中國空間站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亞洲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它就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核心艙樣品已經開始生產,將於2020年發射升空,它的出現代表著東方或將領跑全世界,而美國對此只能幹瞪眼,就目前來看天宮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已經超越了美國,因為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能力建造空間站,這代表一旦現役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隨著這一國之重器被曝光,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體轉向了東方
  • 太空藝術|Space X 將雙面畫送上太空之前,還有更多……
    (SpaceX)洛杉磯街頭藝術家和設計師特裡斯坦·伊頓(Tristan Eaton)為這次歷史性飛行,創作了一系列金、銅、鋁製成的雙面藝術品。他解釋說:「收到SpaceX邀請時,我想做些鼓舞人心的事情。從太空往下看這個小小的星球,可能會提醒你,我們擁有多少歷史和潛力。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美太空船今天成功發射,載4名太空人升空;美國將建太空核電站
    (Cape Canaveral)發射升空,載著4名太空人駛向國際太空站,預計航程需要27小時。發射計劃原定在14日,但因強風延遲一天後,3名美籍太空人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格洛弗(Victor Glover)、沃克(Shannon Walker)和1名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Soichi Noguchi
  • 俄太空機器人費奧多爾成教練?新機器人或2024年升空
    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7日報導,俄羅斯「智慧機器人技術」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研發單位)執行經理葉夫根尼·杜多羅夫指出,去過太空的「費奧多爾」太空機器人,將被用於測試新機器人使用的技術工藝。而新機器人計劃於2024年前往太空。
  • 美國太空部隊現役軍人將進入太空,搭乘私人太空公司飛船升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發布公告稱,NASA的一名太空人將轉入美國太空部隊,他將在11月14日乘坐SpaceX公司的「龍」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成為美國太空部隊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此後參加了國際空間站的第37/38次遠徵任務,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中心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美國宇航局的記錄顯示,霍普金斯在太空時長160天,繞地球2656圈,累計行程超7000萬英裡,期間還進行了2次太空行走。從資歷上來說,霍普金斯絕對是一名優秀的航天員,這次他參與的將是NASA的Crew-1任務,成員中還包括來自日本的太空人野口崇一。
  • PC太空大作《無畏戰艦》演示 巨型戰艦火爆對轟
    PC太空大作《無畏戰艦》演示 巨型戰艦火爆對轟 時間:2015-01-25 09:01:49 來源:3DM新聞組-skylark
  • SpaceX火箭將載100人骨灰升空集體「太空葬」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太空葬」成真! 日前,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極樂太空」公司推出「太空葬」,預計在當地時間3日利用SpaceX「獵鷹9號」火箭,把100人的骨灰送到外太空。資料圖:太空。
  • 俄羅斯「聯盟MS」號飛船2023年將載客升空並完成太空行走
    來源:環球時報2023年,俄羅斯「聯盟MS」號宇宙飛船將載客升空。【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太空行走是我們能想像到的最令人激動的冒險之一,如今普通人也將有機會實現。2023年,俄羅斯「聯盟MS」號宇宙飛船將載客升空,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停留幾天並進行太空行走。這將是史上首位非職業太空人進入太空行走。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6月底公布了這一計劃。該項目合作夥伴美國「太空探險」(Space Adventures)公司已在官網發布相關廣告。
  • 防「太空播毒」 美國太空人做好疫情防護準備升空
    美國月底將執行載人升空任務,是9年前穿梭機退役後首次在國內送人上太空。太空總署呼籲疫情下,太空迷不要如以往般湧到發射場附近聚集觀看。兩名準備升空的太空人,則做好防疫準備。相隔9年,美國將再次在本土執行載人升空太空任務,是穿梭機退役後首次,更是首次有民營企業參與。
  • 一款以《西遊記》為原型的3A大作《黑神話 悟空》橫空出世
    8月20日,國產主機遊戲《黑神話:悟空》演示視頻橫空出世,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和微博上的觀看量迅速突破千萬,數萬條評論洶湧而來。中國年輕人,終於有望玩到中國人自己的世界級水準主機遊戲。
  • 驚世隱龍免費《驚世隱龍》在線看
    由於鹽水腐蝕土壤,果樹大都死去或行將死去。簡直沒有什麼動物可供獵捕或誘捕。 Violet Handon Parfait sees nothing but a bleak future in the rising waters.
  • 美「太空班車」正式啟航!SpaceX載人「龍」飛船順利升空
    當地時間15日晚19時27分,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夜色中,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4名太空人搭載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研發的載人「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對接——美東時間16日23時左右,飛船將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飛船上的4名太空人,將成為「遠徵64」科研實驗任務組的成員,開啟為期約6個月的太空探險之旅。返程——預計在2021年5月,「龍」飛船將搭載太空人離開國際空間站,以「傘式海上濺落」的方式返回地球。
  • 「半喵星人半機械」無人機升空,藝術家以特殊形式紀念寵物
    1/7 「半喵星人半機械」無人機升空,藝術家以特殊形式紀念寵物 2016-09-12 14:05 責任編輯:
  • 美國太空旅行公司想用氣球帶你到太空邊緣走一圈
    這個巨型氣球被設計帶著加壓吊艙前往太空邊緣旅行。氣球吊艙將在距離地球32千米高空的平流層漂浮,6名乘客可以在舒適的座椅上放鬆,透過巨大的舷窗觀賞太空美景。現在,World View已經招募到美國宇航局(NASA)退役太空人羅恩·賈蘭(Ron Garan)擔任船長,負責將太空遊客送入空中。賈蘭表示:「當我們升空時,我們將看到天空從藍色變成黑色,看到地球曲率,體驗到大氣層的厚度,看到太陽作為恆星對抗無盡的黑暗。」賈蘭曾是美軍戰鬥機飛行員、測試飛行員,他曾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過2次任務,共在軌道上停留了177天。
  • 太空商業化時代來臨!載4太空人 SpaceX發射飛龍號太空船升空
    Crew Dragon 太空船於甘迺迪太空中心成功升空。Image Via Twitter@Space_Station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昨日成功從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發射飛龍號太空船(Crew Dragon),載4名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ISS),這是太空事業邁向商業化的重要裡程碑。
  • 「福衛5號」升空 開啟臺灣太空計劃新紀元?
    9號承載發射升空。衛星另搭載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等酬載儀器,用來建置太空天氣模式、等離子體擾動變化及研究電離層的異常現象。「福衛五號」進入預定太空軌道後,將接替已於去年8月退役的「福衛二號」,沿太陽同步軌道運行,每2天繞過臺灣一次,拍攝高解析衛星影像,用於防災勘災、安全、科技、環境監控、人道救援及學術研究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