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按照不少人的觀點,《殘唐五代演義》的作者,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但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起碼老樂個人不太認同這一說法。然而,傳統歷史演義小說中,有很多相互借鑑的內容,比如,殘唐中有一位被譽為第三高手的白馬銀槍高思繼,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他,在小說中的故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很多內容都是杜撰出來的,而這些故事的參考原型,很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位名將。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趙雲或馬超,甚至是文鴦或姜維,他們都是白馬銀槍的帥氣名將。而且無論怎麼對比,高思繼的勇武地位,也和這幾位差不多,但在小說中,高將軍的故事,跟上述幾位在《三國演義》裡的經歷,完全沒有一點可比性。所以,老樂覺得,高思繼更像是曹魏名將,夏侯淵。
說到這裡,大家覺得有沒有一點可能性呢?首先,咱們得清楚地明白一點,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少數幾位非常重要的名將,有明確的武器外,其他很多人,都沒有固定的兵器,特別是曹魏陣營,張遼、夏侯惇都有過用槍或用大刀的記錄,夏侯淵在不少人心中用刀的印象,可能更多是受到了影視或遊戲作品的影響,而在小說原著中,作者真的沒給夏侯妙才指定專屬兵器。因此,各位沒必要拿夏侯淵的兵器跟高思繼不一樣這種觀點,來否定兩人的相似之處。
在確定了這個前提後,接下來就可以對比兩人的相似因素了。第一,他們都是各自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在單挑中不幸喪命的名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而高思繼則是被鐵槍大將王彥章用回馬槍斃命。也許有人會提到,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而且按照如今很多人的觀點,顏良文丑要遠勝過夏侯淵的武力,但這倆河北名將跟高思繼絕對沒有可比性,因為第二個相似之處更重要。
那就是關於後代子嗣的問題,顏良文丑的後代是誰,沒人知道吧?但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可是三國後期著名的上將吧?而且他的文韜武略,要比父親更加優秀,還出仕過魏漢兩國。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是獨一無二的吧?也許還會有人說,關羽關興,張飛張苞父子也是小說中的兩代英雄,但是他們關張二將,並非亡於單挑。所以,對比兩大特點的唯一交集,五代殘唐名將中,只有高思繼完全符合——高思繼的兒子高行周更是強於父親,直接將王彥章打傷,為父報仇。同樣,他也是先屬劉知遠,後來才歸附晉王李克用的。
綜合這些因素,高思繼和夏侯淵,自然也是小說故事中,最為接近的角色。當然,在正史上,他們的可比性就不大了,但問題,小說對於普通歷史愛好者而言,它的啟蒙甚至是普及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還是可以用本文的邏輯舉例,在三國真正的歷史上,霍峻霍弋這對父子的綜合實力,要遠勝過關張兩家,可是,霍峻在小說中只是個「龍套」,所以他們父子怎麼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呢?因此,即使小說的內容虛構的成分更多,但通過演義小說去更多地了解歷史,不正是認知這門學科的最佳途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