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侏羅紀公園4》(侏羅紀世界)在粉絲們十餘年的等待後,終於要千呼萬喚始出來,想必又會引起一陣恐龍電影的熱潮。自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第一部上映以來,恐龍在電影中很是威風,從《冰河時代》到《博物館奇妙夜》,從《金剛》到《地心遊記》,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更不用說其變種的諸多怪獸。不過如果你不只是喜歡看到銀幕上威風凜凜的怪獸,而是真心喜歡這些遠古動物,就會發現,在科幻文學中可以看到它們更迷人的一面。
說起來,恐龍與幻想文學的淵源很是源遠流長的。春秋時,有人發現一根比馬車還要長的骨節,跑去問孔夫子,他就講了一通大禹殺巨人防風氏的傳說,說那是防風氏的遺骨,其實很可能就是恐龍的腿骨。古籍中說,防風氏「龍首牛耳」,長得也頗似恐龍。而據考證,東西方各民族關於巨龍、獅鷲等怪獸的傳說,很可能也來自古人偶爾發現的恐龍化石。
但只有到了十九世紀,人們才形成了對恐龍的科學認識,知道這是一類生活在遙遠過去的「恐怖蜥蜴」(Dinosaur的本義)。這些史前巨怪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而當時興起的科幻文學就成了寄託人們想像的文化載體,從此恐龍(也包括常被視為恐龍的其他一些中生代爬行動物,如翼龍、蛇頸龍和魚龍)成了科幻中的常客。我常想,如果科幻是一位女神,她的坐騎一定是頭威風凜凜的霸王龍。
許多小說和影視裡都會有恐龍出場,但往往只是一些增加情節和渲染氣氛的點綴品,不過以下十部科幻小說卻是以恐龍為主角的,描繪了恐龍的方方面面,圍繞著它們進行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想像,值得每一個科幻迷和恐龍愛好者品味珍藏。下面,我們逐一加以盤點。
Conan Doyle—— The Lost World(《失落的世界》)·1912當發現史前曾經生存過大量被稱為「恐怖的蜥蜴」的巨大爬行動物之後,人們開始猜測這些巨怪也許今天還生活在地球的某個未知角落。凡爾納的《地心遊記》(1864)中寫到地下海洋中的蛇頸龍,進行了初步嘗試。彼時西方人對亞非拉等大陸腹地的探險考察方興未艾,也滋生了一類玄奇志怪的探險文學。
「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也以此形式寫了一本小說,開了恐龍科幻的先河。故事說,倫敦一名記者邂逅一瘋子科學家查倫傑教授,堅信南美洲的人跡罕至之處還有活恐龍。為了驗證這個理論,二人召集旅伴,一同前往南美。他們找到了一個神秘的高原,歷經艱險,終於見到了活的恐龍。故事中有禽龍、劍龍、異特龍等諸多恐龍出場,探險隊還遭到了翼龍的攻擊,最後,他們活捉了一頭翼龍帶回英國,不料卻被它逃之夭夭。故事在今天看來比較簡單甚至幼稚,但充滿了那個時代的進取精神,也打開了「恐龍還在地球上存在」的腦洞,對後世影響深遠。伯勒斯的好幾個冒險小說系列都採取了類似的設定,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也用了同樣的題目,表示致敬。
Greg Bear ——Dinosaur Summer (《恐龍之夏》)·1998科幻大師格萊格·貝爾也是《失落的世界》的愛好者,在八十多年後獻上了一部續篇。這個故事建立在和《失落的世界》相同的世界觀上,講述查林傑教授探險之後的半個世紀,我們的世界已經接受了恐龍的存在,恐龍甚至被捉進全世界的馬戲團,進行表演。不過馬戲團出了恐龍踩死人的事故,恐龍也不好馴養,最後一一倒閉。最後一個馬戲團關門後,馴龍師打算將剩下的幾頭恐龍——包括角龍、甲龍、迅猛龍等——送回南美洲的神秘高原,於是又組織了一次探險,但這次遭遇到了更多的恐龍和聞所未聞的怪獸……故事充滿了懷舊氣息,但筆調接近反諷,風格混雜,未免缺乏了前作的朝氣。
飛機和人造衛星的發明讓在地球某個角落還有恐龍存在的希望成了泡影,不過科幻還提供了時間機器的逆天利器,可以再讓我們和恐龍見面。通過時間旅行回到恐龍時代,這個構思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不過,時間旅行不免帶來各種怪異的效果和因果悖論。
斯萬維克的《地球龍骨》就是從此著手。該書改編自短篇小說《暴龍諧謔曲》,說的是恐龍專家理察·雷斯特遇到神秘人物,幫助他進行時間旅行,在中生代建立科考基地,得以貼近研究恐龍。但是一次次時間旅行常常使得人們自己和自己相遇,造成無數悖論,也帶來了改變歷史的威脅,科學家為了消除麻煩盡心竭力,卻未想到自己也不過是作為某條時間線中滅絕的物種,成為被研究的對象。真正的秘密乃是在數億年後的另一片超大陸上,那裡統治世界的是恐龍的真正後裔……故事布局宏大,思考深邃,獲得了星雲、雨果等許多獎項的提名,缺點也許是結構過於複雜,讀者容易被繞暈。
Robert Sawyer ——End of An Era (《一個時代的終結》)·1994同樣是一個時間旅行的恐龍故事。「一個時代的終結」指的是恐龍時代的結束,兩名現代古生物學家返回白堊紀末期,想要研究恐龍的滅絕。可說好的小行星撞地球絲毫不見蹤影,中生代生物群一派欣欣向榮,毫無滅絕的跡象。而白堊紀的地球重力只有今天的一半,難道物理定律失常了嗎?更可怕的是,許多恐龍看上去充滿了智慧,甚至能夠說話。原來控制它們的,是來自火星的怪異生物,它們操縱恐龍,讓地球成了它們的殖民地。當然,最後火星人的陰謀破裂,而恐龍也陷入滅頂之災……將火星人的主題與恐龍滅絕結合起來,設想奇巧有趣,解釋也絲絲入扣,看上去相當專業。但故事的另一半是關於兩名科學家之間的感情糾紛,遠離主線又故弄玄虛,寫得就不是那麼成功。
劉慈欣——《白堊紀往事》·2010中國的科幻作家關於恐龍也寫過不少精彩的故事,科幻大師劉慈欣就有《吞食者》《命運》等不少短篇佳作。《白堊紀往事》是大劉在這方面的小長篇,講述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另一個故事:白堊紀末期,巨大的恐龍與微小的螞蟻之間形成了共生體系,一起建立了偉大的文明。但恐龍之間陷入了兩大強國的爭霸戰爭,足以毀滅地球的反物質武器被製造出來,螞蟻們感到不安,試圖解除恐龍的武裝,結果卻適得其反,導致了一場地球上的大滅絕。故事的童話性很強,真實感不免打了折扣,但卻也構造了一個別有風味的恐龍-螞蟻文明。不過讀者發現,其中有「霸王龍用手揉了揉眼睛」的科學性「硬傷」,大劉大概沒考慮到霸王龍的手臂長短。
Harry Harrison ——Eden Trilogy (《伊甸》系列)·1984-1988前面幾個故事都是說恐龍的滅絕,不過讓我們更大膽地想像一下,如果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從未發生,又會如何?哈利·哈裡森的「伊甸」系列(《伊甸以西》《伊甸之冬》《重返伊甸》)講述了恐龍與人類在一個幻想的平行世界中的遭遇。
在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大滅絕,霸王龍、三角龍、雷龍等活得好好的,從海生爬行動物滄龍中進化出了智能生命,發展出了基於生物技術的發達文明,驅使各種恐龍,佔據了亞非歐大陸,但在美洲,卻進化出了某種人類,只不過還處於石器時代。殖民美洲的「邪惡」滄龍軍團與弱小的原始人類遭遇,開始了一場戰爭,當然我們都希望人類能夠獲勝。但怎麼可能呢?故事要從一個被巨龍收養的人類說起……在史詩般的畫卷裡,哈裡森向我們展示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人龍之戰。
Dougal Dixon ——The New Dinosaurs:An Alternative Evolution(《新恐龍:另一種進化》)·1988從科學觀點看,哈裡森的作品過於浪漫想像了點,認真說來,如果恐龍不曾滅絕,人類的祖先大概永遠是老鼠大小,沒有機會變成猴子和人。那麼恐龍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古生物學家杜噶·迪克森就寫了一部奇書:《新恐龍》。這是一部非小說體裁的科幻,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模擬設想,如果恐龍(以及其他中生代爬行動物)沒有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而是自然而然發展下去的話,它們今天會變成什麼樣子。其中有翼龍進化的「長頸鹿」和「鴕鳥」,虛骨龍進化成的「猴子」,腫頭龍進化的社會性群落……當然這些只是勉強的形容,書中配了大量具體的插圖,描繪這些新恐龍的模樣,讀完之後,也許你會惋惜那場大滅絕帶走了如此多本來可能出現的豐富生命形態。
Robert Sawyer ——Quintaglio Ascension (《恐龍文明》三部曲)·1992-1994當然,在我們的宇宙,恐龍的滅絕是事實,但是如果它們被外星人帶走了,又會如何?恐龍迷作家索耶圍繞著這個點子,撰寫了膾炙人口的《恐龍文明》三部曲(《遠望》《化石獵人》《異族》),講述地球上的恐龍(以及翼龍、蛇頸龍等)在滅絕前夕被帶到遙遠的異星上,暴龍進化為智能生命,自稱為昆塔格利歐人,然而他們的星球是一顆巨行星的衛星,即將被其引力撕碎。科學剛剛起步的昆塔格利歐人為了逃脫困境,以及尋找自己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各種艱苦的努力。小說中的恐龍的形象或許是這裡所列出的作品中最可愛的。
Ray Bradbury ——Dinosaur Tales(《恐龍故事集》)·1983《火星編年史》的作者雷·布拉德伯裡的短篇作品奇巧清新,以情動人,受到幾代科幻讀者的熱愛。他對恐龍也是情有獨鍾,這部《恐龍故事集》就是他關於恐龍的短篇小說集,集子中收錄了數篇科幻史上必讀的經典之作,如《濃霧號角》(1951)和《一聲驚雷》(1952),均已改編成電影,影響深遠。《一聲驚雷》借獵殺霸王龍時踩死一隻蝴蝶引入改變歷史的概念,堪稱「蝴蝶效應」的遠源;《濃霧號角》是我更喜歡的一部作品:在蒼茫大海深處,一隻孑遺的上古海怪(或許是蛇頸龍)誤把燈塔上的號角聲當成同伴的召喚,從海底浮出來和同伴「相見」,故事浸透在濃濃的生存孤獨中,極有存在主義之感,讀後掩卷,仍感到無邊悵惘。
Michael Crichton ——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1990羅伯特·索耶曾充滿憾恨地說,當年他與麥可·克萊頓同時看到一篇通過蚊子血復活恐龍的科普文章,他沒當回事,克萊頓卻抓住了這個點子,於是一部暢銷2億冊,並被改編成史上最賣座電影的科幻名著應運而生。的確,雖然索耶的恐龍小說也成就斐然,但近二十多年來——也許是有史以來——最重要也最有影響力的恐龍科幻經典,仍非1990年問世的《侏羅紀公園》莫屬。
《侏羅紀公園》的劇情在此不必詳述,只說它的成功,不僅僅是活靈活現地呈現了恐龍的形象,而是讓恐龍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不再是《失落的世界》中遠古的孑遺殘留,也不用藉助時間機器、平行宇宙等缺乏現實可能性的構想,而是依靠當代的基因技術復活。人們既渴望技術為我們帶來美好明天,又害怕它會失控,導致災難。這是現代人固有的心結,在克萊頓筆下,恐龍這種來自遠古的恐怖生靈,就和最新技術的魅影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複雜糾結的文化象徵。精彩刺激的災難逃生故事,在遠古-今天-未來的三重維度下展開,其中蘊含的思想張力,或許正是這部作品大獲成功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星雲網,由作者寶樹授權澎湃新聞使用)(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