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地大地學類專業?半山腰總是擠的,我得去山頂看看!

2021-01-08 中國校園在線

為什麼選擇地大?

因為熱愛!

@地球科學學院楊嬌

選擇中國地質大學,是因為對地球科學比較感興趣,比較嚮往野外工作,所以填報的都是地球科學相關的專業。當時由於對地球科學不太了解,所以對於把哪個專業放在第一個也很猶豫,最終選擇了地學院,選擇了地質學,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資源學院黃雨婷

我的爺爺奶奶年輕時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我對地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想學習資源勘查這個專業,所以理所當然,我就來了地大的資源學院。

@資源學院餘晨茜

報考地大一是因為在同類型高校裡,地大的名字很好聽;二是想和一批名家做校友。

@工程學院楊翼辰

在高中時,就仰慕地大校友張彌曼院士,受到她的事跡影響,所以在最後如願所償地報考了地大。

@工程學院王子業

所謂大學之大,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地大在地學研究領域獨佔鰲頭,值得所有熱愛地質的人前來報考。

@工程學院吳珍珍

在了解學校的時候看到了一批知名校友的名字,一下子在心裡加了很多分,很多專業都辦得不錯,所以選擇了這所大學。

為什麼選擇本專業?

因為有趣

@資源學院李蔚

在專業選擇上,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地理,曾經想過在文理分科的時候選擇文科,就是為了可以繼續學習地理,學校開設了普通地質學的大學先修課程,我卻因為物理課程衝突沒有參加,而且當時認為已經選擇了理科,就不要在地理相關課程上再多花時間,陰差陽錯就沒有學成。當我得知自己被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錄取時,心情是既驚訝又激動。

@資源學院徐華欣

我與石油結緣,是從中學時的一次參觀中石油公司的實踐活動和高中階段海外訪學項目開始的,經過了解石油行業一線作業環境和職能部門設置,我開始對石油行業產生興趣。中國地質大學以地質研究聞名全國,石油工程專業在行業中也不錯,自我決心學習石油研究後,就以地大為目標,立志進入資源學院。

@工程學院曹政

我的專業是勘查技術與工程,我想為國家的自然資源事業做貢獻。

@地球科學學院李海軒

要做就做最好,人生只有一次,不要放過任何讓自己閃耀的機會,只做第一,不做第二。這就是學長的信念。帶著這份信念,理所當然地,我填了地學院地質學專業。

@地球科學學院陳婷

我覺得地質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無地學背景的人出去旅遊,看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我們出去旅遊,看的是大自然的前世今生。我們可以根據地質現象判斷地層年代、地層順序,甚至可以推究未來演化,就像探案一樣。學地質學的人往往有更廣闊的眼界和胸懷,因為我們內心裝著的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滄海桑田的變遷、是地球與宇宙的歷史與演化,而這一切都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

@資源學院萬曉帆

正如去餐廳吃飯要點招牌菜一般,本專業在地大也屬於「好菜」,該專業擁有更豐厚的資源和優秀的師資。

地大的學習生活體會?

因為美妙

@工程學院李海雲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

是一種深沉的情懷

半山腰總是擠的,我得去山頂看看!

是一種信念

@地球科學學院宋建

每次經過地大隧道,看著牆壁上一幅幅創意滿滿的「壁畫」,會覺得這南望山腳下,從前發生的那一個個奇妙的故事,因為我選擇了地大,與我有關起來,那是一種從心底產生的親切感與歸屬感。與此類似的場景還有太多太多,傍晚彩霞籠罩著的西區操場、清晨書聲縈繞著的北門、夜晚人頭攢動的北街等等,這一系列的意象,構築起了獨一無二的地大文化。

@地球科學學院胡楚玉

地大的情懷,我覺得就從地質二字可以看出了,學地質,研究的是自然,我們在學習與研究中,必須要有一顆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心。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渺小,竭盡全力探索到的,也可能僅僅是它的一個點而已,但即使如此,你也不會覺得遺憾,甚至反而會意外的滿足。懷著一顆熱愛的心,去認真探索世界,這就是我體會到的地大情懷。

@資源學院沙榮花

此生無悔入地大。以前聽說過一句話「無論我走到哪裡,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經歷一些我該經歷的事,遇見我該遇見的人。」很開心,能遇見地大,與地大結緣。

@工程學院楊欣

地大裡的獨特表達,剛開始踏入校園,操場周圍,每隔五十米都掛著歡迎同學的橫幅,其中一句「我從寒武紀等你,一直等到第四紀!」,對於學理科且孤陋寡聞的我來說,自然體會不到其中的意義,直到後來,在慢慢的學習中,我漸漸感受到了地大人特有的浪漫,我們或許不相信海枯石爛,海會枯,石會爛,但我們相信,地質人不會變,一把地質錘,一個地質包,一個野外記錄簿,從一塊塊石頭中看出古往今來,海陸變遷。

@地球科學學院周密

最打動我的是地質實習,在這些實習中,我們在經驗豐富的老師的帶領下,親眼去看、親手去觸摸各種典型的巖石。在鍛鍊我們獨立思考的同時,老師們的答疑解惑同樣也對我啟發頗深。學院還提供了很多機會,讓我們去國外交流學習,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更多跟中外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鍛鍊了我們的溝通和學習能力。

地質學多個研究方向也給了我們更多將專業與興趣相結合的機會,例如行星地質學方向將地質與天文進行結合,讓我們同時可以進行「觀天測地」。

@地球科學學院周錦濤

地學院的學習氛圍濃厚。在這裡,能夠接觸地學領域前沿問題,學習高精尖儀器操作,進行海外交流訪學,導師和師兄師姐手把手教你如何進行科研,對於未來有志於從事地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的同學來說,這裡的平臺和資源,能夠讓你快速成長,成為科研路上的「老司機」。

@工程學院胡超超

在地大,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地大有哪些值得推薦的?

數也數不清

@地球科學學院劉軒宇

地大是一所「偽裝」成學校的旅遊勝地,既有華中地區唯一的「地大隧道」,隧道壁上隨處可見的塗鴉,又有4A級景點逸夫博物館、化石林等景點,體驗「一眼便是億年」的滄海桑田。除此之外,我覺得最贊的就是地大的戶外課程:攀巖、野外穿越(兩天一夜)甚至還有滑翔傘課,簡直不要太酷。

@工程學院李海雲

地大東苑食堂一樓成都窗口的串串。放假前的最後一餐就是串串,由於疫情的原因,已經饞了3個月了。

@工程學院吳雅琴

來到地大,一定要到圖書館坐一坐,看著周圍同學刻苦學習的身影,你會受到很大的感染;來到地大,一定要到院士長廊走一走,看著這些優秀的學長學姐們,你會忍不住追隨他們的腳步;來到地大,一定要去化石林看一看,看看這些穿越時光留下的珍寶,你一定想探尋他們的前世今生。我想地大的很多地方都能帶給我們很多思考,每次駐足觀賞也會有很多新的感悟。

@工程學院蔡琳

推薦學弟學妹們選修戶外拓展選修課,可以體驗兩天一夜的露營生活。徒步、巖降、溜索,考驗著耐力與恆心,生火、拾柴、搭帳篷,在協作中學會團結。一次露營體驗,你收穫的不僅是戶外體驗,更是一群與你同舟共濟的小組夥伴。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招生辦公室 微信編輯|張依晴 審核|陳華文 劉妍慧

相關焦點

  • 朋友圈背景圖丨我想做一朵雲,被風吹成你喜歡的樣子
    你天天找他聊天突然有一天 想嘗試一下自己不主動聊天他會不會來找你結果發現你就這樣消失在他生活裡他也不會在意在所有人聲鼎沸的歡喜裡 我獨獨想念你半山腰總是最擠的 你得去山頂看看僅有一次的人生當然要比誰都活得熾熱少女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不該死於情認真地做著無聊的事 這才是大人啊你一副不缺我的樣子 讓我怎敢對你熱情半分
  • 去富士山旅遊,是爬到山頂上看神社?還是當個俗人遊湖泊?
    而日本國家的象徵,也是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成了大多數國人去日本旅遊的必去之地。下面就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一下富士山,看看去富士山旅遊該怎麼玩。富士山位於日本首都東京的西南方向,直線距離大約有100公裡左右。富士山山高約3776米,它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到現在它也還是一座活火山。
  • 在香港迷路,中環半山的扶梯,去太平山的山頂看夜景
    他一邊比劃著一邊一停一頓地給我們指明了尋找地鐵站的道路,我們很順利地一下就找到了。四點四十五,在中環站下車。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發現,香港這裡有很多人都闖紅燈。大部分是歐美人,另外還有香港人,這些人很多都是不遵守交通燈直接看沒車就過馬路的。這點讓我們四個都感到很驚訝。五點鐘找到這個整體800多米的中環半山扶梯之後,我們四個乘坐了扶梯的其中兩段體驗了一下就下來了。
  • 忙肺茶山——卻鮮有人知山頂及背面的秘境
    正視的視野是三個連接在一起的陡峭的石峰,它們並不十分壯觀,但很少有人知道山頂和背面的秘密地帶。阿虎是忙肺寨茶農,已數次登上山頂。在他的帶領下,一早我們就從忙肺茶園中心到山頂開始了爬行,到了半山腰,人跡模糊不清,阿虎只好用砍刀砍斷了道路上的刺條、樹枝和竹子,有時還要用砍刀在溼滑的地方挖一個腳踏著的地方,在溼滑陡峭的石縫中爬行,幾乎站不住了,手腳並用或抓住牢靠的樹枝才能往上爬。
  • 洛杉磯快船迅猛崛起,為何折戟丹佛半山腰
    那麼作為賽季初,一直被看好的快船為什麼會輸得毫無招架之力?在季後賽甚至被無情地棄用在板凳席揮毛巾。過多的個人單打,缺少合格組織者,讓快船沒辦法形成有效的團隊戰鬥力,只能是各自為戰的散兵遊勇。在休賽期,快船需要尋找一個經驗豐富的組織核心。比如能控場還能終結比賽的德裡克羅斯,老鷹的明星控衛傑夫蒂格,老而妖的隆多(前提是能鎮得住他乖張的性格)。如果能交易,可以考慮用貝弗利去換太陽的盧比奧。
  • 濟南華山山頂觀景平臺將擴建到218平方米
    來到華山風景區,記者還未登上華山,就遠遠望見了位於山頂的施工用紅色旗子。一路向上,不斷有返回的遊客提醒上面的棧道已經封閉,爬不上去山頂。記者來到半山腰,大約在呂祖廟附近的位置,便豎起了禁止通行的圍擋和施工告知牌。現場施工告知牌顯示,棧道施工採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249.2平方米,其中平臺面積218平方米,花崗石欄杆135米,臺階62步。
  • 「大地學」時代,地學教育如何補齊兩大短板
    除生源質量下降外,操應長還提到了他們所面對的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地質類畢業生就業領域與專業的相關度總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數據顯示,在2012年之前,該校地質類本科生就業單位與專業的相關度都在90%以上,但在2012年後,這一數據便快速下降,最低的2017年,數據已經下降到32.5% 。這同樣是一個縮影,代表的是地質類專業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 富士山五合目:觀看富士山頂的絕佳地點,伸手可及的富士山
    五合目相當於一個位於半山腰的休閒平臺,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有一個很大的餐廳,有多個旅遊紀念品的小店,還有一個郵局。 美麗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徵,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山峰,日本人奉它為聖嶽、不二山,多少年來一直是日本文學家、藝術家們謳歌的主題。
  • 地學教育面臨「大地學」時代挑戰
    作為典型的地質類特色高校,資源勘探、石油工程等專業歷來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優勢專業。然而在此次論壇上,該校副校長操應長卻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在2008—2010年間的高考招生中,上述優勢專業的生源質量仍處於上揚趨勢,並在2010年達到頂峰,但短短3年後,其生源質量便被非主幹專業超越,此後便持續下滑。
  • 能住香港半山是多少人的夢想,山環水抱風水旺,越住越富有
    半山別墅,正是塔尖人士對古人悠閒、詩意盎然、返璞歸真生活的嚮往。住宅建成「前低後高」格局為佳。所謂「山環水抱」,住宅背後的地勢高過前面的地勢,感覺靠在山上,也就是有「靠山因此深水灣,淺水灣,香港山頂以及銅鑼灣半山中,就成了香港明星,富人居住地,曾經開車去過這些豪宅附近,但一般都是私人道,不能通行,只好遠觀。
  • 阿里山茶農:很想去大陸看看
    &nbsp&nbsp&nbsp&nbsp黃麗紅和丈夫許盟宜在阿里山半山腰上擁有一片不大不小的茶園,5甲地(約等於5公頃),種著臺灣特有的金萱茶。茶園是一片朝東的山坡,「早上要有陽光,中午雲霧繚繞,下午雲開日出,茶就是要長在這樣的環境才好。」黃麗紅說。
  • 去美國留學,為什麼要選擇STEM專業?
    千萬別盲目選擇STEM專業 STEM的專業包羅萬象,怎麼選擇也是關鍵,首先,具有好奇心是學好STEM專業的前提,在考慮是否選擇STEM專業的時候,同學們先問自己一句是否選擇的專業是自己真心喜歡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大多數STEM專業在大學學起來並不輕鬆,學生要花
  • 為何總是擠不乾淨?
    每天照鏡子的次數也會明顯的增多,皮膚好的人,毛孔也會少,這類人群的臉一般都是比較乾淨的。還有一些人的臉則沒有那麼好,在我們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人,都存在皮膚問題,特別是鼻子上,還有人用草莓鼻來形容鼻子的狀態有多糟糕。鼻子上出現的黑色點點,總是忍不住想要去擠掉,還有一些人是鼻翼的兩側會幾處白色的條狀物,而且總是擠不乾淨,一直擠就一直有,那這到底是什麼?
  • 海中噴發出的火山體形成,山頂上的火山口,如同一頂巨大的皇冠!
    走近發現,其實整個城山日出峰鬱鬱蔥蔥,正對著我們的是一片草坪山脊,既可散步也可騎馬,還能看到幾匹黃馬悠閒地在草坪上晃來晃去,偶爾遙遙尾巴。左手方向可以一直走到海邊,海浪層層輕湧過來,拍打著岸邊的火山巖激出層層浪花。
  • 徒步登香港太平山頂記
    難得孩子們休息有空,我們一家5人去登山了。再次上太平山頂去看最美香港,拍最美風景,大家都非常開心!在香港,可以郊遊休閒的地方很多,登山遠足的路徑也很多。而且這些路徑及設施都很齊全。一路上我們不時可以看見各種指示牌,上面寫有林區生態特性及相關樹木品種的介紹,很長知識哦!山路的維護也是非常棒的,登山途中,我們遇見了不少維護施工人員。
  • 香港最美的山頂,太平山纜車排隊四小時,徒步登頂俯瞰維多利亞港
    從維多利亞公園出來,因為趕不上巴士,選擇去坐天平山纜車,排隊的遊客實在是太多,服務人員告訴我們要等四個小時左右,坐纜車需要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山頂。聽到服務人員說還要等好久,我們決定徒步上太平山,畢竟海拔只有500多米,從半山扶梯到半山腰,高樓大廈在山間雲裡霧裡,香港人把太平山叫做山頂,中環和山頂中間被稱為富人區,很多明星都在此居住。
  • 去黑頭你還在用手擠嗎?快看看這些方法!
    看似擠黑頭很簡單,去黑頭快,沒危險!其實不然,擠得好是擠黑頭,擠不好則是害膚,皮膚會發炎,留坑印。當然,網上也有些錯誤的去黑頭方法(比如:蛋清去黑頭、細鹽去黑頭……),要麼不能徹底去黑頭,要麼讓我們皮膚變粗糙,鬆弛!黑頭既不能隨便擠,也不能輕信網上去黑頭方法,該怎麼去黑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