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教育面臨「大地學」時代挑戰

2020-12-18 光明網

■本報記者 陳彬

19世紀初,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魏格納曾預言,只有將所有地球科學提供的信息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有望確定「真理」。

在魏格納所處的時代,地球在人們眼中還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存在。然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今「地球村」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魏格納預言中,「所有地球科學提供的信息結合起來」的時刻也正在悄然到來。

12月5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的2020年全國地學高等教育校長論壇上,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在講出這番話後,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大地學」時代。

「地學已經進入了一個建立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大綜合、大協調的大地學時代。新的交叉學科不斷湧現,新的學科生長點不斷產生,同時也湧現出一批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的前沿性課題。」劉清友由此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地學教育應該作出怎樣的改變?

這也是此次論壇上,與會學者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對優秀人才吸引力不斷下降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王豔芬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了一項有關青藏生態系統安全的科考任務。

「這次科考共有多項任務。」王豔芬說,其中,「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與大氣科學相關,「亞洲水塔生態變化」與水環境科學相關,「生態安全屏障與優化體系」與社會治理相關,其他項目也都與資源利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區域發展等一系列學科相聯繫。「這樣看來,一個以青藏高原為對象的科研活動,背後隱含了一個關於地球系統科學的理念。」

這正是目前國內地質類學科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地質工作基本等同於『找礦』。然而如今,這一行業已經開始向多門類自然資源評價和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自然災害防治和環境生態修復等方向轉型升級。」在發言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這樣概括了地學學科的發展態勢。

如此需要多學科綜合的領域,對於人才質量當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遺憾的是,近年來地質學科對於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卻在下降。

作為典型的地質類特色高校,資源勘探、石油工程等專業歷來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優勢專業。然而在此次論壇上,該校副校長操應長卻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在2008—2010年間的高考招生中,上述優勢專業的生源質量仍處於上揚趨勢,並在2010年達到頂峰,但短短3年後,其生源質量便被非主幹專業超越,此後便持續下滑。

除生源質量下降外,操應長還提到了他們所面對的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地質類畢業生就業領域與專業的相關度總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數據顯示,在2012年之前,該校地質類本科生就業單位與專業的相關度都在90%以上,但在2012年後,這一數據便快速下降,最低的2017年,數據已經下降到32.5% 。

這同樣是一個縮影,代表的是地質類專業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地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也就成為了從事地學教育的人們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學科生態不良限制跨學科教育

參加此次校長論壇的高校除了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幾所綜合類高校外,大部分均是地質類相關專業高校,即所謂的「高水平專業特色大學」。然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更傾向於將其定義為「高水平學科特色大學」。

「相較於前者,高水平學科特色大學是指在相關學科領域形成明顯比較優勢和顯著特色的高校。這些學校一方面具有若干優勢學科,也有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基礎實力和目標,同時還具有鮮明的學科文化烙印。」王焰新說,經統計,在98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有76所屬於學科特色大學,佔比達到78%。

在王焰新看來,當前我國的很多行業特色高校正處在向學科特色高校轉型的過程中,這些高校面臨的人才培養挑戰既有個性,更有共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共性問題便是校內學科的「二元」學科結構——優勢學科明顯、其他學科太弱,由此導致學科生態不良,嚴重限制跨學科教育。

至於解決之道,王焰新表示要推行大類培養,加速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

在此次的論壇上,很多學者都提到了交叉融合培養的問題。正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大良所說,地學人才具有基礎厚實、想像力豐富的特點,且對邏輯思維、辯證思維、交叉融合以及跨界整合等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基於這些特點,地學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

事實上,各高校目前也在進行著相關的探索。比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便在設立新興交叉專業的同時,在地質學等專業構建基地班、創新班等人才培養新模式。在這些班級中,「寬口徑」培養學生的學科融合能力是一個共同特點。

對此,張大良強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現階段,也應該開展有選擇的精英化教育,加快培養地學高層次拔尖人才,探索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可以探索從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招收碩士生,大跨度地交叉培養,塑造學科交叉融合、跨界整合,能從事頂天立地研究的地學人才。」

鍛造創新的毅力

在發言中,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孫冬勝展示了一張1977年10月14日《文匯報》刊載的新聞截圖。新聞中寫道:「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某部青年技術員任正非,在儀表班戰士的配合下,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高精度計量標準儀器——空氣壓力天平,為我國儀表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任正非在技術方面的努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自1977年至今他一直都在做。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在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更要鍛造學生創新的毅力。」孫冬勝說。

至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毅力,孫冬勝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其他學者卻在發言中有所提及。西北大學副校長賴紹聰表示,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是超越傳統的「竭力完成教學要求,獲得學業文憑」,更加關注持續的終生學習。但是,我國傳統的學習策略卻是典型灌輸式和應試教育範式。教師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學生將教師的權威視為理所當然。如此,學生的自我覺醒和學習策略的轉變將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我們應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氛圍,倡導教育教學過程是基於教師和學生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共同探討和學習。」賴紹聰說,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享有探究、創造、交流、合作,甚至質疑的權利,這對於培養學生未來的科研興趣以及科研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方面,北京大學已經進行了一些改革。據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傅綏燕介紹,針對幾年前北大所制定的本科生培養方案,該校進行了一些修訂,此次修訂的主要思路在於「基礎必修」和「專業自主構建」。

「『基礎必修』意在督促學生加強學術基礎。在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方面,我們為學生留出將近一半的學分,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對於未來發展的需求,構建獨有的知識結構體系。」 傅綏燕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高水平、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傾向於學術性研究,同時具備學術研究能力和毅力的優秀人才。」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大地學」時代,地學教育如何補齊兩大短板
    12月5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的2020年全國地學高等教育校長論壇上,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在講出這番話後,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大地學」時代。「地學已經進入了一個建立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大綜合、大協調的大地學時代。
  • 「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9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兒童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作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的分論壇之一,本次論壇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解讀《關於加快與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面對疫情給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與機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構建新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機制、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挑戰與新趨勢等議題展開深度的學術研討
  • 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中新社北京9月4日電 題: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作者 婁曉  「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儘管在信息傳遞相對落後的非洲,平面媒體也面臨著轉型和挑戰。」
  • 粵首個地學科普教育基地在肇慶掛牌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燕華 通訊員 劉如春 林小婷 陳思琪 經專家評審認定,廣東第一個地學科普教育基地13日在肇慶鼎湖廣東地質文化科普園正式掛牌。
  • 後香農時代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十大挑戰數學問題
    打開APP 後香農時代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十大挑戰數學問題 機器之心 發表於 2020-11-20 17:33:21 在上月底結束的長沙「數學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論壇」上,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拋出了後香農時代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了十大挑戰數學問題。 提到香農定理,通信領域的小夥伴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了,可稱得上是該領域的「金科玉律」。1948 年,香農博士在《通信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這一著名的定理。
  •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開幕 共商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
    中新網成都11月14日電 (記者 賀劭清)以「教育之光,點亮未來」為主題的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14日在成都開幕。論壇期間,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位教育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交流經驗、探討學術。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張贇 王小凡:面向科技新時代的科學教育:挑戰與機遇
    現在,科技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我國在前沿科技領域並跑、領跑所面臨的挑戰非常艱巨;與此同時,科學進步所帶來的社會組織形式改變也更加顯著,在理解、普及前沿科學發現的意義和影響這個方面,其緊迫性和複雜性也在不斷增加。支持科學發展和調整科學進步所引發的社會關係改變,已經成為社會創新發展的兩翼,需要共同發展、互相支持。做好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都要求我們的大學承擔更大的責任,提交更好的答卷。
  • 醫藥衛生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醫藥衛生期刊目前在國際上有很好的發展,國內的醫藥衛生期刊中有一些佼佼者目前發展得很好,但是大多數還面臨著挑戰。 筆者想從醫藥衛生期刊融合發展的角度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第一,明確定位,充分發揮醫藥衛生行業媒體的主陣地作用。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報刊230種,其中報紙有7種,期刊有223種。報刊出版單位在北京146家,京外85家。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儘管對於「人口紅利」時代何時結束,尚存較大爭議。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特徵的日漸顯現,我國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未富先老,後「人口紅利」時代面臨諸多難題  當我們正分享「人口紅利」期的益處時,另外一項挑戰不期而至,那就是老齡化社會的快速推進。   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其以上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7%,並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
  • 地學科普遊成旅遊新亮點
    國家地質公園年遊客接待量超5億人次  據新華社蘭州10月11日電(記者 文靜)記者從2019年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上了解到,我國國家地質公園年遊客接待量超過5億人次,地學科普正成為中國地質景點的旅遊新熱點
  • 聚焦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看這五位「大咖」怎麼說
    在當天舉辦的「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的挑戰與回應」學術論壇上,包括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內的多位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對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顧明遠認為,教師教育要更新理念,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建立有效評價體系。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指出新時代教師教育面臨三方面的挑戰。
  • 科學網—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出路
    站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需要系統回顧近百年來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客觀分析當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深入思考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晚清以來,現代高等教育在京津滬等地相繼萌芽,並在東南沿海諸省份快速發展。
  • 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中小學教師頻道--中國教育在線
    [i] 現在正處於世紀之交,在這樣的時刻,冷靜地思考一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面對挑戰我們該採取什麼對策,這是很需要的。  0.2 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有的是來自應用方面的,有的是來自理論方面的。從應用方面說,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是對外漢語教學;二是中文信息處理。
  • 邵宇 陳達飛丨重回鍍金時代:拜登面臨怎樣的社會發展挑戰?
    拜登的主要挑戰是國內的階層分化和政治極化,如果不向歷史取經,美國的動蕩或許才剛剛開始。《鍍金時代》。共和黨(與輝格黨)代表的是北方工業地區,建國初期,美國尚無工業基礎可言,發展本土工業必然面臨海外的競爭(主要是英國),所以支持提高關稅,共和黨因此形成保護主義立場。大蕭條之前,民主黨與共和黨在貿易上的立場截然對立,所以,關稅率的變化完全取決於哪個政黨掌權(包括白宮和國會)。南北戰爭之後,由於共和黨長期掌權,保護主義也因此成為美國的長期政策立場。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地學是一個學科群,包括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加上生態學,六個學科都是地學學科群的組成部分,這其中與全球變化研究關係最密切的就有好幾個。羅勇告訴記者,國內的許多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都具有長期的地學研究積累,各有特色。
  • 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發展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順應國際形勢複雜變化,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儘管二者融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教材改編、教師培訓等,將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