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圍繞著華為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眾所周知的孟晚舟事件,華為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家中遭到警方非法拘捕,至今未能回國。
第二件則沒有那麼顯眼,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突然在舊金山辦公室內神秘去世。美國警方調查後認定他為自殺身亡。
兩件看似沒有任何關聯的事,卻因華為意外被人聯繫到了一起。
張首晟除了是著名物理學家外,還擔任了華為5G晶片開發的相關工作。自殺前三天,他的團隊剛剛宣布華為在5G晶片上取得了階段性突破。
同一天時間,孟晚舟被捕、張首晟自殺,美國掀起對華高科技戰,不禁令人懷疑張首晟的死究竟有沒有隱情?
1、斯坦福終身教授
1963年,張首晟出生於上海,從小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求學的歷程如同「開掛」一般順利,幾乎沒有遇到過任何阻力。
1978年,恢復高考,年僅15歲的張首晟剛剛初中畢業就報名參加了高考。
當年共有610萬人報考,錄取了40萬人,錄取率只有6.5%。張首晟不但考中了,考上的還是著名的復旦大學。
用「神童」二字形容張首晟一點也不過分。
這裡還要補充一個大背景。1978年,中國剛剛邁入新時代的大門,面對國家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現實,楊振寧教授提議國家應該集中力量培養一批天才兒童,把他們送到西方學習。
張首晟能以15歲的年齡考上復旦原因也在於此,從一開始他身上就肩負著中國追趕西方科學技術的使命。
1980年讀了兩年復旦後,張首晟赴海外求學,幾經輾轉,投靠到了恩師楊振寧門下從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6年,年僅33歲的張首晟被史丹福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史丹福大學想必不了解的人也聽過它的名字,是全美最好的學府之一,排名世界第2,中國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學第30名。
更為難得的是,張首晟還取得了終身教授一職,美國大學採取合同聘用制,一期一籤,如果一名老師長期沒有取得學術成果,大學直接不續約。
所以說,絕大部分美國教授都是「臨時工」,只有獲得終身教授的人才是「鐵飯碗」。
張首晟30歲時已在美國學術圈站穩了腳跟。
2、楊振寧: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2006年,張首晟研究團隊公布了一項震驚學術圈的發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徹底改變了他剩餘的人生道路。
簡單來說,傳統觀點認為,電子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並無關聯,電子運動方向是無序的,因此「管理」電子是項不可能的事情。
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打破了傳統觀點。張首晟團隊發現,在特定的材料和環境中,電子運動方向與電流保持一致。
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如果人類能操控電子運動的方向,使其與電流方向保持一致,將大大降低電路的能耗,幾乎實現沒有能量損失的導電!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應用前景極其廣闊,最容易實現應用的地方則是在晶片上。晶片體積小、應用廣、材料精,簡直是最理想的應用場景。
有如此重大的突破,楊振寧才會在得知張的死訊後無不悲傷地感嘆:「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但諾獎不會授予過世的人,張首晟永遠失去了機會。
3、創立丹華投資
2018年12月1日,張首晟在辦公室神秘去世後,美國警方經過一周的調查後斷定他是因為區塊鏈投資受挫加上長期憂鬱症導致自殺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2013年,張首晟回國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開始與國內晶片企業頻繁聯繫,嘗試開發新一代的超低耗能的5G晶片。
由於中國晶片事業起步較晚,長期依賴美國供應鏈,要想在現有技術上追趕顯然很吃力。作為中國最大的科研型企業華為決定嘗試跨越式發展的路徑,直接邁入超低耗能5G晶片時代。
張首晟成了任正非的座上客,開始參與華為晶片研究。
同年,頗具經商頭腦的張首晟還創辦了一家「丹華資本」的投資公司。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開公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史丹福大學很多教授都是億萬富翁,他們把知識變成財富,決不讀死書。斯坦福最有錢的教授大衛·切瑞頓坐擁29億美元身價。
張首晟的「丹華資本」寓意為「丹心中華」,其報國之心可見一斑。天眼查顯示,丹華資本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區塊鏈上,佔總資本的55.4%。
張首晟對區塊鏈的未來堅信不疑:「區塊鏈讓網際網路信息有了交易價值,它是打開下一個網際網路金融時代的鑰匙。」
這無疑與華爾街金融寡頭的觀點不一,要知道,作為全世界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美聯儲根本不承認區塊鏈的價值。
與張首晟抱有一樣觀點的還有Facebook的扎克伯格,他在聽證會上對政府大聲疾呼:「要我們在不行動起來,區塊鏈技術也會全面落後於中國。」
美國警方稱:張首晟在區塊鏈投資中遭受到重創,預計損失達50%,這是他自殺的重要誘因之一。
而國內的一份記者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張首晟死後7天,丹華資本投資了42個區塊鏈項目,其中15個已具有流通性,在交易市場上平均漲幅達92%。
明明是賺得盆滿缽滿,卻變成了美國警方的「損失達50%」,令人疑竇叢生。
4、可能實現中國晶片跨越式發展
視線拉回晶片上。
晶片製造困難眾所周知,華為遭遇斷供危機,主要指的是功能晶片,運用在基站和手機上。
華為一直在致力於自主晶片的研發,「麒麟」系列就是邁出國產化晶片的第一步。但麒麟晶片水平依舊停留在設計上,華為出設計圖,然後給到代工廠生產。
筆者為此諮詢了一位在臺積電工作了十年的朋友,他表示,實現國產晶片需要克服三個困難:第一,設計;第二,製造;第三,封裝。
製造晶片的核心機器:光刻機
華為在設計和封裝上已沒有問題,難就難在製造。
晶片的製造極為繁複,要用到諸如光刻機一樣的頂尖科技設備,一塊小小的新品先後要經歷60多道工序,一道出了問題就報廢,良品率是限制了大部分晶片企業的發展。臺積電保持著全世界最高的晶片生產良品率。
張首晟在國內提出了國產晶片跨越式發展的構想,利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生產出「拓撲絕緣體」,應用這種新材料,不僅能耗大為降低,信息處理速度也將成倍提高,領先美國最強晶片企業高通一個時代。
我們來回顧下公開信息中,張首晟與華為的互動:
2017年4月,華為餘承東親自開車在五洲賓館接走在深圳參加IT峰會的張首晟。
2018年9月,張首晟獲得歐洲物理獎,其團隊掌握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將帶來世界晶片的革命。
2018年11月27日,張首晟團隊宣布在與華為合作中,5G晶片技術取得了階段性突破。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於加拿大家中被捕,張首晟教授於美國公司中自殺,終年55歲。
孟晚舟與張首晟在同一天出事,難道僅僅是「巧合」?一位身價數億美金,學術成績斐然的華裔教授為何會毫無徵兆的自殺?
在美國警方公布的經濟原因不成立後,警方又斷定他患有憂鬱症。
那請問,一名憂鬱症患者為何能頻頻在公眾場合做演講?接受記者採訪?
甚至在2017年,張首晟曾說:「我今年才54歲,能做貢獻的地方還很多。」
這顯然不符合一名憂鬱症患者的症狀。
我們不是陰謀論者,但張首晟之死,巧合與疑團實在太多,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