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作者帶來了很多思考,值得我們借鑑。
2017年的作品,山谷景。焦點是視線消失的地方↓
2018年的作品,森林景。上部是一個明亮而平靜的樹世界,下半部的樹根是黑暗狂野的世界,一個充滿對比的作品。
2019年的作品,山脈景。通過將所有石頭向相同方向傾斜,營造出自然壓倒性的力量。
細數了前幾年的作品,2020年的作品做成什麼樣的?作者有過很多想法↓
想要挑戰山谷景和山脈景的組合,也就是此前兩年作品的結合↓
「山谷」和「山脈」,讓他們在一起可能會創造出一種新的造景風格,異世界的融合↓
兩種景的組合,所以想試兩種石頭,素材的選擇分別是木化石和河道裡的石頭。挑戰要結合不同類型的石頭,旨在融合不同的世界,當然首先是融合不同的造景素材↓
前景中的山谷布局↓
後方是木化石營造的「山脈」↓
不同的材料互相排斥,可能不被一個景觀所容納,河石與木化石反覆堆疊、破壞、重塑,依然有一種喉中有異物感的不適。
兩種解決方案:
1、調整木化石的方式。在後景中調整木化石的高度和間距,通過這種調整石頭的來調和節奏;
2、相信自然的力量。
通過種植水草,減少不同材料之間的差異感,伴隨著水草越長越厚,可以抑制石頭的突兀。
不同材料的組合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用水草的力量將其協調一致,所以考慮到了用趴地矮珍珠種在石頭上。
石頭上怎麼栽種?趴地珍珠可以用用線綁,類似綁莫斯。至於綁在什麼上面,其實不重要了,你看看這多奇葩↓
綁好的趴地矮放在石頭上↓
開缸後慢慢變化↓
成景。木化石後面的紅色水草非常耀眼,在這個階段已經看不太出來用了兩種石頭,像前面說到的,被水草大大的弱化了。
趴地矮珍珠如綠色的瀑布一樣傾瀉而下↓
這個作品可以讓我們知道,水族造景有時候並不全是靠我們的雙手創造的,而是「自然」的力量,而我們需要懂得怎麼將自然之美給表現出來。
長按 ↓ ↓ 二維碼關注本平臺
素材:京都精華大學水槽學部
文 / 編:賣腎吃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