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在社區|公告材料譯成外語,外籍居民自發捐贈口罩 普陀這個小區...

2021-01-11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丁婉星 記者 江躍中)「返滬要登記,申報,測溫……」保安人員、居委幹部、志願者常常需要一邊中英文並用、一邊手腳並用來比劃,向剛剛回到小區的各籍外國居民介紹各類防疫知識和措施。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

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

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

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泰欣嘉園居民區總支書徐丞罡告訴記者,「這些外籍居民基本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因為春節假期,他們也隨之放假了,春節期間大多數回國或者出國旅遊了。」

2月初,是外籍居民集中返滬的時間段,「考慮到小區內居民的國籍眾多,且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日韓兩國,平時我們的門崗安保人員與外籍居民的交流也僅限比較簡單的英語溝通,這次疫情期間,我們更加擔心因為溝通不到位,產生排摸的遺漏,對外籍居民和小區的其他業主都是安全隱患。」徐丞罡介紹說。

徐丞罡隨即協調了業主志願者,發動社區內部力量開展防疫的外籍溝通工作。業主呂先生自發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疫情防控,我覺得這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不只是咱們社區工作人員的事情,是我們每位社區居民都該參與進來的事情。」呂先生表示,「現在我也在家辦公,有空的時候我也會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塊參與巡樓的工作。」

據了解,日韓籍的居民,是小區門崗溝通的「困難點」。「志願者幫我們翻譯成他們的母語,保安人員只需要稍加引導,外籍居民就可以根據要求掃碼進行信息登記,大大節約了來回溝通理解的時間,也確保了每一位返滬外籍人員信息登記的及時和全面。」徐丞罡說。

圖說: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

自覺居家健康管理

「我們是外國人,但在疫情面前,我們不是外人。」小區的外籍居民們在疫情嚴峻之勢下,仍然選擇返回「第二故鄉」——上海,根據統一要求自行居家進行健康管理,每日測量體溫。

得知物業保安、保潔工作人員口罩等防疫物資緊缺之後,日籍居民自發捐贈了從國外購回的口罩等防疫物資。「有一次,我們急缺口罩,業委會在小區業主群內眾籌,短短幾分鐘,就籌到了135隻口罩,一解燃眉之急,大家都很感動。」

「日前,日韓兩國的疫情呈現上漲趨勢,小區內也有不少業主開始擔心了起來,在我們還未得到明確的要求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時,從日本、韓國兩地返滬的居民都自覺和我們進行了聯繫和報備,並開始了居家自我健康管理。」小區的志願者每天定時定點上門為他們送去外賣、快遞等生活用品和物資。

「據我了解,小區的外籍鄰居們都很樂觀,他們相信中國政府的防控措施,也都積極配合,所以他們安心回到了上海,他們,和我們一樣無比堅信,堅信這場疫情我們必將勝利。」呂先生笑著說。

相關焦點

  • 隔離戶「事故」每天上演,這個小區繪製了一張「居民作戰地圖」
    因為這段時間不用上班上學,年輕人都站出來為社區出力,這讓她十分感動。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每2個小時輪換一次,40多名志願者們輪流接力,牢牢「把守」著小區的大門。捐贈物資堆滿居委辦公室聖都匯的社區防疫戰,並非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
  • 爭創示範「無疫小區」,看看南山這10個社區是怎麼做的
    據悉,南頭街道大汪山社區黨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引導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作為」,在社區小區成立了8個臨時黨支部,設置了8個黨員先鋒崗,並通過「戰疫先鋒」先後招募了40多名黨員志願者,踴躍在社區疫情防控的一線,激發出了「全民在抗疫,人人有陣地」的不屈不撓的抗疫景象,湧現了一批「最可愛的人」。
  • 這個不想被定義為「硬核」的民警,如何讓外籍居民產生中國式人情味?
    之前,陳波有過社區管理的經驗,深諳跟社區居民打交道的法門。但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換到外籍人士眾多的榮華社區,很難行得通。陳波以噪音擾民舉例。在他以前管轄的居民都是本地人的小區,如果發生噪音擾民事件,絕大多數居民會選擇到鄰居家敲敲門,請他們小聲一點。
  • 12.8噸蔬菜捐贈給石家莊20個小區
    有卸車的,有搬運的,有分裝的,來自石家莊市鍾強小區、石紡小區、建明小區等20個小區的愛心防疫員在這裡領到了新鮮的蔬菜,為社區居民分發做準備。據了解,這批蔬菜昨晚10點左右,連夜從唐山裝車發貨,今晨5點抵達石家莊,重約12.8噸,有白菜、生菜、苦苣、蘿蔔、香筍五種,由唐山退役軍人創業基地「兵哥果蔬」捐贈給河北慈善聯合基金會,用於社區民生保障。
  • 天眼直擊|都市花園小區:居民物業齊心抗疫
    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就來到位於貴陽市南明區河濱街道辦轄區內的都市花園小區,深入了解這裡的感人抗疫故事。圖說:都市花園小區,居民物業齊心抗疫。疫情防控無小事 保民安康最重要4月9日,都市新聞記者來到都市花園小區時,還沒進門就對物管人員敬業的態度印象深刻。
  • 「洋雷鋒」線上當翻譯 服務上千名外籍居民
    圖說:阿米爾·汗在小區疫情防控工作站 採訪對象供圖在上海生活十多年的巴基斯坦人阿米爾·汗精通烏爾都語、英語和漢語,利用這一優勢,他參加了閔行區華漕鎮疫情防控志願服務。眼下,他的任務是教會「洋居民」註冊使用「隨申碼」。
  • 感謝警局 爾灣華裔居民再捐贈
    【美國新聞速遞】龐可陽 爾灣報導 10月底,橙郡爾灣附近爆發山火,消防部門日以繼夜滅火,警察局也24小時待命,幫助10萬居民安全撤離。災難過後,爾灣華裔居民積極募款,為橙郡消防局捐款3萬多美元。近日爾灣兩個小區的華裔居民再向爾灣警局捐款。
  • 日本宮城縣中國企業捐贈口罩 緩解抗疫物資緊張
    來源:海外網近日,位於日本宮城縣藏王町的溫泉酒店竹泉莊收到了不少當地居民和醫療機構等的感謝信。3月底,在日本受新冠病毒影響的初期,這家中國企業便發現,當地居民和醫療機構的抗疫物資短缺。為了感謝日本在2月時對中國的大力支持,也為和當地百姓共度難關,企業負責人千方百計籌措了12萬隻口罩和200個非接觸體溫計。這批物資對人口僅12000餘人的藏王町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藏王町町長村上英人也深受感動,專門舉辦了一個捐贈儀式,日本多家媒體也都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捐贈儀式上,竹泉莊溫泉酒店的社長李焱表示,希望中日兩國相互協力、共度難關。
  •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捐贈口罩支援抗疫
    中國僑網4月14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網站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由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華僑中文學校攜手尤卡坦半島的華人華僑向尤卡坦州政府捐贈醫用口罩交接儀式在尤卡坦州政府公共慈善與遺產管理局舉行。
  • 【戰疫實錄】「疫」卡通、「雲」翻譯…靜安公安外語別動隊,FIGHTING!
    Emm……小編也就這個問題諮詢了派出所的蜀黍   也得到了醬紫的答覆:「雖然不能直接解決外國友人疫情問題但我們也可以幫助他們攜手共渡難關」隨著上海進入全面復工階段,不少在滬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也陸續回到了上海,為了讓他們儘快融入上海抗疫與復工「兩手抓
  • 社區居民成「主角」了?原來就在普陀這個功能多、人氣旺的打卡點……
    重基礎、強架構陣地多元化、內涵式發展01築牢體制機制,提供組織保障■ 制定《長風新村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工作方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分別納入街道社區發展規劃、領導班子和幹部實績考核以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並進行監督檢查。
  • 抗疫在社區|居委書記沒時間回愛人微信、業委會主任捐津貼買口罩...
    從年初一開始,羅金紅主動放棄休息,每天都和她一起到小區上下班,利用專業醫療知識,給小區開展培訓,指導物業如何進行有效消毒,指導居民如何配戴口罩,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年初五一直在小區工作到下午三點半,就匆匆趕往虹橋火車站返回江西吉安,投入當地的防控工作。「他回江西後只給我發了一條微信,但我沒回,因為沒時間。」徐華說。
  • 智利浙江商會向PDI捐贈抗疫物資
    華輿訊 據南美新聞網報導 4月28日,智利中國浙江商會向PDI總負責人埃克託諾斯(Héctor Espinosa)捐贈數千件抗擊疫情所需的醫療物資,其中包括約5萬個口罩,600個臉部保護裝置和一個警察總部入口的衛生過道。
  • 徐匯90後社區「翻譯官」:SARS時我們是一群被保護的孩子
    雖然不像醫生護士們衝在疫情第一線,但是在這次社區防控過程中,我似乎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跟印象中的90後不一樣東方巴黎小區裡居住著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義大利、德國、韓國、日本……585戶居民中近四成是外籍居民。
  • 贛南醫學院外籍師生:我要為中國抗疫出一點力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贛南醫學院外籍師生紛紛以不同方式加入戰疫隊伍,並向該校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表示要為抗疫出一點力。艾尼瓦爾(Anwar)和穆薩(Moosa)曾在贛南醫學院工作多年,對贛醫師生感情深厚,現在美國從事執業醫師,非常欽佩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抗疫決心和措施,獲知學校向社會發出捐贈倡議後,第一時間購買了一批護目鏡和防護服寄往該校用以支持醫護人員抗疫工作。他們表示,希望中國的此次疫情早日過去。
  • 中通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為瑞光街道燈塔社區捐贈口罩
    疫情無情人有情,近日,轄區駐街單位中通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主動來到燈塔社區,無償捐贈醫用口罩360隻,用於社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負責人鞠新國先生說:「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家安康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 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⑪成都恆大城社區:萬人小區有社區 居民都是一家人
    這次,我們在成都市溫江區找到一個「年輕」的社區,成立於2018年的恆大城社區,雖然服務居民超過1.2萬人,但整個社區居然只有一個小區組成。通過鏡頭,讓我們去看看那裡居民們是如何生活得就像一家人。作為特大型萬人商住小區單獨成立的建制社區,恆大城社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也曾存在鄰裡關係淡漠、居民結構複雜、利益訴求多元、公共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為此,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區治理為主線,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搭建三大平臺塑造健康鄰裡關係,引導居民群眾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理念,破解了萬人商住小區治理難題。
  • 社區「紅色力量」攜手戰疫情
    自從疫情發生後,在和平西路社區黨總支的統籌安排下,該小區的石家莊市金牌紅色物業——想像住區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太行生活區項目部,立即在小區門口安排兩張桌子,配備兩名工作人員24小時執勤,對小區公共區域一天兩次消殺保潔,並協助醫護人員等開展核酸檢測採樣工作,維持秩序、跑腿買菜、上門服務等,竭盡全力做好小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生活「好管家」。
  • 通訊:一個微信群裡的抗疫故事(4)
    新華社照片,洛杉磯,2020年4月6日(國際疫情·圖文互動)(4)通訊:一個微信群裡的抗疫故事這是3月26日在美國洛杉磯帕洛斯弗迪斯拍攝的華僑華人為當地抗疫所捐贈的物品。「來自華人社區的愛與支持。」這是3月下旬捐贈給洛杉磯當地機構物資上的留言,捐贈品包括近8萬個口罩以及洗手液、消毒紙巾和手套等用品。這些向太平洋兩岸捐贈抗疫物資的華僑華人大多來自洛杉磯帕洛斯弗迪斯地區,平時在一個微信群中交流。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大家在群中自發組織起來,為中美兩國的抗疫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 「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作為國際社區,古北居民人數超過3萬,且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若以「管理」的視角來看,一定是問題多、不好管。但議事廳不是「管理」邏輯而是「治理」邏輯,是自治、共治。由61名中外議事員組成的議事廳,包含了9名核心議事員、分區塊設立了10名區塊議事員,並進一步依照小區的不同設立42名小區議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