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饋源艙支撐平臺在2020年12月1日,塌了
好在沒有人員傷亡:
其實早在2020-08的時候就已經大規模壞過一次。
應該是年代太久遠了,加上維修經費跟不上。
這個望遠鏡生產了太多科學成果和科幻作品。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主體部分在1963年建成,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到中國貴州FAST建成。(不過FAST不具備信號發射功能)
故事要從1959年的一篇nature說起:searching for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s【搜尋星際通訊】
文章中詳細敘述了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描述了應該如何在1420MHz頻率附近來搜索外星人的信號,也就是把自然信號和"外星人製造信號"區分開來。
這篇論文像是給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射電望遠鏡搜索外星人的風潮就此展開。也就有了阿雷西博的雛形。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是最早用於搜索外星人的射電望遠鏡。這種神秘的科幻色彩在那個外星人風靡一時的年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也有很多科幻題材的電影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取景,比如1999年著名的《Contact》(中文名《接觸》)。
這些科幻作品也激發鼓舞了一大批人投身射電天文科學,展開地外智慧生命的搜尋。外星人搜索的項目自此一直進行下去,持續到了今天,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seti"項目。
簡單的來說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的方式就是區分開"自然天文射電信號"和"非自然的信號"。
因為天空中充滿了各種射電源,比如脈衝星,活動星系核甚至太陽射電暴等等。
比如:
快速射電暴:【】
太陽射電暴【】
如果外星智慧生命具有文明並可以產生射電輻射的話,這些射電輻射是摻雜在這些自然射電輻射中的。想要找到外星文明的信號就需要在大量的頻譜數據中進行搜索,而這種搜索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能力,為了實現大量信號的搜索,就有了SETI這個項目:
它是一個全世界可以參與的任務分發系統,全世界的計算機可以自發的加入這個項目,把空閒的算力貢獻給外星信號搜索任務。
經過幾十年的觀測和搜索,也確實發現有若干看起來非常"非自然"的信號。
阿雷西博明顯區別於FAST的地方除了口徑,還有是它可以發射,所以可以做外星通聯主動探測,也就是發射微波,通過觀測分析天體對於微波的反射來了解天體的特性。這種主動探測被廣泛應用於行星探索,被稱為"行星雷達"。
阿雷西博在行星觀測領域有非常顯赫的貢獻,其代表作就是對水星的成像觀測,
通過對水星極區沉積物的雷達散射特性分析,推測出沉積物非常有可能是"冰"。
【 】
阿雷西博的貢獻遠不止上述這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涉及脈衝星,星際介質,行星探測等射電天文中的重要課題。與此同時神秘的"外星智慧生命"標籤也讓他在科幻界充滿了活力。
其實這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儀器,在科學上有它應該有的輸出,另一方面也激發大眾的好奇心,同步推動科學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