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世界最大單碟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Arecibo)塌了。
當地時間12月1日早晨7:55,就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寂靜的山谷之中,這座之前被判定為「危房」的望遠鏡已經清退工作人員。因此,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遺憾的是,也可能沒人親眼見證英雄落幕的一刻。
儀器接收平臺坍塌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可以說,這場告別在天文學界的預期之內,只是到來得更為猝然。自1963年建成以來,直到2016年「中國天眼」FAST」登場,阿雷西博一直頂戴世界最大單碟射電望遠鏡的王冠。當完成「世界第一」的交接後,它的退場不斷被各種因素加速。
「中國天眼」FAST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急於甩手,望遠鏡的「金主」頻繁更迭。2017年9月,望遠鏡在瑪麗亞颶風中失去了一個吊臂,直到當年12月才重新復工。今年8月11日凌晨2:45,望遠鏡的一條輔助纜突然斷裂,砸向望遠鏡反射鏡面,在鏡面上留下了一道長達30米的傷疤。11月6日,同一座支撐塔上的另一條主纜斷裂。工程師檢查後發現,這根主纜當時的負載只有臨界值的60%,因此推斷,其他的支撐纜也會比此前預想的更為脆弱。
隨後,無人機檢測發現,該支撐塔上的另兩條支撐纜也存在多處外露的斷線(一條纜由160根線組成)。考慮到倒塌風險,NSF做出了放棄維修的決定,計劃令阿雷西博退役。
針對12月1日發生的事件,NSF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阿雷西博三座支撐塔的頂部都發生了折斷,導致900噸重的科學設備平臺連帶剩下的鋼纜砸向了下方305米直徑的反射面。
NSF表示,目前的首要工作是保證後續安全。雖然望遠鏡已毀,但阿雷西博天文臺還有其他有價值的小型科學儀器和教育設施,如12米射電望遠鏡和LIDAR等, 它們有望繼續運行。
回望阿雷西博57年的歲月,它曾與幾代頂尖天文學家並肩作戰,睜開巨大的眸子凝望深空,定格下了一些人類智慧史上的閃光時刻:測定水星的自轉周期、首次發現脈衝雙星和毫秒脈衝星、輔助發現了第一批系外行星……
射電又被稱為無線電,是一種頻率較我們熟悉的可見光為低的光波,能帶來遙遠宇宙中一些豐富的信息。
波多黎各山谷裡的守望者,曾日復一日替我們聆聽著這樣的天外之音,期待著有朝一日分辨出外星生命的律動。
更甚者,它還曾主動「吶喊」,向深空宣告地球和人類文明的存在: 1974年,阿雷西博向距離我們21000光年的M13星系發送了一個簡單的圖形信號,裡面包含著阿拉伯數字、基本化學元素、雙螺旋、人類和太陽系,最後留下了自己的落款。
阿雷西博信號《三體》「黑暗森林」法則的擁躉可能不會欣賞「阿雷西博」信號,但它無疑是孤獨的地球一次勇敢的嘗試,好奇的人類一次驕傲的吶喊。在電影《007黃金眼》和遊戲《超級卡丁車》等娛樂作品裡,阿雷西博也留下過自己的身影。
筆者上一次聽人提起阿雷西博,還是2018年與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約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的對話。1974年,他和合作者一道利用這臺最時髦的射電望遠鏡,發現了脈衝雙星,間接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當時,阿雷西博的狀態已經十分糟糕。泰勒談起老朋友的語氣卻沒有太多波瀾。他認為,人類的創新思想遲早會帶來望遠鏡的更新換代。所幸的是,FAST應該會保持很多年的先進地位。
泰勒曾在2010年4月重回阿雷西博,與幾個科學家朋友玩了一把「月面彈跳」,即把月球當作一個被動的通信衛星,發射的無線電信號經月面反射傳播回地球。這吸引了全球上百個無線電發燒友參與進來分享信號。
一群已過巔峰之年的科學家,一座已過巔峰之年的天文臺,又一次發出主動的「吶喊」,帶給全球射電發燒友一場狂歡,這可能是阿雷西博「晚年」的溫暖時刻之一。
而在中國貴州平塘的窩凼裡,人類一段新的天文傳奇才剛剛起筆。截至今年11月,500米口徑的FAST已經發現了超過240顆脈衝星。它還將描繪宇宙早期的圖像,探索新型的通信和導航方式,並尋找外星生命的痕跡。人類凝望宇宙的好奇眼眸,始終不會合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