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以殷 果殼
從鄭文光的《火星建設者》,到埃隆·馬斯克的星艦,火星一直是人類探索太空,星際移民夢想的熱點目標,然而再宏大的理想,也需要拆解為一個個的具體技術項目來進行攻關,譬如,我們到了火星,該用什麼材料來造基地?
種土豆的太空人沃特尼丨《火星救援》劇照
在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熱門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沃特尼在棲息艙裡開闢了一塊土豆田,靠種小土豆在火星上呆了549個火星日。不過,如果要容納一支火星移民科研先遣隊,電影中那種小規模的臨時基地顯然是不夠的,而由於昂貴的運輸價格,建築材料幾乎不可能從我們的故鄉地球帶到火星上:迄今為止,將1磅物質送入地球軌道的成本是一萬美元左右。很明顯,要想在火星上紮根,科研工程人員必須「就地取材」,來搭建大部分居住設施。
近日,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可以利用簡單的化學方法提取出甲殼素再轉化為可用的建築材料,這種元素在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的外骨骼中非常常見。
研究團隊建造的小火星人模型
丨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8606
由於繁殖容易,蛋白質含量高,昆蟲很可能是早期火星開拓者的主要營養來源,在昆蟲被批量製造為營養粉劑等食物後,剩餘的甲殼正好「廢物利用」。
具體說來,將甲殼素轉變成建築材料的原理並不複雜:先從蝦等動物中提取殼聚糖,然後溶解在乙酸中,再和一種火星土壤中存在的礦物質混合起來,製成可用的建築材料。當然,製造過程中還需要水和其他化學物質,不過理論上這些「輔料」也可以從火星環境中獲得,比如水可以從火星土壤下的地下冰中提取,氫氧化鈉也可以從火星土壤裡提煉,而乙酸則可以由微生物發酵產生——例如食品垃圾。科研團隊成員科哈維爾·費爾南德斯(Javier Fernandez)說:「這種新型材料感覺很像混凝土,但要輕得多。」
在實驗室中,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嘗試將材料模製成各種幾何形狀,從圓柱體,立方體到類似一個小火星人的模型,還利用3D列印造出了一個近二十釐米高,類似瓶罐的火星基地模型,不過,這種「甲殼素建築材料」是否能在火星嚴苛的環境之中保持堅固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實驗來加以測試驗證。
研究團隊建造的火星基地模型
丨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8606
除了甲殼素,科研人員找到的另一種「魔性」建築材料,是真菌。和傳統建築的搭建不同,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近年來正在從事一項研究,試圖以真菌作為建築材料,讓整個建築物「長出來」。
真菌通過根狀菌絲體吸收營養,吸收的營養越多,菌絲體形成的分支也就越多,最終形成緻密的網狀結構。根據選擇的菌種類不同,研究人員可以對材料本身的密度和形狀進行控制,最終讓真菌網狀結構辦成某種堅固度可靠,阻燃又防水的建築板材。
菌絲生長的表面結構
丨https://www.nasa.gov
艾姆斯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的方案是,首先按照建築方案生產一個建築物外殼「模具」,然後在中空的間隙層中填入休眠的真菌和營養原料,再送上火星。抵達後,開始往模具中注水並加熱,真菌開始吸收營養並生長,最終變成與「模具」規定外形別無二致的有機材料建築。更妙的是,如果建築遭遇部分損壞,還能通過添加營養原料激發再生長來進行修復;不僅如此,現實版的沃特尼,如果想在火星基地裡種小土豆,還可以把建築結構上生命周期即將結束的真菌材料拆下來,作為農業肥料來用。
參考文獻
[1]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38606
[2]https://www.wired.com/story/scientists-may-have-found-a-material-for-building-on-mars/
[3]https://edition.cnn.com/2020/09/16/world/mars-building-material-scn/index.html
[4]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3/study-future-astronauts-could-use-their-own-urine-to-help-build-moon-bases/
[5]https://www.nasa.gov/directorates/spacetech/niac/2018_Phase_I_Phase_II/Myco-architecture_off_planet/
作者:以殷
編輯:朱步衝
一個AI
火星上蓋房子?先攥緊我手裡的小龍蝦!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