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神秘的土星環一直在變化?

2020-12-04 天文在線

變幻莫測的土星環

很多人都會幻想如果有時間機器的話會做什麼,有些人想穿越到一億年前恐龍統治地球的時候,也有些為數不多的人,可能會想帶著望遠鏡回到過去,看看土星和土星環。

然而這些穿越回到過去的人並不一定能見到土星環,這些環到底是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就存在的呢,還是後來才出現的?抑或是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使恐龍滅絕之後才出現的?

土星及其行星環,圖片來源:NASA

本文原作者瓦赫·布魯曼是一名空間科學家,對物理和天文教學頗有熱情,對土星環也十分感興趣,因為土星環代表了人類打開視野去探索太陽系和宇宙的故事。

從人類的角度觀察土星環

當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土星時,他已經因為發現木星的四個衛星而聞名於世,但土星卻使他感到困惑。通過望遠鏡仔細觀察時,有時它看起來像一個行星帶著兩個巨大的衛星,有時又像一個單獨的沒有衛星的行星。1616年他用新的望遠鏡觀察時,發現這看上去像一個帶有「手臂」或者「把手」的行星。

四十年之後,克裡斯蒂安·惠更斯首先提出土星是一個帶環的行星,認為伽利略當時看到的是不同角度的土星環。因為土星的自轉軸與它自身的公轉平面有27度的夾角,土星環每29年(土星公轉周期)周期性地朝地球傾斜或者背向地球,從地球的視角看來,土星環的形狀一直在變。

但土星環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它們是固體圓盤嗎?還是較小的顆粒組成?隨著人們能看清環的更多結構,他們發現環之間也存在縫隙。當土星環圍繞土星的運動被觀測到時,天文學家意識到環並不是一整個固體,它們也許是由大量的微型衛星或小衛星組成。對環的厚度的估計,也從1789年威廉·赫歇爾爵士估計的300英裡變成了1966年奧杜因·道爾夫斯更精確的估計,即少於2英裡。

B環中心內側的結構,距土星中心約10萬千米。圖源:NASA

先驅者11號和兩個旅行者號飛船使天文學家對土星環的了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旅行者號那張著名的背向太陽光拍攝的照片(下圖)第一次拍到了由無數小碎片組成的A環,B環和C環。

旅行者2號排到的土星環,來源:谷歌

探測土星的卡西尼號繞土星超過10年,給科學家提供了更加壯觀驚人的圖像。土星各個環的寬度在幾百公裡到幾千公裡之間,厚度在幾米到數十米之間,99.8%是由大小不等的冰塊組成,總質量約有16千萬億噸,比月球質量的0.02%還要小(也比土衛一質量的一半要小)。這使科學家推測土星環有可能是土星的一個衛星解體之後形成的,或者土星捕獲了一顆靠近的彗星,然後彗星解體形成了環。

動態的環

在望遠鏡發明後的400年間,人們發現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巨行星也有環,而地球和其他巖石行星則沒有。1849年,法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愛德華·洛希首先對這一現象做出了解釋。

衛星和它自己的行星之間互相有引力作用。月球對地球有吸引力,引起了海洋的潮汐現象。潮汐力同樣會影響衛星,如果衛星離行星太近,潮汐力的撕扯就會大於衛星用來保持自身的引力,從而撕裂衛星。因此衛星就碎裂成了小塊,散布在原先的軌道上,形成了一個行星環。

天體洛希極限示意圖,如果一個小天體(右側)離中心天體(左側)太近,在其洛希極限(白線所示)之內,由於中心天體的潮汐力作用,小天體會嚴重形變並開始解體。圖源:wikipedia

洛希極限是指衛星能夠保持不被潮汐力撕裂的情況下離行星質心的最近距離,從行星中心算起,約為行星半徑的2.5倍。對土星來說,洛希極限是距離它大氣層頂端87000千米的地方,與土星外F環離土星的距離相同。對地球來說,洛希極限在距離地表不到10000千米處。如果一個小行星或者彗星離地球太近,就會被潮汐力撕碎,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行星環。月球在38萬千米之外,這是一個十分安全的距離,不會被潮汐力撕碎。

行星環都很薄,是因為它們在不時地改變。如果環中的一塊碎片相對於這個環中的其他碎片有一定的軌道傾角,它就會與其他碎片相撞並損失能量,最終落回到環的軌道平面上來。經過上百萬年,所有有不同軌道傾角的碎片都會落到同一軌道平面,讓環變成現在看到的那麼薄。

卡西尼號探測器在任務的最後一年,重複進入了土星雲層和內環之間7000千米的縫隙之中。這項前所未有的觀測幫助人們弄清楚了一件事:環是一直在變化的。環裡的碎片不斷地互相碰撞,有些也落到了土星表面。

卡西尼號飛入土星與最內層的環之間,圖片來源:NASA

土星的衛星土衛十八、土衛三十五、土衛十五、土衛十七和土衛十六(直徑在8千米到100千米之間),引導著土星環的碎片,讓它們都保持在軌道上。這些衛星在環中間的運動造成了密度波,它們也與環本身碰撞,改變了環的形狀。環中的一些碎片結合起來又形成了小型的衛星,這些都說明環是在不斷變化的。每秒鐘平均有40噸的冰從土星環落入土星大氣層中,環的質量在不斷減小,這說明土星環可能只能存在數億年。

土星環以及幾個在環之間的衛星(圖中白點),從上到下依次是土衛十五,土衛十一,土衛十七,土衛三十五,以及土衛十八。圖源:sci-news

如果有穿越到一億年前的天文學家,他能看到土星環嗎?環年齡的一個指標是塵埃含量,塵埃瀰漫在整個太陽系中,長期暴露在塵埃中的物體會被灰塵覆蓋,變得越來越暗。

土星環現在看起來很明亮,塵埃含量不高。如果天文學家對冰與塵埃的結合方式理解正確的話,似乎說明這些環是在一億年前到一千萬年前形成的。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回到一億年前的天文學家能看到土星環,它們看起來也會跟現在非常不同。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xeno- Vahe Peroomia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土星會有一個巨大的土星環?土星環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可能有一些朋友表示,為什麼這些小顆粒不會聚集到一起,變成一個個更多的天體,如變成彗星、小行星等小天體,或者變成土星的衛星呢?從星球的形成過程來看,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地球等天體也是從小變大的,為什麼土星環這些物質不會組成更大的天體,難道是時間還不夠長嗎?還是說被限制了,所以這些小顆粒沒法變得更大?
  • 土星環的新圖片,揭示全新的內容細節
    經過多年的研究,土星環的細節開始逐漸出現,土星環的相互作用,每層的顏色、化學、溫度,並且揭示土星環的各層變化。在土星環的外邊緣,存在一系列由於物質撞擊形成的特殊環狀物,這一系列物質基本都是土星自身的物質。根據新的研究數據,土星環或許來源於土星本身,而並非宇宙中的彗星。
  • 明亮的土星環,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給出了分析
    土星可能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受歡迎的一個,它受歡迎的原因可能是這些神秘的光環在太空中漂浮著土星環是明亮的,看起來幾乎是神奇的,那麼土星是如何得到它的光環的,又是如何留在那裡的?而且我們越靠近土星環,發現它們周圍土星旋轉,移動的速度就越快,沒有人能完全確定這些環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 土星環、原行星盤、吸積盤——為什麼這些盤如此常見?
    為什麼這些盤如此常見?首先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解釋來說明,然後再更詳細地進行解釋。假設許多小巖石圍繞一個中心點旋轉,且軌道相對於彼此傾斜。如果兩塊巖石發生碰撞,垂直運動將趨向於抵消(當它們撞擊時,其中一塊巖石向下運動,另一塊向上運動),但是,因為它們都繞著中心點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運行,當這些小巖石碰撞時,它們通常是以相同的方向「水平」移動。
  • 土星環是如何形成的,即將消失是真的嗎?
    要論神秘,那麼土星的環是相當神秘的,我們通過各種太空飛行器已經慢慢的接近了土星環的真相。土星環的命名土星環並不是完美的圓形,它有6個主環,以ABCDEF命名,但是並不是按照由內而外或者由外而內這樣進行命名的,而是根據發現環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序的,實際順序是從土星開始——土星,D,C,B,A,F,G,E。
  • 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新研究認為那些碎片並不含有機物
    土星是一個自帶神秘光環的天體,而7月10日,我們將迎來土星衝日天文奇觀。它和太陽會處在地球的兩端,而且距離地球很近,亮度較高便於觀測,那天的傍晚到午夜,它會從東南跑到西南,有工具的可以觀測到它,裝備優良的甚至還能看到那個獨特的土星環。
  • 迷人的土星、土衛、土星環
    土衛二上神秘的噴氣現象:右側是假想圖土星環C、B土星環土星環在土星上留下陰影:拍攝角度使得陰影看起來很怪異
  • 為什麼土星有漂亮的「土星環」,而地球卻沒有?
    太陽系八大行星太陽系擁有八大行星,其中有的行星具有行星環結構,如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剩下的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卻沒有行星環結構,這是為什麼呢?土星和地球對比圖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而構成的環狀帶,太陽系中土星擁有最為絢麗的行星環。
  • 土星環的易容術
    任務結束前夕,卡西尼號對土星進行了多輪近距離飛掠,使出渾身解數展開探測,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土星、土星環以及土星衛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結果表明,土星環的塵埃和冰粒會不斷聚積在這些衛星表面,從而對它們產生塑形效果。與土星的主環越親密,這種效果似乎就越明顯。
  • 土星發現大量外星飛船,他們是在修補土星環,還是在吸取能量?
    他們是在修補土星環,還是在吸取土星環的能量? 美國NASA的調查顯示,土星正在緩慢的侵蝕土星環,土星環上有大量的外星飛船,這些外星飛船外形像咱們平時抽的雪茄,最小的有1.3萬公裡長,1000公裡寬,大的約5萬公裡長,寬約4000公裡,而且數量也正在激增,他們會繞著土星環逆向旋轉,而且速度比土星環的轉速要快的多。
  • 1億年前彗星被引力捕獲,碾碎後形成美麗的土星環
    然而卻有一個一直在困擾著科學家的問題:土星環究竟有多古老?幾十年來科學界分為兩個陣營,有人認為土星環系統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那時候太陽系正在太陽誕生時巨大力量產生的滾滾塵埃中形成。另外一種說法是,這些環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特徵,他們形成於1億年前恐龍在地球上行走的時候。最新的研究支持了土星環起源於恐龍年代的說法。
  • 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四顆氣態巨行星為什麼會如此巨大?
    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四顆氣態巨行星為什麼會如此巨大?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海海,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這些由太陽系烤出的截然不同的行星相當大,由氣體組成,這些巨無霸完全沒有固態表面。
  • 土星年齡46億年,而土星環僅誕生1億年?科學界仍有爭議
    以前,行星科學家們認為土星環和太陽系一樣古老,都有著大約有45億年的歷史。但是隱藏在土星環深處的宇宙線索使得一些卡西尼號的科學家對這個數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正。他們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稱,這些土星環的年齡並不像太陽系那麼大。它們出現在距今不到1億年前,那時恐龍還在地球上遊蕩。但從土星環的物理學原理到土星環本身的起源,這個論點存在很多潛在的問題。
  • 土星環存在上千萬生命,為什麼我們之前沒有發現?
    這次卡西亞號傳回來的土星環上的圖像顯示,那裡存在著颶風氣候,而且從土星環的塵埃上可以看出上面存在大量的水。眾所周知,土星環是由石塊和冰塊所組成,這次卡西亞號還傳回來了一個重大的捷報,就是土星環上存在著胺基酸,胺基酸是製造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而且土星環上有微弱的大氣。
  • 「卡西尼」號拍攝驚人照片 揭示小衛星如何雕琢土星環
    研究指出土星環可以充當一個實驗室,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行星如何形成。科學家認為土星環誕生於1000萬年前。當時,土星俘獲了一顆彗星。這顆彗星在土星的引力拖拽下土崩瓦解,所產生的碎片形成了美麗的星環「卡西尼」號土星探索任務已於一年半前宣告結束,但這艘飛船的觀測數據仍孕育出一系列科學發現。
  • 土星環正在消失,卻發現大量修補土星環的外星飛船
    土星在太陽系中堪稱最美的星球,都是因為它有著美麗的光環,但是根據2018年美國NASA的調查顯示,土星正在緩慢的侵蝕土星環,而在科學家也曾意外的發現土星環上有大量的外星飛船,而很多人猜測著很可能就是外星人修補土星的證據,
  • 土星環是什麼?它又為何總會突兀地「消失」?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上仙帶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土星環。土星環實質上是圍繞土星的某一平面漂浮的顆粒。這些顆粒成千上萬,大的有幾十米,小的只有幾釐米甚至幾微米。它們的組成結構有些複雜,一圈一圈地圍繞著木星。土星環首次被發現於1610年,發現者為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他當時還並不清楚土星環的本質。隨著天文學家們的不斷研究,最後發現構成土星環的主要成分為冰顆粒,佔總質量的95%,當然,也還有一些塵埃等物質。
  • 地球一直在旋轉,為什麼天空中的群星位置一直沒變化呢?
    年年歲歲,月亮都是一直掛在天空中的。作為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星,月亮每一天也會像太陽那樣,升起落下。然後第二天又以同樣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這樣,我們就不僅要問了,為什麼我們每次抬頭的時候,看見的星星的位置都差不多呢?即使地球在圍著地球公轉,星星們的位置似乎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 卡西尼號關於土星環的新發現
    近日,一項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就向我們介紹了卡西尼號關於土星環的一些新發現。對土星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土星最具標誌性的特徵,讓土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大放異彩。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卡西尼號在任務結束前夕,近距離飛掠土星環之際收集的數據,揭示了土星環的細節特徵。嗯,介系裡沒有見過的船新版本。
  • 卡西尼號第七次穿越土星環!照片前所未有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6月3日,是卡西尼號第七次穿越土星環,它不負眾望,向地球傳回了一組前所未有的震撼畫面。土星環恩克環縫將土星環一分為二土星環與漆黑一片的太空對比鮮明土星環,恩克環縫在左,基勒環縫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