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裡約當地時間8月1日上午10點,國際數學聯盟主席森重文(Shigefumi Mori) 宣布來自四個不同國家 —— 德國,印度,伊朗和義大利 —— 的四位數學家Peter Scholze,Akshay Venkatesh,Caucher Birkar和Alessi Fegalli獲得最重要的數學國際獎項——- 菲爾茲獎。該獎章於1936年首次頒發,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的獲獎者由國際數學聯盟(IMU)執行委員會提名的一組知名專家選出。今年的菲爾茲獎委員會由11名委員組成:Shigefumi Mori(日本,主席)、Helene Esnault(德國)、Eduard Feireisl(捷克)、Alice Gulonnet(法國)、Nigel Hitchin(英國)、John Morgan(美國)、Hee Oh(美國)、Andrei Okounkov(美國/俄羅斯)、M. S. Raghunathan(印度)和Terence Tao(陶哲軒、美國)。菲爾茲獎每四年評選兩到四名40歲以下的傑出數學家。自2006年以來,獲獎者將得到1.5萬加元的現金獎勵。
1、Caucher Birkar (英國劍橋大學、伊朗裔英國人)
Caucher Birkar (中間)
Caucher Birkar致力於高維代數幾何的研究。2010年他被授予 Philip Leverhulme獎。該獎項表彰那些尚未取得最大成就的傑出學者。鑑於Caucher Birkar對該領域的重大貢獻,該獎項預言:八年後,劍橋大學的這名研究人員將是菲爾茲獎的有力競爭者。
Caucher Birkar於1978年出生於伊朗庫德省Marivan,與伊拉克接壤,約有20萬居民。他的好奇心被代數幾何學所喚醒,在幾個世紀前的這一地區Omar Khayyam(1048-1131年)和Sharaf al-Din al-Tusi(1135-1213年)同樣對代數幾何感興趣。
從德黑蘭大學畢業後,Birkar去了英國,在那裡他成為了英國公民。 2004年,他在諾丁漢大學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現代代數幾何專題」(「Topics in modern algebraic geometry」)。在他的軌跡中,雙有理代數幾何學是他主要感興趣的領域。他致力於研究現代數學中的基本問題—— 例如極小模型(Minimal Model),法諾簇(Fano Varieties)和奇點(singularities)。 他的理論解決了該領域一些久未解決的猜想。
2010年,他獲得法國基礎科學數學獎(awarded by the Foundation Sciences Mathématiques de Paris)。Birkar與Paolo Cascini (倫敦帝國理工大學)、Christopher Haco(美國猶他大學)和James McKernan(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的文章一般對數型代數簇的極小模型存在性(Existence of minimal models for varieties of general log type,發表於美國數學會會刊,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徹底改變了該研究領域。這篇合作工作也使他們四人共同獲得2016年美國數學會摩爾獎(AMS Moore Prize in 2016)。
2、Alessio Figalli(瑞士蘇黎世ETH大學、義大利人)
Alessio Figalli
Alessio Figalli於1984年4月2日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Figalli很晚才發現了自己對科學的興趣。Figalli 在高中之前唯一關心的是踢足球。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的訓練喚醒了他對這數學的興趣。隨後他考入義大利比薩大學(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學習數學。
Figalli博士師從菲爾茲獎得主維拉尼(Cédric Villani),於2007年在裡昂高等師範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國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瑞士蘇黎世ETH大學工作。他是計算變分和偏微分方程的專家。他被邀請在2014年韓國首爾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報告。他贏得過許多獎項,包括: 2011年Peccot-Vimont獎,2012年歐洲數學會獎(EMS),2012年Cours Peccot獎,2015年Stampacchia Medal獎和2017年Feltrinelli獎。
3、Peter Scholze (德國波恩大學、德國馬普研究所, 德國人)
Peter Scholze
Peter Scholze於1987年12月11日出生於德國德勒斯登。年僅30歲,他已被科學界視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
2012年,24歲時,他成為德國波恩大學的正教授。 Scholze他十幾歲時表現出來的智力,已經令他的同事們印象深刻。他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上獲得了四枚獎牌: 三枚金牌和一枚銀牌。
這位數學家創紀錄的在五個學期內完成了他的大學本科和碩士學位。並在他22歲時聲名鵲起,他將一個複雜的數論問題的證明從288頁簡化到了37頁。
作為算術代數幾何學的專家,他的卓越表現在他對數學現象本質的理解和將這些本質深入淺出表述出來的能力。
在16歲時,還是Heinrich-Hertz-Gymnasium學校的學生 —— 一所具有強烈科學研究的學校 —— Scholze決定研究懷爾斯(Andrew Wiles)的費爾馬大定理(Fermat Last Theorem)的證明。儘管證明複雜,他意識到自己選擇數學作為職業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他在2014年韓國首爾數學家大會上做過45分鐘邀請報告,在本屆數學家大會上他是一小時大會報告人。
Scholze因其對算術代數幾何的貢獻而被世人公認。 他囊括了主要的數學獎項,如2016年歐洲數學會獎(EMS),2016年萊布尼茲獎(Leibniz),2015年費爾馬獎(Fermat),2015年Ostrowski獎,2015年柯爾獎(Cole),2014年克雷研究獎(Clay Research),2013年拉馬努金獎(SASTRA Ramanujan),2012年Prix和Cours Peccot獎。最後,2018年菲爾茲獎章。
4、Akshay Venkatesh (美國史丹福大學、印度裔澳大利亞人)
Akshay Venkatesh
儘管Akshay Venkatesh早已展示出年少有為的壯舉,但能在40歲之前徵服全世界數學家的最大榮譽仍然是一項值得稱道的成就。Akshay Venkatesh於1981年出生於印度新德裡,在澳大利亞長大,12歲時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獎牌獲得者。 從時起,他沉浸於數學世界,開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職業生涯。 當他在西澳大利亞大學開始他的數學和物理學士學位時,他還只是一個13歲的男孩。
20歲時,Akshay Venkatesh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很快成為麻省理工學院(MIT)C.L.E.Moore的講師,該令人尊敬的職位是為剛畢業的純數學領域的畢業生提供的,此前曾被約翰·納什(1928-1915)等知名人士所擔任。 2004年離職後,他成為Clay研究所的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紐約大學Courant數學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
他在27歲時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同年他成為美國高等研究院(IAS)的一員。
Akshay Venkatesh在數論領域的研究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數論處理的問題比較抽象,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加密技術到來之前應用比較少,但是和其他領域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表示理論,遍歷理論和自守形式。Akshay Venkatesh通過細緻,調查和創造性的研究方法,發現了不同領域之間深刻的聯繫,對多個數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這些突出成就,使得他無可爭議地獲得了多個傑出獎項,比如,Ostrowisk(2017),Infosys(2016),SASTRA Ramanujan(2008)和Salem(2007)。
Akshay Venkatesh曾被邀請在2010年印度海德拉巴數學家大會上做45分鐘報告。在2018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再次被邀請做報告。
文章源於 https://impa.br/en_US/page-noticias/researchers-from-germany-india-iran-and-italy-take-home-the-2018-fields-medal/ ,並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