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清末,清王朝的腐敗和列強的瘋狂侵略,使中華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有志之士,紛紛投身於改良、改革、革命的洪流,追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桎梏,建立一個強盛的國家、富裕而又民主、平等的社會。
經濟方面的圖強禦侮和政治方面的圖強禦侮的種種活動,也在滎陽風起雲湧。辦實業救國、辦教育救國、改良舊體制救國,乃至革命暴動救國,形成時代的浪潮。在滎陽,大辦絲織廠、窯場,大辦新式學校,廢驛設郵電,通公路、鐵路,形成一派蓬勃的景象。當然,舊的體制、舊的政權要不被推翻、取締,別的一切活動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繼康梁維新、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之後,共產主義思想理念、共產黨人的武裝鬥爭改造社會的道路,日益深入人心,在滎陽生根、開花,終於結出人民掌理江山的豐碩成果。
第二節 到美國參加萬國商品賽會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滎陽民間人士受「辦實業救國」、「辦實業圖強」的理念影響極大,紛紛創辦實業。
光緒二十五年(1899),京漢鐵路黃河橋於廣武山東頭開工,跨河修建。三十年完成,三十一年通車。同年,始建隴海鐵路。宣統元年(1909),汴洛段正式通車。
民國七年,滎陽崔廟南王莊開煤窯;民國十年,張俊卿在崔廟張溝開辦豫龍股份繅絲廠、張覲升開辦豫富絲織廠、孟德元辦華盛絲織廠(三個廠、年產絲1000公斤、綾綢2100匹);而後,汜水又有太和、大興、立賢、耀文四家絲織廠開辦。後因日寇入侵而停產。
在這些「實業救國」經濟禦侮的實踐中,有一個突出的亮點:直接走向國際貿易。民國,三年(1914)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滎陽參賽的商品有蛋青宮紗、白絲、蠶繭、白紡綢,以及草帽、草帽辮、柿餅、白布等(其中,蛋青宮紗、草帽等獲金獎)。
第三節 響應「五四」滎陽學生宣言
在「實業富國」的同時,「教育救國」也日益深人人心,滎陽創辦新式學校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八年(1902),滎陽舉人張雲(玉琳)留學日本回國,與蘇黃(攀贏)一起創辦「師範傳習所」;知縣張紹旭主辦實業學堂「養蠶傳習所」。光緒二十九年,滎陽與河陰分別建立高等小學堂;三十一年,汜水建立高等小學堂;三十二年,河陰、汜水開辦「師範傳習所」;滎陽還創辦中等蠶業學校。宣統元年(1909),汜水創辦「女子高等學校」。民國十七年,河陰、汜水分別開辦「女子小學」。民國二年,滎陽縣立國民小學增設初中班,十四年創辦滎陽中學;二十一年,汜水、廣武先後創辦中學。
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最快的學生們,越來越感受到維新、改良乃至辛亥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解決國家的根本問題,他們特別渴求巨大的變革。由於帝國主義的侵入,延續了封建主義勢力的畸形發展,形成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二位一體的反動統治。但帝、封的壓迫,也造成了空前強大的革命力量。
帝、封的勾結,使中國在「巴黎和會」遭到徹底失敗。中國人民更進一步認清帝、封二位一體的罪惡面目。從而,北京爆發了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五四」運動,其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巨大,全國人民激於愛國熱情,紛紛響應。滎陽縣立高等小學、國民學校等學校的師生及商界愛國人士,首先起來上街遊行,高呼「內懲國賊,外爭國權」,堅決支持北京學生愛國正義鬥爭。滎陽在外地讀書的學生,返回家鄉,奔走呼號,促進了全縣群眾愛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成立了學生聯合會。於民國九年(1920)元月十一日,在《新中州報》上發表了《滎陽學生宣言》。滎陽縣學生聲援北京「五四」運動,是因為「悲祖國的危亡在即,匹夫有責」。
第四節 魏聯奎領導的「河南減漕運動」
歷朝歷代,老百姓身上都承擔著許多苛捐雜稅和不合理的負擔。明清時期,近運河54縣負擔的漕運銀子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先是各地需自己運「該」交的「皇糧」,經運河運到北京。後因遠離運河的州,縣運糧路途困難,且難以及時。於是,便委託近運河的54縣代運漕米,邊遠的州縣給予費用補償。這麼以來,54縣代運漕數成了慣例,而遠處州縣因戰亂、文卷丟失諸原因,卻不再給補償費用,讓近運河的54縣,憑白多出許多負擔。這一負擔呢,又多次增加,每擔漕米竟折合銀兩7兩多。每兩銀子呢,又折合銀元2.2元。百姓實在不堪負重。魏聯奎(1849-1925)激於義憤,在民國七年聯合54縣代表,發動群眾請願廣造輿論,帶頭呼籲減漕。這一活動,實是抗擊苛捐雜賦的群眾抗爭,深含造福百姓的實際意義。歷時三年,減漕一案終獲成功。按當時的計算,為河南省每年減交銀元236282.539元,汜水一縣減交銀元2745.014元。
第五節 李大釗派胡倫建中共黨小組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若飛在鄭州領導河南的革命工作。李大釗同志派胡倫同志來滎陽發展黨的組織。胡倫,又名志敏、明德,四川廣安人。1921年,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加入了共產黨。後又在蘇聯紅軍中受過短時間的軍事訓練。到滎陽沒多久,即和蕭人鵠、戴培元等,建立了中共滎陽小組,胡倫任組長。中共在滎陽的第一個黨組織誕生之後,黨的力量和農民運動,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先進分子陸續加入了共產黨,如張桂林、張虎臣等。
滎陽縣農民協會於12月10日成立,胡倫主持了成立大會,縣長韓子木(中共黨員)到會祝賀。當時,全縣有7個區,68個自然村,都建立了農民協會。大會通過了《滎陽縣農民協會章程》和《滎陽縣農民協會宣言》,選舉了肖人鵠為滎陽縣農民協會委員長,韓子木為副委員長,張丙戌、周岐鳳為委員。
1926年4月18日,河南省農民協會代表大會在開封秘密召開。滎陽縣的代表有胡倫、韓子木、張丙戌、周岐鳳、張雲波。
胡倫、蕭人鵠、戴培元等同志,深入農村進行調查和階級分析。李大釗對這些調查極為重視,他據此發表了《土地與農民》重要文章。李大釗讚譽「最近,河南的農民運動亦頗著成效」。
第六節 「楊寨暴動」
繼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於1927年7月15日,也公開背叛革命。國民黨新軍閥在河南實行白色恐怖,扶持地主豪紳壓制農民運動。中共河南省委於9月中旬召開擴大會議,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決定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工農群眾舉行武裝暴動,以推翻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10月,河南省委派共產黨員賈守謙到鄭、滎、密開展工作。12月,中共「鄭滎密邊區特別支部」成立。書記賈守謙、組織委員張伯超、宣傳委員張國權。1928年初,由李品一任書記,賈守謙改任宣傳委員,又增添張丙辰為暴動委員。
大土豪宋千甫任五區區長(區政府設在楊寨),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民憤極大。舉行暴動,剷除宋千甫,打擊反動統治,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4月14日(農曆閏二月二十四日)的午夜,發動了楊寨暴動。 「楊寨暴動」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之目的,畢竟震撼了反動派在中原的統治。它是滎陽人民武裝鬥爭的一次嘗試。
1934年5月,省委派來的張治平,在高河村組建黨的組織,成立高河黨支部,胡庚辰任書記,李運、傅木為委員。但沒多久即遭叛徒的出賣,滎陽黨的組織受到嚴重破壞。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為加強黨的領導力量,派劉子久、張漫萍等同志到河南工作。張漫萍到滎陽後,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恢復黨組織,為日後革命力量的大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笫七節 「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
「七七」事變之後,滎陽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開展起來。1938年春,在張漫萍等同志的領導下,在共產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王定一、王緒飛、張兆銘、馬耀武、汪靜濤等積極活動下,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滎陽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正式成立。楚子襄為名譽會長,胡月山(原系共產黨員,後任國民黨縣黨部書記)為主任委員。創辦了許多抗戰報刊,最著名、影響也最大的是《滎陽救亡三日刊》。從思想上、從輿論上促進了滎陽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在此前後,周海水創辦的「太乙班」,培養了一大批豫劇演員(最著名的是以崔蘭田、毛蘭花、劉蘭玉為代表的「十八蘭」),也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1938年6月,開封被日寇侵佔之後,蔣介石密令三十九軍新八師於9日在花園口扒黃河大堤,造成黃河決口的人間慘劇。為了適應新的形勢,遵照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劉子久的指示,鄭滎密工作委員會在梅山(當時屬新鄭小喬,今屬鄭州市郊)成立,書記張漫萍,委員劉清源、石井、楚明等人。8月初,又成立了中共「滎陽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楚明,副書記張漫萍。1939年4月,滎陽縣委改為滎陽中心縣委,負責滎、廣、汜三縣黨的工作。書記楚明,副書記張清平。
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黨員已發展到100多人,「青年救國會」、 「抗日救國會」等群眾組織紛紛建立,形成了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抗日革命力量。
第八節 抗日戰爭中的「廣武戰役」
「國民革命軍第38軍」,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它的特殊在於:它不歸八路軍或新四軍的序列,實質上卻是接受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部隊。1927年,這支部隊便建立了中共黨組織;1939年,成立了「中共38軍工作委員會」,書記蒙定軍。不僅部隊裡許多官兵加入了黨的組織,高層領導如軍長趙壽山等人,也是共產黨員。毛澤東稱讚這支部隊是「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典範」。
1940年11月,38軍被調到黃河南岸駐守河防,軍長趙壽山駐廣武蘇寨。1941年10月1日凌晨,日寇由黃河橋西側渡河南犯,搶佔制高點掩護大部隊渡河。17師51旅立即奮起抗擊,由於寡不敵眾,被迫邊戰邊撤。在嶺軍峪、大胡村、南王村一帶,廝殺了半個多月。10月21日凌晨,攻佔鄭州市的日寇4000餘人,在大炮、坦克、飛機的掩護下,分南北中三路進攻。北、中兩路奪取廣武城;南路強攻滎陽城。22日38軍35師在師長孔從周的率領下發起反擊。孔部英勇作戰,日寇遭受重創,被迫逃竄。在廣武城為孔部攻克收復之際,日寇竟然施放毒氣掩護逃竄。17師師長耿介之揮師指向古滎日軍,並在35師102團的配合下,齊力攻克。11月1日,國軍全面反攻,35師、17幣等部奮勇殺敵。日寇再次施放毒氣,敗退至霸王城一隅。
日寇所到之處,燒殺姦淫、搶劫擄奪,無惡不作。
日寇暴行,激起廣大群眾的無比憤恨,紛紛自發殺敵。廣武張溝(唐家場)唐文理組織自衛隊,殺鬼子十餘人;古滎呂端陽組織爆破隊,連炸黃河鐵路橋5次,毀橋洞八孔;僅廣武一地參軍抗日的青壯年即達4 000多人。
38軍在廣武抗擊日寇,前後約1個多月,史稱「廣武戰役」。共殲敵2000餘人,震驚中外。
第九節 「水旱蝗湯」與虎牢阻擊
20世紀40年代,滎陽人民乃至整個中原人民災難深重。剛擊退日寇進攻,又遭到重重天災。先是1941年、1942年連年無雨,莊稼絕收;接著蝗蟲遮天蓋地飛來,一切草苗嚼食淨盡;補種蕎麥晚秋作物,又遇嚴霜惡霧怒風,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在死亡線上,悲慘之極。樹葉、樹皮、草根都被作為食物吃淨了,連大雁糞、麥秸、杆(谷)草、觀音土都成了食物。據1942年11月上旬統計,汜水餓死嬰孩283名,棄嬰144名;1942年11月上旬到1943年3月,廣武一地餓死8712人,出外逃荒者達33188人;滎陽一地餓死與逃荒人數,超過全縣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向西逃災躲荒的鄭洛路上,哀號掙扎的難民接連不斷;作為餓殍屍橫路邊,溝壑為之填滿。人間悲劇之慘痛,莫能過之。
緊接著,日寇華北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糾集了16萬人馬再次進犯中原。滎陽地處日寇進犯之前沿,由蔣介石嫡系湯恩伯部85軍駐紮。1944年4月19日,當日軍蜂湧南犯,駐滎陽曹李的85軍,倉促應戰,一觸既潰。敗兵反而搶劫騷擾百姓,又成了人民的一重災難。「水旱蝗湯」,便成為滎陽和中原災禍的慘痛概括。
20日午後,日軍鈴木旅團以先頭步兵500餘人,在飛機掩護下,分兩路向虎牢關右翼進攻。「國民革命軍」96軍117師奉命守關阻擊。兩軍打得十分激烈,日寇多次增兵,並增添坦克五輛猛攻,仍被阻擊於關前而毫無進展。
25日,日寇以大炮30門,與步騎戰車相配合,步騎增至2000餘人,多側面包圍,且出動飛機助戰,攻擊瘋狂,阻擊慘烈。26日,117師530團三營在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後,奉命撤退。虎牢關下,日寇7天7夜丟下了2500多具屍體,未能越虎牢關一步。
第十節 陳謝兵團解放滎陽
中共中央鑑於中原大地淪陷,遂於1944年7月,決定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9月5日,正式組成「豫西抗日支隊」,司令員皮定鈞、政治委員徐子榮、副司令員方升普、副政治委員郭林祥。
1944年8月底,「豫西抗日先遣支隊」三團在團長鍾發生、政治委員陳行庚、參謀長沈甸之的率領下,到達五雲山西麓鏊子崗。先後成立了中共汜水縣委會、汜水抗日民主縣政府(趙吉甫為縣長)、和中共滎陽縣委員會、滎陽縣抗日民主政府(馮國彥為縣長)。同時,改編地方上抗日自衛隊,組成汜水縣抗日獨立大隊和滎陽縣抗日獨立團。對反動的與敵偽有勾結的武裝力量,如嶽德功(外號嶽狗頭)部,給予堅決打擊。1945年農曆年關作了充分準備,大年二十九進擊嶽德功盤據之「皇姑寨」,殲敵200餘人,徹底打垮了頑匪。接著,又連續打垮了王樂三、方子美兩支反動武裝。
1945年5月中旬,駐汜水日軍大佐中島,企圖偷襲三團駐地,親率兩個中隊的日軍和鞏、滎、汜三縣的偽軍1000多人,直攻琉璃廟溝。三團奮勇迎擊,使日偽軍幾乎全部覆滅。中島大佐當場陣亡,兩個中隊的鬼子兵,僅逃脫十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滎陽人民又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艱苦的、從未停止的鬥爭,以爭取徹底解放。
1948年4月5日,陳(賡)謝(富治)兵團解放了汜水縣城;接著,九縱第75團和81團向滎陽(國民黨孫元良兵團125旅的一個團駐守)進攻,並第一次解放滎陽縣城。5月13日,九縱27旅經過激戰,全殲國民黨暫編26旅一個團的團部和兩個營,擊斃500餘人,活捉630多人,滎陽縣城再次解放。6月11日,殲敵暫編26旅第二團一個營,及國民黨地方武裝200餘人,解放廣武縣城。至此,滎陽徹底解放。
時任中共滎廣汜縣委書記為陳冰之。分為滎陽、成皋兩縣後,滎陽縣委書記為王夢周,成皋縣委書記呂英,1949年4月,彭濤與原魯分別接任。
時任滎廣汜人民民主政府縣長為任力民。分為滎陽、成皋兩縣後,滎陽代縣長趙效三、成皋縣長李仲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