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病毒在顯微鏡下竟然這麼美

2021-01-16 騰訊網

今天,想帶大家一起看看微觀世界,顯微鏡下,存在著的無比美妙奇幻的另一個宇宙。

那些讓我們敬而遠之的病毒們,在顯微鏡下竟然漂亮得不可思議!

病毒(英語: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起源於何時尚不清楚,因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沒有外部參照物來研究其進化過程,同時病毒的多樣性顯示它們的進化很可能是多條線路的而非單一的。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於質粒(一種環狀的DNA,可以在細胞內複製並在細胞間進行轉移),而其他一些則可能起源於細菌。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目前可用的揭示病毒起源的方法;但這些技術需要獲得遠古時期病毒DNA或RNA的樣品,而目前儲存在實驗室中最早的病毒樣品也不過90年。

在高中生物學以及高考中也經常涉及有關病毒的知識點及考點。

01

大小

病毒形體極其微小,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一般可以通過細菌濾器(一般的直徑為1-10μm,而多數病毒的直徑在100nm左右)。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直徑約80~120nm。

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SARS)

02

成分和結構

1. 成分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只由蛋白質組成的朊毒體並不屬於病毒)。

核酸位於病毒粒子的中心,構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組,蛋白質包圍在核心周圍,構成病毒粒子的衣殼。衣殼對核酸有保護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們共同稱為核衣殼,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結構。

有些較複雜的病毒,在其核衣殼外還有一層囊膜包被

2. 結構

每一種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這也是病毒分類的依據之一。

如DNA病毒有:噬菌體、皰疹病毒、各種腺病毒等。

RNA病毒有:愛滋病毒、菸草花葉病毒、車前草病毒等,以及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其遺傳物質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感染人、鼠、豬、貓、犬、狼、雞、牛、禽類脊椎動物。

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第一個已知的病毒是菸草花葉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結構。

Swine Flu Virus 豬流感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Yellow Fever Virus 黃熱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Hepatitis C Virus C型肝炎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West Nile Virus 西尼羅河病毒

Simian Virus 猿猴病毒

Poliovirus 脊髓灰質炎病毒

03

生活方式

病毒在宿主的活細胞內寄生生活。離開宿主細胞,病毒能以無生命的化學大分子狀態存在,並可形成結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細胞內,具有專一性,這也是病毒分類的另一個重要依據。如專門寄生在動物細胞中的稱為動物病毒(愛滋病毒等),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中的稱為植物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中的稱為細菌病毒(噬菌體)。本次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噬菌體的繁殖一般可分為五個階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複製與生物合成)成熟(裝配)裂解(釋放)。整個過程必須在它的宿主活細胞中完成。只有核酸進入宿主細胞,換言之,只提供了複製和表達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相關細胞器全由宿主細胞提供。

Dengue Virus 登革熱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04

傳播方式

病毒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病毒採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來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叮咬而得以傳播。

這些攜帶病毒的生物體稱為「載體」。

流感病毒可以經由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諾羅病毒則可以通過手足口途徑來傳播,即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輪狀病毒常常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兒童而直接傳播的;此外,愛滋病毒則可以通過性接觸來傳播。

Ebola Virus Particles 伊波拉病毒顆粒

圖源:魔女屋LYL

愛滋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05

增殖方式

複製式增殖:病毒在宿主細胞的協助下,以核酸的複製和核酸蛋白裝配的形式進行增殖,不存在個體的生長和均等分裂等細胞繁殖方式。

病毒的增殖必須在宿主細胞中完成。

圖源:魔女屋LYL

Marburg virus 馬爾堡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Zika Virus 寨卡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06

遺傳和變異

1. 變異

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一般為基因突變。由於RNA為單鏈,結構不穩定,單鏈的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

2. 遺傳信息傳遞途徑

(1)DNA病毒

(2)RNA複製病毒

(3)逆轉錄病毒

比如,菸草花葉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病毒在增殖時先反轉錄成DNA,然後通過DNA的轉錄翻譯等步驟生成相應的RNA和蛋白質外殼,然後組裝成為菸草花葉病毒。

HIV遺傳物質是RNA,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其增殖過程為:病毒RNA的逆轉錄,形成DNA;合成病毒DNA與細胞DNA的整合;DNA轉錄形成病毒mRNA;病毒mRNA翻譯形成病毒蛋白質;病毒蛋白質與病毒mRNA裝配形成子代病毒;病毒從細胞中釋放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07

分類

1. 按結構分類

病毒

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特點:與病毒相比結構不完整,僅由核酸或者蛋白質構成生命體,如引起狂牛症的阮病毒就是蛋白質構成的機體)

2. 按照宿主細胞和遺傳物質將病毒分類

動物病毒:RNA類(SARS病毒、 冠狀病毒、H1N1、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B肝病毒、天花病毒)

植物病毒:RNA類(菸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細菌病毒:噬菌體(DNA)

3. 按遺傳信息傳遞途徑

(1)DNA病毒

(2)RNA複製病毒 菸草花葉病毒

(3)逆轉錄病毒 愛滋病病毒

圖源:魔女屋LYL

08

有關病毒的免疫問題

(1)免疫過程

由於病毒都是營寄生生活。所以在病毒的感染過程中,人體往往是先通過體液免疫的作用來阻止病毒通過血液循環而擴散,再通過細胞免疫的作用來裂解靶細胞,使病毒沒有藏身之所而被抗體消滅。

(2)治療特點

病毒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幹擾素敏感,所以人體在平常生活如果因感染了由病毒而引起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療是沒有效果的。

(3)病毒破壞細胞類型舉例:

SARS病毒、2019-nCoV破壞人的肺部等處的細胞;

B肝病毒破壞肝細胞;

脊髓灰質病毒破壞脊髓灰質前角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小兒麻痺;

HIV破壞人的T細胞,使人喪失免疫力。

(4)病毒疫苗

減活疫苗:經過實驗處理,毒性減弱,但抗原性仍保留

滅活疫苗:疫苗僅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

基因疫苗:將病毒抗原蛋白基因導入

寫在最後

日前,#吳尊友說新冠病毒在冬季會更嚴重#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關注。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從全球的疫情形勢來看,進入初冬以後,尤其是11月後,全球每日報告病例數經常突破60萬,多次創造紀錄。

這幾天,國內多點出現零星病例,也提示我們新冠病毒在不停地「敲打」著國門。應該說,我們今年冬季面臨著一次大考

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哦~

世界的奇妙

等著你去探索

相關焦點

  • 徠卡顯微鏡下的材料微觀結構竟然美到令人窒息
    沒想到這些外表看上去在普通不過的石頭啊,發泡塑料啊,混凝土啊什麼的,在徠卡顯微鏡下竟然美到了令人窒息!看到這張照片,想到是什麼?一條溪流潺潺流淌,滿眼的如碎瓊亂玉般被石塊激起的水花,感覺清涼潤心,美極了!有沒有「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呢?可是你絕沒想到,這是混凝土橫截面的表面顆粒成分分析圖片。用肉眼看,只不過是灰不溜秋的一塊混凝土。
  • 顯微鏡下的鋼鐵之美!
    鋼鐵總是給人以灰色、冷硬的感覺,前不久,沙鋼鋼鐵研究院用顯微鏡拍攝了一組鋼鐵材料微觀圖像,這些鋼鐵材料在顯微鏡的「火眼金睛」下,脫去了灰色的外衣,
  • 「顯微鏡下竟然能看到這麼多細胞,這太神奇了」
    20位小朋友開啟奇妙的醫院探訪之旅 「顯微鏡下竟然能看到這麼多細胞,這太神奇了」 昨日上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暑期體驗營開課了,20位小朋友在護士的幫助下,體驗脊託的使用方法。這20位小朋友都有一個「特殊身份」——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是該院的醫務工作者。作為泌尿科主管護師,周黎很開心女兒陳玥婷能加入這次體驗,「女兒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雖然這個行業很辛苦,但我會支持她的選擇。」
  • 「美麗」的病毒,顯微鏡下的新型冠狀病毒形象
    引起該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毫無疑問的成為病毒中的名星。作為致病微生物,病毒也有它的光輝形象,只是非常微小,只有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可以看到,在顯微鏡視野中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美麗」外表。讓我們來看看電子顯微鏡下「美麗」的新型冠狀病毒。以下圖片和說明來自網絡。
  • 看見病毒:顯微鏡的百年曆程
    肉眼看不到的病毒作為一個物種,很可能從地球生命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而人類從意識到有病毒存在→看到病毒的模樣→弄清病毒的內部結構成分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病毒在19世紀末已被證實肯定存在,但因「阿貝極限」使光學顯微鏡無法達到更高的解析度,始終看不到病毒的蹤影。
  • 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
    顯微鏡下的「噬菌體」,真的不像是自然生物!人類的誕生對於地球來說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奇蹟,地球在46億年的時間內更換過多代的主人,就像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們並沒有進化成為高級智慧,但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時間不過500多萬年,卻成為了所謂的地球的主人。我們不僅擁有高級智慧,還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新冠病毒長成這樣:深圳科研團隊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在-196度條件下...
    新冠病毒現「真貌」。今天下午,在廣東省第41場疫情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宣布,深圳科研團隊首次在冷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細胞的真實狀態。在今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劉磊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是一種可以觀察被快速凍結到-196度「活」的蛋白、病毒等生物樣本的電子顯微鏡。
  • 我的生物顯微鏡
    生物初中以來,我們的學習又增加了好幾門科目。而在中間的科目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生物了。
  • 科技日曆|43年前,「非洲死神」伊波拉病毒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下被發現
    科技日曆|43年前,「非洲死神」伊波拉病毒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下被發現  Winnie Lee • 2019-10-13 16
  • 顯微鏡下的生命現象
    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技術,我們正在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地球充滿了無數的生物,從最簡單的病毒、類病毒到菌藻、樹草,從魚蟲鳥獸到複雜的人類,處處都可以察覺到生命的活動。不同的生物,雖然形態、生理特徵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但是都同樣經歷著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變化,都具繁殖後代的能力。
  • 顯微鏡下的生物特寫
    顯微鏡下的生物特寫
  • 告別黑白灰 電子顯微鏡下也有斑斕色彩
    電子顯微鏡拓寬了人類視野,但黑白配的視覺效果,讓人難覓超微組織或個體的蹤跡。前段時間,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給細胞穿上了五彩「外衣」,使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更為生動絢麗。
  • 深圳首次揭秘滅活新冠病毒真實形貌:採用冷凍電子顯微鏡
    IT之家3月6日消息 據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消息,近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肺炎病例獲取生物樣本,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新冠病毒經滅活後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鑑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這個拉丁名「Virus"後來人們就把它稱為「病毒」。那時,顯微鏡早已問世,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
  • 顯微鏡下的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後,竟然看到了一個小世界
    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後,可以發現海洋裡,有著無數多多小動物植物,通常被統稱為浮遊生物。一滴海水裡竟然有一個微觀世界,真是神奇呀。有一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通過一種行為可以看到未來的走向,比如一葉知秋,有些高人還可以預測時空或者宇宙未來的走向。
  • 顯微鏡下神奇的身體器官,人類的舌頭長了這麼多的倒刺
    顯微鏡下神奇的身體器官,人類的舌頭長了這麼多的倒刺   顯微鏡下,人類的骨頭上布滿了洞,仿佛它們是一種地貌。
  • ​金相顯微鏡與生物顯微鏡
    一、 外觀下圖,左邊為金相顯微鏡,右邊為生物顯微鏡。主要部件基本一致:目鏡、物鏡、照明系統、載物臺、鏡架等組成。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照明系統的位置不同,金相顯微鏡的照明系統在物鏡上部,光路透過物鏡照射到樣品表面(倒置型相同);而生物顯微鏡的照明系統在物鏡下部,光路透過物體照射到目鏡中。
  • 13種日常事物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沙子最讓人驚豔,線蟲最恐怖
    1.頭髮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相信光看圖片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沒想到平常看頭髮光滑、細亮的樣子,在顯微鏡下竟然這麼毛糙,感覺像海綿條非常柔軟有彈性的感覺,你認為呢?5.埃及伊蚊的腳蚊子的腳放在顯微鏡下的樣子這麼犀利,那吸血的那部分豈不是更驚人!6.顯微鏡下的草顯微鏡下的草真的是太無敵可愛了吧,竟然出現了這麼多的「笑臉」,很開心的樣子!是不是很驚訝呢?
  • 356年前,他用繪畫記錄了顯微鏡下的生物微觀世界
    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在機械製造方面,他設計製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並將自己用顯微鏡觀察所得寫成《顯微術》一書,這也是他最具聲望的一本書,細胞(cell)一詞即在本書中第一次由他命名提出,有房間、壁室之義。
  •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原標題: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 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