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蘇聯毀於公有制,
不如說蘇聯毀於私心
原創文章 與您分享
1991年3月,蘇聯舉行了一場全民公投,內容是要不要保留社會主義蘇聯。結果是,贊成保留的佔比超過77%,反對的有22%。然而不到一年,紅旗從克林姆林宮降下,龐大的紅色帝國瞬間解體。
在此之前的1990年,有媒體曾以「蘇共代表誰」為題在蘇聯群眾中做了一個社會調查,結果是,只有7%的人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認為代表工人的只佔4%,認為代表全體黨員的則有11%。
無法代表廣大蘇聯人民的蘇共,違抗蘇聯多數人的意志讓蘇聯解體,說是為了蘇聯好,這可能嗎?
-僵化死板的體制下
人民餓著肚子迎接共產主義-
1985年夏季的一天,年輕教師伊琳娜帶著孩子在莫斯科庫爾斯基火車站,準備前往庫帕夫納度假。當她費盡力氣買完票以後,她發現有人抱著一個箱子在賣衛生紙。雖然她家裡不缺少衛生紙,但是她本能地衝上前去買了20卷。因為在當時的蘇聯,買東西並不取決於你需要什麼,而是取決於什麼東西在賣。
▼排隊買食物的蘇聯民眾
這正是當年蘇聯社會的縮影,蘇聯可以製造幾萬輛坦克,把人類送上太空,卻不能滿足他們老百姓的基本物質需求。伊琳娜想買皮襖卻買不到,只好排幾天的隊買幾件兒童皮襖,然後兩件縫成一件湊合著穿。用含酒精的花露水代替伏特加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80年代的蘇聯人就開始這麼幹了,因為無事可做,很多人選擇借酒澆愁。
國家控制著物資與貿易,私人出售商品獲得利潤被視為犯罪,而國家制定計劃的通道因為嚴重的官僚主義導致極為擁擠。做一個產品的供給計劃要1萬3千頁紙,涉及幾萬種與其相關的產品。折騰一圈後發現最初的計劃根本就是無效的,只能按照結果去修改最初的計劃。
當時買一條牛仔褲都是困難的事,因為經濟計劃部門沒有下達生產牛仔褲的批文。要想買到牛仔褲只能依靠代購和黃牛,或者去只供達官顯貴光顧的特供商店。
▼伏爾加汽車廠進口了義大利菲亞特汽車的生產線
技術先進,但由於腐敗,汽車質量越來越差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僵化真的是因為體制本身造成的嗎?
-被特權階級掏空的國家-
「特供」,這兩個字直到今天依然有著極大的魔力,如果你在一條煙上寫著「XX特供」,這條煙的逼格就立馬上了一個檔次,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是騙人的。
在蘇聯時期,特供商店對蘇聯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些特供商店不僅有日常用品,還有無數從西方國家進口的奢侈品。
▼左邊是空空如也的普通商店
右邊是琳琅滿目的特供商店
1985年12月,葉爾欽開始主政莫斯科,當他在一家屠宰店被告知牛肉售罄時,他衝過櫃檯,發現裡面店員正向特殊客戶出售特供牛肉。憑藉地位與關係,蘇聯官員們可以得到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物資。甚至有蘇軍將領利用東德駐軍走私物資,那時候軍隊經商基本上是公開的秘密。
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就連最高領導人都在貪汙,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爾巴諾夫曾受賄11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直到勃列日涅夫去世,丘爾巴諾夫的貪腐行為才被查處。
▼丘爾巴諾夫與妻子
蘇聯本就被沉重的軍費負擔壓的喘不上氣,官員們的啃噬讓這個國家被徹底掏空。蘇聯人民對此十分不滿,他們迫切想要改變這一切,只是他們想不到的是,如果這一切真的改變了,生活卻變得更糟!
社會主義並不會天然製造特權階級,這種社會制度反而阻礙了特權階級進一步攫取國家資源。
-製造寡頭的改革-
蘇聯時代並非沒有改革的機會,尤其在70年代。在石油價格暴漲時,蘇聯經濟迅速提振,然而此時蘇聯並沒有藉機實施改革。直到1986年,戈巴契夫推動法案,一是允許「非薪收入」存在,這意味著蘇聯公民可以從事「個體勞動」。
另一項是1987年開始,蘇聯允許部分領域以合作社名義出現自主企業,蘇聯社會一下子湧現出無數合作社,雖然現在看不過是「個體工商戶」,但在當時確實給市場帶來了活力,連收費的公共廁所都更乾淨了。
1988年《合作社法》正式通過,很多人都相信這會讓蘇聯煥發活力,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隱患:允許以合作社形式組建金融公司。
這一隱患造就了日後的俄羅斯大寡頭——斯莫倫斯基。起初斯莫倫斯基是在蘇共莫斯科市委命令下成立了名為「莫斯科3號」的合作社,開始從事廢品回收倒賣,以及房屋建築工作。1988年,斯莫倫斯基成立了首都銀行,與其他年輕的俄羅斯銀行家一起,準備埋葬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
▼斯莫倫斯基
這些銀行家起家的方式並不複雜,他們勾結政府官員,利用商品在國內外的巨大差距賺取利潤,或者利用高通脹率做貨幣投機。無一不是在利用制度的漏洞竊取國家財富。
不光是銀行業,其他行業也在製造寡頭。《華盛頓郵報》莫斯科站站長霍夫曼親眼見證了幾個寡頭是如何吞噬蘇聯的財富的,並寫出了《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一書。
▼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
除了斯莫倫斯基外,書中講述了盧日科夫、別列佐夫斯基、丘拜斯、霍多爾科夫斯基、古辛斯基等多位寡頭髮家的歷史,這些人控制著俄羅斯的能源、金融、媒體等行業,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的能量足以影響俄羅斯總統選舉。
▼媒體大亨古辛斯基
葉爾欽在1992年4月7日的國家杜馬上宣布「我們需要的是幾百萬個業主,而不是幾百個百萬富翁」。這是葉爾欽推動私有化的所謂理由,然而事實卻是,這場瓜分蘇聯遺產的盛宴只塑造了幾個寡頭與幾百個百萬富翁。
▼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
-用生命為我們上最後一課:不忘初心-
1991年8月24日,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在辦公室自殺。他生於1923年,從一個孤兒成長為蘇軍元帥。眼見不能阻止蘇聯的崩潰,他以這樣的方式向他的祖國告別。
他曾對葉爾欽說「對於您,社會主義制度不過是一句話,對於我,則是我國人民70年的生活與鬥爭」。永保初心的元帥走了,失去初心的人繼續禍害祖國。
▼阿赫羅梅耶夫元帥,蘇聯英雄
曾任蘇軍總參謀長,總統軍事顧問
民主與自由是西方世界兩桿大旗,不過西式民主大家都看到了,打不準還手的警察,打老人,遇見真正兇狠的元朗人就抱頭鼠竄。
而自由更是毒草,尤其在市場競爭中,如果自由競爭,個人無論如何競爭不過企業,小企業競爭不過大企業,大企業競爭不過壟斷企業。
▼葉爾欽與幾大寡頭
一起開會商討如何連任
蘇聯解體後,國有資產按照人口被分成1.48億張憑票,每個人一張,每張憑票代表1萬盧布。在分割國有資產時,可以用憑票入股。
表面上國有資產分給了每個人,但事實上,由於憑票不能馬上兌換成現金,那些急需現金的人只好低價出售憑票給政府官員,他們再勾結工廠領導層成立憑票基金,收購這些憑票。
結果就是絕大多數憑票被集中在幾百家基金中。對寡頭們來說,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侵吞國有資產的方式了,這很自由,可對平頭百姓卻極不公平。
▼製作精良的憑票
每張都是這個紅色帝國的一滴鮮血
蘇聯曾經是中國的老師,教導過我們,幫助過我們,也曾和我們兵戎相見。蘇聯的倒下對中國也未嘗不是一堂課,只是這堂課是以蘇聯的生命為代價。蘇聯並不是亡於社會主義,而是那些披著社會主義外衣,行資本主義之實的人毀滅了蘇聯。他們忘記了蘇聯創立的初衷,只把國家當作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工具。
正如《寡頭》中所說,「俄羅斯首批大亨們的初期資源只有國家,他們敏銳地發現了國家的種種缺陷,抓住了源於社會制度產生的價格、財產和貿易的巨額失衡,並大肆獲利」。
▼曾任莫斯科市長的盧日科夫
他與葉爾欽一同推進改革
可能在有些人眼裡,所謂的不忘初心是一句空話套話,可如果連空話都沒人喊,那麼一個國家恐怕就真的失去初心了。
如今,看看那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公知,倘若輿論陣地被這些人徹底攻佔,中國或許就是下一個阿根廷、南非,甚至是下一個烏克蘭、敘利亞。
亦或是那個三十年前
就已經不存在的蘇聯
無論什麼時候,一定要堅持走自己的路,
心懷敬畏的同時更要保持信心,
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希望我們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