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袁成本《法人》記者姜東良
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一個當時正在申請註冊且註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的小企業,竟一口吞下了全國化工100強、淨資產1.9億元的國有大廠。而在「重組」前,他們從各銀行「貸」走了近億元,這一大筆債務甩給了被掏空後的國企。僅剩空殼的國企無法償還的貸款又落到了為其提供擔保的企業身上。
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是怎樣發生的?《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趕到寧津縣進行調查。
國企「被重組」遭質疑
提起寧津,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要說起「大學生暗訪隊」治理機關「庸、懶、散」,那可是大大有名。這樁被舉報為國有資產流失的「重組」,與治理機關「庸、懶、散」其實也扯上了點關係。
按寧津縣委書記孫起生的說法,寧津組建「大學生暗防隊」治理機關「庸、懶、散」,與寧津永興化工有限公司相關。
有媒體採訪孫起生:「是什麼原因促使在上任兩個月之內作出在全縣『治庸』的決定?」孫起生這樣回答:「我(2010年)3月1日正式報到。3月12日,永興化工500多名職工到縣委集體上訪。那天,我正在一個鎮調研,等職工聚集到兩三百人時我才知道,事先沒有得到一點消息。當時,在企業內有多個部門的駐廠幹部。我意識到幹部作風有問題。」
駐廠幹部、職工集體上訪,可能有人會由此認為永興化工是一塊需要儘早甩出去的燙手山芋。
而從公開資料看,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永興化工,以生產化肥為主,在全國氮肥行業中,排在前50強;在全國化工企業100強中,也是榜上有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9年企業被合併前。2009年前5個月,永興化工銷售收入1.8億元,利潤3089萬元;2009年,該企業被山東省政府列入2009年至2011年度化肥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名單,成為山東省著力打造的五大化肥產業集群之一。被合併前,永興化工資產總額高達5.1億元,淨資產近兩億元。
在《法制日報》記者採訪過程中,當地官員強調,2008年下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永興化工生產時斷時續。2009年7月,因資金鍊斷裂、無力購進生產原料,被迫全面停工停產,幾百名企業職工只得長期放假,待業在家。全面啟動、恢復永興化工正常的生產運營,安置好廣大職工的生產生活,很快擺上了寧津縣的議事日程。
但永興化工的職工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告訴記者,之所以上訪,就是為了反映這場「重組」太奇特、太不正常:公司一名叫田奎生的副總,與他人共同出資100萬元組建新公司,把國有大廠的全部土地和絕大部分設備及財產都「受讓」走了。原先永興化工的股本結構,除了國有資產,還有5000多萬元職工集資,但這筆款項在「重組」中沒有任何說法。因為擔心自己的集資款打了水漂,也心疼國有資產流失,他們才選擇上訪。現在,職工集資款還沒有正式說法,只是口頭說算做借款,年息7%。
「重組」過程撲朔迷離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受讓」永興化工的企業名為寧津晉煤同輝化工有限公司。
記者從寧津縣工商局查閱的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寧津晉煤同輝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11月30日申請註冊,註冊資金為100萬元。股東有兩個,一是自然人田奎軍,另一是山東晉煤日月化工有限公司。田奎軍的持股比例是30%、晉煤日化持股70%。
一份由永興化工和晉煤同輝出具的證明顯示,在交易中,永興化工原有廠區443畝土地和除三聚氰胺裝置外的所有房產和設備,都被晉煤同輝公司給「受讓」了。這份證明的落款日期是2009年11月30日。而這一天,正是晉煤同輝向工商部門申請註冊的日期。也就是說,在這家公司剛剛申請工商註冊時,就已經將永興化工給兼併了。
永興化工的「重組」究竟是否合法,其中是否存在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問題?
《法制日報》記者在德州市財政局國資辦(德州沒有設立國資委,國企重組改制等監管事宜歸市財政局國資辦負責-記者注)採訪時,國資辦國有企業監督管理科科長朱昌國說:「國有企業轉讓需要報批備案,我們這裡沒有看到寧津縣的報備材料。」朱科長同時表示,「國有企業轉讓應當先審計、評估,然後才能轉讓。如果不是國企與國企之間的交易,轉讓必須進場掛牌交易」。
永興化工的「部分資產」,是協議轉讓還是掛牌交易?其轉讓價格幾何?記者就這些問題在寧津採訪時,遇到了「有趣」的一幕:負責此事的寧津縣有關領導,或是生病住院,或是親戚結婚,或是老領導去世。
記者輾轉聯繫上寧津縣分管此事的常務副縣長周連悅,他在電話中讓記者「稍等」,他安排人接受採訪。在等了一個下午後,當地宣傳部告訴記者,周縣長安排的人參加葬禮去了。
德州市財政局國資辦和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永興化工的「重組」是寧津縣主導的,沒有報到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