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興證資產管理
,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就接著跟大家說說接下來的故事。
【六】
不對稱性,是一種「非線性」形式。
「線性」很容易理解。假如你做著一份四平八穩的工作,月工資和年收入都是穩定沒有很大變數的,這就是線性:按比例擴大,未來是一條仿佛能望到底的直線。
又例如你按斤稱買蘋果,也是線性。
「非線性」分為兩種:
一種是上凸下凹的曲線;
一種是上凹下凸的曲線。
第二種上凹下凸的,就是我們想追求的「反脆弱」的曲線。
例如,前面說過的橄欖油壓榨機的故事,曲線如下:
(本圖來自《反脆弱》)
我們總說要做時間的朋友,乍聽很有道理,但是,什麼是時間的朋友呢?
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懂是什麼意思。
順著前面的話題,我們需要談及另外一個重要概念:
凸性。
具有凸性的事物,就是時間的朋友。
所謂「凸性」,也叫凸度,即convexity,是債券的一個特徵。
無論何種類型的債券,都具有一定的「凸度」。凸度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說「漲多跌少」。
凸度越大,漲的時候漲得越快;跌的時候跌得越慢。反之亦然。
所以選擇的債券凸度越大,投資風險會越低。
凸性是反脆弱的,而凹性是脆弱的。
下面是一個凹性的常見例子:
喝酒的過程就是如上曲線:
開始越喝越爽,到了某個量,就達至峰值。再喝的話,就會受罪,甚至送去醫院。
我們對比一下兩種曲線:
圖片來源網絡
左側是凹性,右側是凸性。
凸性具有反脆弱性。其可能的痛苦是有限的,而可能帶來的收益則會很大。
《大空頭》裡做空次貸的基金經理,做多橄欖油的哲學家,都是利用上圖右側的凸性曲線。
左側呢?喝酒,賭博,為了你用不上的財富而去押上自己輸不起的家底兒,都是凹性,是脆弱的。
右側的凸性,可以正向地利用黑天鵝事件,從中受益;
左側的凹性,則容易受到黑天鵝的傷害,甚至是致命打擊。
在凸性曲線上,不確定性是你的朋友;
在凹性曲線上,不確定性是你的敵人。
而「時間」之作為朋友呢?
我們分析一下三種狀況:
1、線性:時間對你其實是不鹹不淡的;
2、凹性:時間是你的敵人;
3、凸性:時間是你的朋友。
在凸性的狀況下,你不能犯錯的時間要少得多,這仿佛某種時間的恩寵。例如Michael Burry下注之後的三年,大多時候看起來都在「犯錯」,可一旦正確(大概率會發生的),仍然會實現全局性的出色業績。
塔勒布對此總結道:
如果你擁有有利的不對稱性,或正凸性(選擇權是特例),從長遠來看,你會做得相當不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表現優於平均數。
不確定性越強,可選擇性的作用越大,你的表現就越好。這個屬性對人生來說非常重要。
【七】
關於「凸性」,讓我們跳入另外一個領域:
創業與風投。
眾所周知,創業九死一生,風投十拿九不穩。
創業和風投項目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那麼做風投的人,該如何從中賺大錢呢?
在一本關於創業和風投的圖書《矽谷創業課》裡,反覆出現了三個概念:
1、凸性;
2、大滿貫;
3、反向思維。
創業和風投的秘密是什麼?
不是計劃,不是設計,不是胸有成竹,而是模仿大自然演化過程中的混亂,捕獲隨機過程中新物種的湧現。
如《反脆弱》裡寫道的:
大自然懂得善於可選擇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選擇性替代智慧。
圖片來源網絡
塔勒布寫道:
這是一種與期權類似的試錯機制(快速失敗模型),又名凸性自由探索。在這一機制下,錯誤的成本低,最大損失是已知的,而潛在回報則是巨大的(無限)。
紅杉資本的麥可·莫裡茨說,即使是很厲害的公司,一開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發展前景並不清晰。
「我們喜歡那些並不被大家看好的人或項目,這一直是我們做生意的方式。」
為什麼呢?
原因和麥可·伯裡的投資理念一樣:
風險投資業務的成功在於購買錯誤定價的凸性。
馬克·安德森說,對於愛彼迎,人們慣常的想法曾經是:
「人們住到彼此家中,不會遇到拿著斧頭的殺手嗎?」
所以,那些「看上去不像世界上最棒的點子」實際上更可能存在凸性,因為不確定性是明智的投資者的朋友。
如果沒有一些能讓初創公司的雄心壯志看起來有點瘋狂的因素,項目潛在的回報不太可能是大滿貫類型,而大滿貫類型才是投資者獲得成功的關鍵。
就像尼爾斯·玻爾所說:
你的理論的瘋狂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令我們意見不一的關鍵是,它是否瘋狂到有正確的可能。
風險投資這門藝術的全部要點是大膽的突破性想法。大膽的突破性想法的實質是:不好預測。
那該怎麼辦呢?
霍華德·馬克斯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很難進行預測,但我們可以做好準備。
具體來說,就是購買包含被錯誤定價的凸性機會的投資組合,而不要設法去預測不可預測的未來。
到那裡去發現凸性機會呢?
投資人認為,發現凸性的最佳地點是:其他投資人或公司創始人忽略的地方。
這就是「反向投資思維」的重要性。
然而,不管怎樣,「凸性、大滿貫、反向思維」這三個厲害的概念,還是要放進一個傳統的大鍋裡,那就是基於概率的期望值計算。
1993年,沃倫·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說明了購買包含凸性機會的投資組合這一方式:
「你可以有意識地投資包含風險的項目——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帶來損失或損害,但前提是:你相信概率加權後的收益將遠遠高於概率加權後的損失,並且你可以同時投資幾個相似但不相關的項目。」
【八】
投資很難。
投資人霍華德·馬克斯曾經對查理·芒格說過:「通過投資賺錢並不容易,任何認為此事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賺到大錢的,並非本文前面提到的獨眼股神麥可·伯裡,而是約翰·保爾森。
2007年,他的基金公司盈利高達150億美元,保爾森個人收入逼近40億美元。
2008年至2009年初,他再次為公司和客戶帶來了50億美元的收益,自己也賺到了20億美元。
2010年,保爾森以120億美元的身價,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2011年保爾森的基金規模達到380億美元的高峰。
然而,隨後保爾森似乎再也無法回到2007年的鼎盛時期,其平均回報回落至6.18%,其中2011年虧損9.88%。而且是在股市崛起期間。
尤其是他下大注於製藥公司凡利亞,更是造成了巨大虧損。
現在,保爾森的基金規模已經縮水至 87 億美元。
也許保爾森太急於證明自己了。
他連續賭對了三次:網際網路泡沫、次貸危機、黃金。
或者,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幻覺。
這似乎說明了一件事情:
投資市場並沒有所謂的鍊金術。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墨菲定律又鬼魅般地出現了。
既然投資如此不容易,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一些幾乎沒有風險的投資品類呢?
也難。
指數基金,似乎是巴菲特唯一向大眾推薦過的投資標的。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理性投資者不再自己選股,而是定投指數基金。
然而(沒錯,說起萬無一失,總會有然而),我們前面的獨眼股神麥可·伯裡又站了出來。
前不久,他認為又一個類似次貸的金融產品可能會引發崩盤。
他說的,正是指數基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麥可·伯裡分析如下:
大量資金流入指數基金的情況正如同2008年危機前的CDO。
2004年ETF的資產規模為3380億美元,到2018年中已高達55950億美元,是前者的16倍。
圖片來源網絡
麥可·伯裡的判斷,基於他對指數基金的基本觀點:
指數基金的模型並不牢靠,被動投資者不需要做到真正的價格發現所需的安全性分析。而且流動性差,基金銷售人員也在自欺欺人。
難道「萬無一失」的指數基金也會崩盤嗎?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幾個關於賺錢的結論:
1、賺錢非常非常難;
2、過往的業績不代表未來的表現;
3、絕大多數股神都會跌落神壇。
用毛姆的話來說,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把青花瓷打碎,把你投資帳戶裡的錢變少。
熵增原理,不僅應用於物理世界,也適用於賺錢。
讓我們看看討厭的墨菲在金錢世界的定律吧:
a、假如你在兩隻股票裡選了一隻股票,你買的那只會跌,沒買的那只會漲;
b、忍耐是個優點,但絕等不到公雞下蛋。你的那隻重倉股就是那隻公雞;
c、假如一個人對你說「這不是錢的問題」,那就一定是錢的問題;
d、錢不是萬能的,比如:錢不夠多的時候。
【九】
如果從有序到無序「不可逆轉」,為什麼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繁衍進化呢?
既然墨菲定律一直在到處搗亂,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賺到很多錢呢?
假如證券投資的贏家是隨機漫步的傻瓜,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厲害的創業者呢?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負熵。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產生熵—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逐漸趨近於最大熵的危險狀態,即死亡。
要擺脫死亡,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裡不斷地汲取負熵……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新陳代謝的本質就在於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活著時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
薛丁格認為:
一個有機體使它自身穩定在一個高度有序(或低熵)水平上所用的辦法,就是從周圍環境中不斷地汲取序;
如高等動物攝取物質狀態極為有序的食物後,排洩出來的則是大大降解了的無序的物質;
對植物來說,太陽光是「負熵」的最有力的供應者;
非平衡(即物質和能量流)可能成為有序的源泉。
正如史蒂文·平克所說:
生命、思想以及人類奮鬥的最終目的--創造能量和信息,克服熵的浪潮,並開闢有利秩序的庇護所。
讓我們先看一下創業公司的「負熵」(來自《矽谷創業課》):
1、發現一個秘密,解決一個問題,傳遞一個核心產品價值。哪怕很毛糙,很弱小。
著名的執行長吉姆·巴克斯代爾總是說:「最主要的事情是保持關注最主要的事情。」
每家公司都有藏在核心價值背後的利潤引擎,如果把一切無關緊要的東西去掉,這個引擎會很簡單。
一個初創公司應該只有一個公式,即一個內核。
2、高風險、不確定性和無知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要保持謙遜,避免過度自信。只有不斷轉變思想,你才能具備從凸性中獲利的能力。
3、「要在創始人身上尋找的品質包括高智商、強烈的目標感、對成功的不懈追求、有進取心和競爭性、對高品質的完美主義追求、喜歡改變和顛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新想法、為人正直、把優秀的人聚攏在自己身邊、熱衷於創造真正的價值(基於洞察)。」
4、當今世界的變化無法預測,偉大的團隊總是能夠對這樣快速變化的環境做出回應。這就是為什麼投資者會花那麼多錢在初創公司團隊建設上。
強大的團隊讓初創公司本身具有凸性。
環境變化下的「駕馭」能力比做出中期和長期規劃的能力更有價值。
5、然後,追求大滿貫的機會,並為了這個目標而逆向思考。
以上,正是風投人士們夢寐以求的「凸性」。、
【十】
這個世界真的有鍊金術嗎?
在塔勒布看來,最接近鍊金術本質的,是正收益和凸性效應。
他這樣描述:
a、混為一談問題(誤將石油價格上漲歸結為地緣政治,或者誤將贏錢的賭博歸功於良好的預測,而不是收益和可選擇性的凸性效應)的嚴重程度。
b、為什麼任何具有可選擇性的事物都具有長期優勢——以及如何來衡量它。
c、以上兩點合併:混為一談和可選擇性。
我們的「小概率」系列文章中所涉及的兩條基本公式,與「反脆弱」基本一致。
一個是期望值。
一個是琴生不等式。
關於期望值,看起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就是:
試驗中每次可能的結果乘以其結果概率的總和。
例如,擲一枚公平的六面骰子,其每次「點數」的期望值是多少?
每一面出現的概率都是1/6,所以計算如下:
計算結果是3.5。
另外一個公式是琴生不等式(也稱為詹森不等式),它給出積分的凸函數值和凸函數的積分值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網絡
琴生不等式是關於凸性(convexity)的不等式。凸性是非常好的性質,在最優化問題裡面,線性和非線性不是本質的區別,只有凸性才是。如果最優化的函數是凸的,那麼局部最優就意味著全局最優,否則無法推得全局最優。
有很多不等式都可以用琴生不等式證得,從而可以把它們的本質歸結為凸性。
所以,所謂點金術就是這兩個公式的混合使用:
一方面,不管你是押注於大概率事件,還是小概率事件,還是由小概率疊加出來的大概率事件,首先看你要下注於正期望值的事件;
另一方面,你下注的事件是凸性的。
這樣一來,你並不需要「準確預測」太多未來,也不懼怕不確定性,隨機性和時間都是你的朋友。
沒錯,投資本質上是一種關於概率的練習。但首先,你必須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公式,這樣你才能深入至原理層面,而不是懂一堆道理和幻覺。
這就是投資與賭博的區別。
【最後】
這個世界真的有鍊金術嗎?
有。
但是這個鍊金術也和世間萬物一樣,充滿了隨機性。
如此一來,還能叫鍊金術嗎?
但是,如果不這樣設計,這個鍊金術很快就會泛濫成災,金子就不值錢了。
墨菲定律總在打翻牛奶讓人心煩,但時間的方向,人類的意義,全都要仰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堅定和無情。
假如不是如此,我們就無法回答海德格爾在《形上學導論》中的開篇之問:
「世界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
我喜歡諾獎得主蓋爾曼的一段演講。他認為:
「宇宙的歷史並不只是由基本定律決定的。它取決於基本定律和除此之外的一長串巧合或者說機率。」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一定要去追尋自己的鍊金術,我們要找的,可能就是那些偽裝成小概率的大概率,以及大概率所試圖靠攏的基本定律。
蓋爾曼這樣說:
基本理論並不包含那些概率,它們是額外的東西。因此它並不是萬物理論。
實際上,宇宙中圍繞我們的大量信息來自於這些巧合,而不只是基本定律。
現在人們常說,通過檢驗由低能量到高能量再到更高能量,或者說由小尺度到更小尺度再到更小尺度的現象來逐步向基本定律靠近就像是剝洋蔥。
我們這麼不斷繼續下去,建更高能的加速器來找尋基本粒子,這樣就能夠逐步深入粒子的結構,沿著這條路,我們就可以逐漸接近基本定律。
我對自己何以在21世紀的這個時間存在於這個世界一直滿懷好奇,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看,生命在地球上繁衍,概率小到不可思議,哪怕是月球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變化,都會阻止生命最初的出現。
圖片來源網絡
我也感嘆斯賓諾莎所說的那位自然之神,其手藝何以這般出神入化、真實可觸。
一旦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罕見的小概率,我們就應該繼續祈禱這些不可思議的小概率繼續發揮作用。
這些小概率,即每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所依靠所忽視的那些已知條件,地球,太陽,空氣,雨水,仿佛被無數條凸性曲線所庇護。
即使是世俗層面的財富追求,也無法脫離從古至今哲學家們的洞察。
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凸性曲線(儘管與宇宙已有的凸性曲線對比微不足道),盡情與這個不確定世界的小概率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