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靈西居,歡迎來到我的宇宙大猜想。
今天的話題是:當意識不再依賴寄生於身體,人類是否會永恆。
當做出這個立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缸中之腦和意識虛擬化。
缸中之腦簡單的敘述就是:只保留一個大腦,然後用營養液提供能量,用電腦信號作為信息輸入的機制來模擬各種感覺,包括但不限於眼耳鼻舌體表現出來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感覺。
缸中之腦的漫畫形象
意識虛擬化則更徹底:直接將人的意識轉移或者備份到電腦之中進行數位化;如果再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那趨近於完美。
如果缸中之腦其實在嚴格意義上還是沒有脫離身體,那麼意識虛擬化則已經完全的脫離了身體。
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意識脫離肉體必須能獨立存在。
對於本次的話題,缸中之腦的假說多少還是有些不符合的,所以不再進行更多的敘述。
可是意識虛擬化卻不得不深入探討一下,甚至感覺如今的社會都已經向著虛擬化的趨勢發展了。
虛擬貨幣的誕生、區塊鏈的產生、虛擬實境技術的快速發展、高速的數據傳輸(例如5G的出現)、計算機的快速迭代、量子計算機的出現等等等等。
如果說有某種力量在背後牽引著人類走向虛擬化,這一整套技術的快速發展解釋起來貌似也毫無違和感。
如果再發展出意識轉移技術,用量子計算機建立出和現實類似的虛擬世界,那麼人類靠著這些達到永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虛擬世界
確實現在也有很多人,很多科幻作品都在描述這一方面的內容,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家對於虛擬世界的推崇。
蓬勃發展的虛擬實境
可即便真的能夠做到,本人依舊不認為以此得到的永生就是人類的未來。
之所以不認同這個論述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早就說過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
應該很奇怪老祖宗那句話這麼說了,那句話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不做過多的解釋,大夥都明白。
之所以把這句話擺到這裡,是因為意識虛擬化就如同人類在家「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探索宇宙則有點笨鳥先飛的意思,算是行萬裡路。
做個猜想如果人類意識虛擬化,就必然會經歷這麼一步: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人選擇放棄肉體進入虛擬世界成就永生。
然而如此一來,可以預見人類新生兒的數量就會下降到幾近乎零的程度;人類的大多數個體是永生了,但是人類的新生兒就會的很少,新意識也就會跟隨者出現的很少。
而結果就是人類必然會與意識、思維老齡化這個大問題不期而遇;這個問題最終只也必然導致人類文明停滯不前。
公園的老人們
並且還有另外一個現象也會伴隨著會出現,就是人類不再想走出地球。
想探索,很簡單啊,建立一個虛擬宇宙就好了,隨便你探索,還沒有生命危險;甚至你還可以是虛擬世界的神。這就是不走萬裡路。
掌心宇宙
虛擬化就是讀萬卷書,書中確實有黃金屋,確實有顏如玉。但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讀完書之後要出門才可以。
不出門,你讀再多的書也碰不到黃金;不出門你讀再多的書也碰不到一個女人。
人類意識虛擬化也一樣,這確實是黃金屋;但是絕對不可完全虛擬化,虛擬化、研究AI之類的要與探索宇宙並行。
虛擬化是條快捷之路,相對於探索宇宙也更為坦途一點。
可是意識虛擬化這條快捷的路也更容易走歪了。
黑客帝國尼奧醒來時的那種錯愕
走出地球,探索宇宙,去行萬裡路,或許會很辛苦,或許會犧牲很多人,可是只有去更廣闊的天地見識才是人類文明的正確道路。
當然不是說完全摒棄意識虛擬化,這就如同一個文盲走出大山,即便來到了,也會在大城市寸步難行,也只會導致三種結果:1.餓死在大城市,2.在大城市裡碌碌無為,幹著最底層的工作。3後期付出巨大的代價趕上大部隊。
城市中的乞討老人,會不會也是宇宙中的乞討文明?
所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要並行發展的;絕不可只重一樣。
無論是缸中之腦也好,虛擬世界也罷,最終觸發我們思考的無非就是那句話「莊周夢蝶,不知是莊周夢到自己成為蝴蝶,還是蝴蝶夢裡變成莊周」
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虛擬世界、意識虛擬化等的發展,勢必會大大提高人類文明的進度;打個比方說快速計算、需要大量時間的工作、模型模擬等等。
這是在提前準備,先充實己身,就如同下圖這句話
知而後能定,定而後遠行。
人類文明的將來必定在星辰大海。
我是靈西居,如果喜歡此文章,歡迎留言、點讚、收藏加轉發。
將持續輸出各種新奇腦洞。
真理就在彼岸,用科學做帆船,以思想為燈塔。
參考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C%B8%E4%B8%AD%E4%B9%8B%E8%84%91/6185744?fr=aladdin
擴展資料: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5735532753780996/?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trends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