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跟我說看 《瘋狂的外星人》的時候,笑點很多,但看完了卻不知道這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
因為這部電影是2019年的春節檔,過年嘛,大多數觀眾圖個樂呵,笑一笑就行了,如果純粹是為了搞笑而搞笑,那是不是我們太小看導演寧浩了?
寧浩
寧浩鬼才真不假。2006年,電影《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僅僅用300萬的成本換來將近3000萬的票房。這是一次小成本電影的大獲全勝,當年初出茅廬的寧浩一下子擠進了當年華語電影的票房前十,寧浩紅了。
2009年,寧浩的《瘋狂的賽車》繼續「瘋狂」,這把他送進了「億元導演俱樂部」。在他之前達到這個成就三個人分別是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這三個人是可以說是內地電影的「三個高峰」,初出茅廬的寧浩能在某中程度上與他們鼎足而立,足以證明寧浩的才華。
「瘋狂」是寧浩的標籤,可從2009年之後的整整十年,寧浩不再「瘋狂」。雖然寧浩沒有瘋狂,但華語電影卻從未停止「瘋狂」。《瘋狂的蠢賊》、《瘋狂的導演》、《瘋狂的瘋狂》、《瘋狂的公牛》……,各種借用「瘋狂」的名號拍攝的低成本喜劇片接踵而至,可這些電影跟寧浩的「瘋狂」相比可謂差之雲泥。
從2009年到2019年,彈指十年,寧浩的黑色幽默繼續高歌猛進,從《無人區》到《心花路放》他導演內地公路喜劇片成熟又有趣。由他監製的《我不是藥神》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從《瘋狂的石頭》的處女秀到2019年13年過去,退去青澀寧浩已然成為華語樂壇個性鮮明風格、獨樹一幟的知名導演。《瘋狂的外星人》可是說是他沉澱十年後」瘋狂「回歸之作。
有人說這部電影雖然改編自《鄉村教師》但和它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要差評。但是當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又有一毛錢關係嗎?!
寧浩承認,在很多年前他就被《鄉村教師》吸引,一直想找機會把這本小說中他感興趣的部分提取出來。劉慈欣是一個色彩比較多的作者,他有很多種的味道,有天真的部分、黑色的部分、荒誕的部分,還有史詩式的悲情浪漫的部分,而劉慈谿荒誕的部分和寧浩的氣質不謀而合。所以與其說《瘋狂的外星人》是改編自劉慈欣的《鄉村教師》,不如說《瘋狂的外星人》繼承或者借鑑了《鄉村教師》的某些精神內核。
不同於寧浩之前的「瘋狂」系列作品多線敘事方式,這一次《瘋狂外星人》採用了傳統的線性敘事,劇情不燒腦,但是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在觀影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因為從頭到尾沒有多餘的線,就是圍繞外星人講一個故事。別以為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簡單的事情,許多國產電影根本不會講故事,近些年一些連故事都講不清楚的大製作電影還少嗎?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是「滿」的,意思是從一開始,故事和人物就一起出來了,用角色填補故事最簡單也最高明,在電影裡,寧浩用一貫的組合方式設計了一個「沒頭腦」,一個「不高興」。
黃渤和沈騰的角色就擔起了這部分功能,黃渤扮演的「耿浩」是寧浩長久以來的喜歡描寫的「小人物」,他是一個守著陳舊觀念和耍猴手藝的「落伍」者,周圍的人不理解他,但他有自己的信念,想要獲得尊重。
沈騰飾演的「大飛」,是個看起來很聰明實際上很「二」的角色。這兩個角色外化出來,就是寧浩想要表達的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對立。
其實不僅是理想和現實的對立這一組矛盾,在這部電影裡有寧浩設置了很長的一組鄙視鏈:外星人看不起美國人,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中國人看不起耍猴的,結果耍猴的把外星人制服了,一物降一物,形成循環。
這不僅僅是電影中的一條鄙視鏈,這條鄙視鏈在現實社會中無處不在的。有權的人看不起有錢的人,有錢人看不起普通人,普通人看不起有權的;高學歷的看不起低學歷的,明星看不起網紅,網紅看不起普通人,普通人看不起明星……所有人都認為自己高人的一等,所有人對別人都是一臉鄙夷。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外星人頭上那個圈兒任何生物套上都可以成為統治者,何嘗不是我們社會中的很多人德不配位,得到權力就肆意妄為的寫照呢?電影中這種鄙視鏈的設計,恰恰抹平了所謂的階級差異,寧浩向我們傳遞了他的價值觀:狂妄是最終害死人類的品質,階級不該成為劃分人高低貴賤的標尺。
這樣的價值內核和表現方式是非常有想像力的,但是似乎的表達的太隱晦,對於喜劇電影來說,點埋的太深就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而且在人物設定和編劇上,很多地方讓人不舒服。
首先,那個外星人並沒有十足的惡意,但是卻被「大飛」用來泡酒,這一點甚至有些殘忍。
美國人被耍的團團轉、吃屎味基因球……
猴子歡歡被耿浩用「巴普洛夫」訓練法訓練賣藝,等等。讓人看不到一絲絲的尊重。電影雖然是喜劇電影,但是人物卻是冷冰冰沒有愛的。
縱觀整個電影唯一讓人覺得有點溫度的地方就是耿浩為了救猴子歡歡返回基地,那一刻我才真正稍微喜歡耿浩這個底層人物。
其實電影是個挺有意思的電影,至少比大多數內地喜劇電影都要高出很多段位。導演想要批判、諷刺、荒誕都沒有問題,但因為「風度」失了「溫度」,那電影的高度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