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十大觸網作家
這裡的作家特指傳統意義上的作家,那些應網而生的網絡作家不在此列。
都知道搞文學藝術的人毛病多多,作家也不例外。聽說寫起來的時候,樣兒大了!有必須站著的,有永遠用一種稿紙的,有方圓幾裡不能有人的……不一而足,據說是不那樣靈感就不來。
所以很自然,傳統作家中的大部分對於扔下慣用的紙筆改用電腦寫作很難接受,要他們在網絡上發表作品,而聞不到沁人的書香,摩挲不到凝脂的書頁,更讓他們有找不到北的感覺。
但網絡的巨大誘惑是由不得你視而不見的,網絡就是一張最寬廣最恣肆的大紙,遮蔽時空,永遠鮮活,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於是就有經不住誘惑的傳統作家,舉筆投降,心甘情願地"陷在網中央"。
"十大觸網作家"就是給這些作家排排隊,展示一下網絡帶給他們的美麗新世界。
王朔:頑主們都"O"了沒有?
王朔可能是網絡世界裡除金庸外最常被提到的中國作家了。鮮花和爛西紅柿得到的幾乎一樣多,痛罵別人也被別人痛罵著,愛他的說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作家,煩他的提醒他"老同志應當注意自己的更年期"……
從罵自己到罵魯迅到罵金庸再到罵趙忠祥、餘秋雨、張藝謀……他總是不斷地挑起話題,讓BBS這個最廣闊最縱容的罵場硝煙四起板磚橫飛。
不知道王朔躲在電腦後面坐看雲起的時候,腦海裡會不會偶爾閃過當年大院裡好幾百人碴架的悲壯場面。
王朔作為時代的弄潮兒,網絡這麼"時代"的事兒他當然要參與其中。除了把所有作品(包括最新的《美人贈我蒙汗藥》)一股腦兒賣給博庫,方便Fans們一次性滿足眼球,也方便王朔語言模仿者尋找語言素材之外,更搖身一"O",成了"文化在中國"(http://www.cultureinchina.com)的CAO。
不過據說他自加盟"文化在中國"以後,除了參加了《網絡日記》網上選秀的秀中秀而外,每天準時上下班,每周日加班做話題節目,平時坐單間辦公室裡,在15英寸彩顯電腦前默默敲鍵,不多說話,中午靠食堂9塊錢的韭菜餡餅打發了事。
大隱隱於網?韜光養晦的王朔,又在醞釀什麼新的風暴?
金庸:西湖上網,願者上網
金庸在網上文壇的霸主地位是無人能撼的,以致成就了中國網絡今日輝煌的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等幾大網站的"掌門人"都要借金大俠造勢。
人言網絡即江湖,當來自國內網絡界的五位浪尖人物相聚杭州,舉行一場特別的網絡峰會,探討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和前瞻性目標的時候,金大俠當仁不讓地成為網絡英雄西湖論劍的主持。
金大俠用不太好懂的浙江口音,主持峰會:"我第一個想表達的就是:西湖上網,願者上網。大家都很快樂地談。"
西湖論劍盛況空前,網絡精英、武俠發燒友、網絡追星族、記者等各色人等齊集江南,據說當天會場爆棚,以至於地板有坍塌的危險。而萬人空巷的熱情都是因了金大俠而生的。
不過看著網絡精英們全部放棄他們平時習用的語言體系,而改用陌生的武俠術語笨拙地解構網絡--內功、暗器、秘笈、比武和一統江湖,並不失時機地向金大俠表達著景仰之情,不知道觀眾有沒有看鬧劇的感覺。倒是金大俠有霸主風範,波瀾不驚、寵辱皆忘的微笑可謂經典。
孫子說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金大俠於網絡沒有半點實質性投入,卻輕得如此地位,真不愧是江湖至尊。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魔鬼金的金手指
也姓金的史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製片商的搶手貨。版稅均逾千萬美金之巨。
"對我來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我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史蒂芬·金如是說。現在,你要當心你在上網的時候會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因為史蒂芬·金騎網飛臨了!這位享有盛名的恐怖小說家的第一部e-Book小說《騎彈飛行》(Riding the Bullet)在網上首發,引起全世界讀者的極大興趣,在上網發行的頭兩天就有50萬份拷貝被下載,成為轟動一時的網際網路盛事。
7月,他再次登網,嘗試最新自助出版形式。讀者可以從其個人網站下載e-Book小說《植物》(The Plant)的第一章。但金要求讀者每下載一章後,寄給他1美元,或在下載前通過亞馬遜公司的網上結算系統,用信用卡、支票或者匯款的形式付費。小說以連載的形式與讀者見面,史蒂芬·金將陸續完成整個故事的創作。
三天以後,該書第一章節便被下載4.1萬次,有3.2萬人經由亞馬遜付費,付款率達78%。
史蒂芬·金的行動打破了網絡革命和傳統作家間的平衡。出版社將做出怎樣的調整和回應?史蒂芬·金一試成功,中國的圖書專業網絡經營者也不禁心動,在第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博庫網向公眾展示他們率先推出的全新圖書電子傳播模式--e-Book網上下載,當今文壇炙手可熱的石康、狗子等"FLY一族"作家們挾各自的新作成為博庫網e-Book的首批入選作家,網民只需1~3元不等的花費和不超過5分鐘的時間,便可擁有這些作家的最新作品。而如果按傳統的紙媒出版方式,買到這些作品不僅時間遙不可及,而且將至少花費近百元。
e-Book!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撥,所有緊繃的心弦都為之轟響,在一陣驚悸又一陣心跳中,帶你進入顫慄的深淵。
史蒂芬·金網站的地址:http://www.stephenking.com
張辛欣:在網絡上獨步東西
作為80年代國內文壇上風頭最健的作家之一,張辛欣自去美國後在漢語世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博庫網的一個點擊率頗高的個人專欄--"獨步東西",使一向敢於開先河的她,在IT時代再次嶄露鋒芒。
在網上,她談論人們共同感興趣的文化碰撞問題,向國人介紹她眼中的美國,她認識、思考的美國,還以其敏銳的眼光反觀中國傳統,反觀國民心性,反觀作家的生存狀態。她在網上直接與讀者互動交流,探討、論辯、筆戰,接受挑戰……
她更把這些文章搬到網下,結集出版了《獨步東西》,在這本"新奇的網絡故事"中,她為讀者展現的是一個新奇的網絡世界。書裡甚至還收入了BBS上網民的回應文章,而網民都成了書中的必要角色,他們表達的觀點看法和方式,即便存在很明顯的謬誤,也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別致有趣。難怪有人認為這些回應文章也是令這本書中生色的部分之一。
在張辛欣居美的日常生活中,網絡的比重非常之大,不僅僅是收發信件、讀寫文章,她還在網上買CD、買書、買食品;"假如把信用卡自動檢測看作是網絡概念的一部分,那我可以說基本生活在一個網絡世界裡了。"
張辛欣專欄--獨步東西: http://www.bookoo.com.cn/columnist/html/1
陳村:榕樹底下相覷
1997年開始上網的陳村,據說是上網時間最長的國內作家。
作為"榕樹下"文學網站的藝術總監,他在"榕樹下"開闢的專欄《看陳村看》在網絡文學愛好者中頗有影響。
佐證之一就是網上"忽如一夜春風來"地冒出了不少諸如"看××看"、"愛××愛"、"上××上"的網站廣告,其實"看陳村看"本是"看陳村·陳村看"的意思,得卞之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之妙,雖然都是為了吸引眼球,可那些××網站看來看去看的卻是點擊率,和陳村的"看"看上去好像完全不搭界。
佐證之二是圍繞"榕樹下"發表《死亡日記》而引發出了關於"死給人看"的大討論。當越來越多的人目睹生命尊嚴的至高無上被商業化和看客化的庸俗步步浸染、生命哲學的深層探索被鏡頭話筒閃光燈漸漸扭曲而走向悖反的時候,陳村依然一本初衷,滿懷著溫良仁厚,一廂情願地指望著"人們的同情和好心",儘管這種對人性底線的美好假設是那麼的脆弱、飄渺和不堪一擊。
榕樹下:http://www.rongshu.com.cn
邱華棟:當供詞寫上了網絡
今年,邱華棟成功地出版了歷時兩年精心創作完成的揭示影視名人生活隱私的長篇小說《正午的供詞》,而網絡媒體在其推出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首先,在小說將要出版的前夕,它被編輯成適合網絡連載的形式,放在博庫網新開設的專門發表即將正式出版圖書的"毛邊閱覽室"上連載刊行,讓網民先睹為快。這在圖書網站中屬於前無古人的創舉,一時間十分引人注目。此舉一出,準備出版此書的出版社也拍手叫好,認為這是一個媒體互動的新形式,可以擴大作家和作品在網絡內外的影響。
接著,當《正午的供詞》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後,邱華棟又和800圖書網籤約,由該網站負責在網上平臺和網下渠道全麵包銷該書向全國發行。由於此舉標誌著圖書網站已從網上書店走下來,大踏步介入傳統圖書發行市場,所以這部小說的發行,再次成了出版界關注的熱點。
隨著小說在網上連載和出版發行,一個有關《正午的供詞》的話題開始在各個網站的新聞版和BBS上不脛而走,那就是:《正午的供詞》究竟在影射誰?原來,這部小說描寫的是某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的電影導演與他一手捧紅的電影女明星之間的情感糾葛,讀著總讓人覺得某些情節和故事似曾相識。於是,猜測,對照,否認,辯駁……各路娛記蜂擁而至,著實鬧嚷了一回。
波瀾甫定的時候,一條消息又在真假莫辨的網絡間流傳著了:邱華棟已和著名影視製作人鄧建國籤約,鄧建國買下了《正午的供詞》的影視改編權。而這是鄧建國第一次相中現代題材作品。
《正午的供詞》:
http://www.bookoo.com.cn/ebooks/Common/BookPrev.asp?id=60001&pos=read
周潔茹:當你的作家,讓美女見鬼去吧
以網絡長篇小說《小妖的網》而成名網絡的周潔茹2000年繼續走紅,博庫專闢作家主頁"一條躍出海面的精靈魚"對她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評介。BBS裡每一次關於美女作家話題的討論都少不了提到她的名字。
雖然沒有像棉棉那樣出離憤怒到把美女作家與大便等量齊觀,卻也多次聲稱"美女作家"的說法會令她嘔吐:
"任何沉重的標籤都會使我嘔吐。我對各種各樣的標籤非常反感,我不想當'美女作家',我雖然比很多作家年輕,但我也不願戴著'70年代'作家的帽子,我就是我自己,一條生存在自己的'純真年代'裡的魚。"
上網四年依然活躍在聊天室和ICQ上的周潔茹說她很感謝網絡,因為她居然在網絡上找回了曾經屬於自己的真愛--聽起來像浪漫小說的情節,據說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她和她失去聯繫多年的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某一天竟然在聊天室裡碰上了:"網絡給了我愛。他是我第一個愛的男人,也是我最愛的男人。網絡使我的愛經歷了太多的波折,又回到從前,我的純真年代。"
"我最喜歡網絡語言,它是世界上最可愛的語言。^_* "這位幸福的女作家兼大網蟲這樣說。
作家主頁:
http://www.bookoo.com.cn/topicdata/zss00052501/default.asp
石康:不識廬山真面目
石康在這兩年裡迅速飆紅,自然也成了網絡上青年人注目的焦點,隨便走進一個BBS,總能夠找到無數熱烈的滾燙的文字。躁動的青春,特立的自我,70一代終於找到了他們的代言人。
繼《晃晃悠悠》、《支離破碎》之後,石康又寫就了這《青春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一塌糊塗》。在這部小說正式出版前,博庫網率先推出e-Book《一塌糊塗》(網絡版),此書一出,反響熱烈,下載量始終位居前列。編輯部常常接到網民索要石康照片和聯繫方式的來信。
石康對媒體的不配合是出了名的,他拒絕接受採訪,拒絕宣傳包裝自己,甚至拒絕提供一張自己的照片,他只用作品說話。那些瘋狂的FANS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好對著沒有偶像的偶像馳騁自己的想像了。
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石康對網絡很有興趣,他樂於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也樂於看到網民對自己的作品品頭論足,在博庫,他公開了自己的一個信箱,專門用來聽取網友們的意見。
石康主頁: http://www.shikang.com
狗子:一個啤酒主義者
狗子是這樣接受採訪的:
電視臺女記者先向他交代了採訪內容,接著她讓狗子考慮考慮措辭:
"您先想想,抽完這根煙咱們再開始。"
"不用不用,現在就可以開始。"狗子一直很深沉地坐在那裡,女記者也覺得那是胸有成竹的樣子。
於是開始攝錄,在敘述了一番背景後,女記者熱情洋溢地發問:"那您談談在網絡上發表作品和在紙質媒體上發表有什麼區別。"接著熱切地注視著他……
鏡頭轉向狗子--
狗子很深沉地:"沒什麼區別。"然後無話。
女記者的表情和蕩鞦韆時在半空中突然停住時的表情大概差不多:
"@#$%^&*~!"
其他人都憋著怕笑出聲來。
狗子就是這麼率性、真誠,不帶一點假著子。啤酒加寫作,是這個啤酒主義者的生活方式的選擇,他離不開啤酒,"要不我就容易沒話,別人看著沒勁自己也覺得沒勁。" 不喝酒時他就蔫答答的,看上去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深沉、城府。
和石康一樣,狗子也是今年網絡上炙手可熱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一個啤酒主義者的獨白》(網絡版)在博庫以e-Book形式推出後,好評如潮,新近出版的隨筆集《一個寄生蟲的憤怒》也被博庫看好,購進了電子版權,很快將推上網絡。
王朔很喜歡狗子的小說。網友們也一樣,說不出來什麼理論依據,就是喜歡,就是覺得好看:"沒什麼大內容,就是挺有味兒,很容易就看進去,就被吸引。""敘述的內容哪怕很沒勁也會算成優柔從容,哪怕較租俗也會算成真實自然。"
博庫e-Book《一個啤酒主義者的獨白》(網絡版)
http://www.bookoo.com.cn/ebooks/Common/BookPrev.asp?sid=12543
徐坤:網上有人
酒桌上聽朋友說起,先前一個寫小說寫得挺好的正當壯年的作家,忽然間小說不寫了,現在成了一個大網蟲兒,網上職稱夠得上"骨灰級"(相當於人間的"院士"一級),他有自己個兒的"烘焙雞"(個人主頁),曾當過BBS的"斑竹"(版主,相當於印刷讀物上的責任編輯),無論走到哪裡都隨身帶著他的筆記本電腦,每到一地,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趕緊連上他的手機上網。朋友連連搖頭晃腦說:可惜啊,可惜啊!放著正事不幹,他這是圖什麼呢?
我說:他肯定是網上有人。
朋友說:網上有人是什麼意思?
我說:肯定是網上有女人。
這是徐坤的新作《網上有人》中的一段有趣的文字,同名散文集新近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寫的都是有關網上的事情,很有意思。
徐坤也是比較早接觸網絡的作家之一,不僅很快在網上製作了很漂亮的個人主頁(http://medi65.easthome.net),而且每天去聊天室,到BBS貼帖子,當版主,還給一個網站當網絡主持人。有趣的是她曾在聊天室巧遇周潔茹,互相盤問對方到底是誰。
談到上網給她的創作帶來的影響,徐坤說,上網以後不再想寫傳統的東西了,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破壞性很大,網絡語言要求簡潔並有大量的符號,上網以後特別想從傳統的寫作方式中解脫出來,不適應傳統語言那種特別講究語法和規範,這就相當於以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時,人們一方面很無奈,另一方面不得不跟著走,這是一個趨勢,經過兩、三代人的時間,也許就完成了。
徐坤認為網絡的消費性和快感,使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好去處。作為一個作家,她在網上消耗掉的只是多餘的時間和寂寞,平均每天兩、三個小時,對創作沒有影響。
刁德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