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在1820年4月的一次講演中,奧斯特碰巧在南北方向的導線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針。當電源接通時,小磁針居然轉動了!
電流的磁效應顯示了載流導體對磁針的作用力,揭示了電現象與磁現象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繫。奧斯特的思維和實踐突破了人類對電與磁認識的局限性。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敏銳地覺察到:磁與電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感應」,並在1822年的一篇日記中留下了「由磁產生電」這樣閃光的思想。
他於1822年12月、1825年11月和1828年4月做過三次集中的實驗研究,然而均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法拉第認為,既然奧斯特的實驗表明有電流就會有磁場,那麼有了磁場就一定會有電流。遺憾的是,他在這些實驗中使用的都是恆定電流產生的磁場,看看這樣的磁場是不是會在某個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多次失敗後,1831年8月29日,他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把兩個線圈繞在同一個鐵環上,一個線圈接到電源上,另一個線圈接入「電流表」,在給一個線圈通電或斷電的瞬間,另一個線圈中也出現了電流。尋找10年之久的「磁生電」的效應終於被發現了。
成功屬于堅持不懈的有心人!
法拉第把引起電流的原因概括為五類,它們都與變化和運動相聯繫,這就是:變化的電流、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恆定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他把這些現象定名為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做感應電流。
電磁感應現象發現歷程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楞次定律
好好學習,天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