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春節,我們習慣了每天走親訪友,到處聚會。常常聽人抱怨,過個節,比上班還累。可今年,因為疫情的特殊情況,我們不得不宅家隔離。
躺床上看劇打遊戲就能為國家做貢獻?這可是百年難遇的機會呀!頭兩天,朋友圈都在美滋滋地曬著各種悠閒,可五天一過,大多數人都出現了感覺剝奪症候群,竟產生了想要上班、上學等幻覺。
的確,宅男宅女可不是人人能當的,讓你在家一星期不出門,非憋出病來不可,尤其是那些燥慣了的人。
然而,我卻覺得這是一場自我修行的絕好時機。今天在讀《老子》時就看到這句話:「躁勝寒,靜勝炅,清淨可以為天下正。」(為了方便閱讀,把原文中的通假字、繁體字都換成了簡體字)。簡單來講,就是清淨順應自然,不作施為。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學會與自己相處,靈魂才能找到歸宿,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求道者都會選擇歸隱深山,閉關修煉。
今天,就來說一位求道者的故事。
她叫丹津·巴默,是一位英國人,出生在上世紀4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時,她也與多數人一樣,追求過虛榮。然而在她二十一歲時,她前往印度,認識了藏傳佛教上師坎初仁波切,從此與佛結緣,成了一名比丘尼。
33歲時,她在海拔13,200尺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一處洞穴,她當下就愛上了它。
那只是山崖壁上的一個突起,三面都暴露在外。洞頂呈傾斜狀,人在裡面連身子都直不起,必須彎著腰移動。這個洞穴最多只能算是一個簡易的避難所,裡面小的可憐,最寬處只有十尺寬六尺深。
然而,儘管她的同伴們都勸她:「這個地方海拔太高了,沒有一個人在這種海拔高度下能夠活命。何況你又是個女人,你一定會死掉的!」
可巴默卻說:「洞穴能夠自動調節溫度,比房屋還暖和呢。」
她還一一反駁了同伴們的其它質疑,覺得在這麼高的山洞裡不會存在任何危險。然而她的同伴依舊不願幫她,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他們幫忙,只是在幫她尋死。
最後,巴默只得寫信給自己的上師坎初仁波切,在詢問了一些基本情況後,坎初仁波切同意了她的請求。
經過了一系列的簡單裝修,原本凹凸不平的小山洞變成了一間小房屋,裡面有一個帶著氣孔管的小木製火爐,供桌,木盒、水桶、書架,還有巴默最喜歡的冥思座位。
她在這一待,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裡,她每天只吃一頓飯,而且都是相同的事物。即便夜晚氣溫會降至零下35℃,她也不會再起爐火。洞穴中自然沒有電視、收音機,除了宗教書以外,連小說都沒有,甚至也沒有床。這並不是因為洞裡放不下床,只是她嚴格要求自己,連睡覺都不允許。她所做的,就是每晚坐在洞中冥想。
她說:「我不缺任何『奢侈品』,我擁有所需要的一切。」
有人曾問過她,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種逃避?逃避日常生活的考驗?
她則不假思索地答道:「這絕不是一種逃避。我認為世俗生活才是一種逃避。當人們遇到問題時,他會打開電視機、打電話找朋友、出去喝咖啡。
但在洞穴裡,你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只能面對自己。當你遭遇困境時候,你別無選擇,只能面對它,最後,從另一個方向走出來。
在洞穴中,你面對自己最粗糙的最原始的內在本質,你必須找出應對解決的方法。」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最難莫過於「隨心」。我們每天扮演著各種角色,時間久了,連自己都認不出自己。
可我們不敢停下,因為當這個世界只剩下我和我自己時,我們卻不知該如何面對。所以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假裝合群,假裝快樂。
叔本華曾經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只有享受孤獨的時候,他的心才是自由的。」
在漫長的閉關中,巴默度過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除了孤獨之外,疾病也是一個可怕的敵人。那些疾病對她而言,並不比現在的疫情要輕鬆。
有一回,她遇到了嚴重的眼睛感染,劇痛無比,在沒有醫療措施的情況下,她就坐在那裡,觀察疼痛。
她說:「疼痛就像是一首交響樂,那些鼓、喇叭、弦樂,仿佛不同種類的疼痛,在眼睛上面演奏。」這次眼痛整整持續了49天,後來不治而愈。
還有一年的冬天,大風雪持續了七天七夜,冰雪越積越高,超過了她的洞門,直到她意識到自己被活埋了。一天天過去,沒人來救她。這迫使她直面死亡,並且理清剩餘生命中事情的重要順序。
她說:「我真正覺得自己要死了,而我有許多時間來思考它。很有趣,我並不擔憂。我想:『如果我該死,那就死吧。』我不害怕,看看將要發生什麼事情,這真是太精彩了。」
一九八八年,一位不速之客敲開了洞穴之門。那是當地的一個警察,因為巴默的護照已經過期了,他命令她必須立刻離開。
那段時間本是巴默修行的最後關鍵時刻,她不得見人,也不能與人說話,無奈之下她的修行之旅就這樣草草地結束了。
功虧一簣,惱羞成怒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而巴默卻只是笑笑,坦然接受。
隨後,她在朋友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才再次回歸社會,並將自己的悟道歷程記錄下來,於是有了《雪洞》一書。
我們的意念就像垃圾,那些新聞、娛樂、談話,我們都沒有選擇地吸收進來,就像一場,臨場發揮的搖滾音樂會。問題是,這會使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非常難駕馭自己的意念,意念常常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我們經常製造記憶、偏見。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好像是一種騷動,一種內在的紊亂狀態。我們任憑自己被情緒左右,無法選擇任何思想。冥思能夠使風暴平息下來,停止這種永無終止的心念的攪動。
一旦你達到這個目標,你就能夠進入意識更深的層次,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喧譁。同時,你漸漸可以掌控住了自己的意念與情緒。你看得見它們透明的本質,不再完全相信它們。你能創造出內在的和諧平衡,你能夠將它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人為什麼要閉關靈修?目的是認識自身的真相,並認識世界的真相。當人開始了解自己時,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因為所有人都是彼此有因果的。當人陷於自身情緒牽絆的混亂中時,他很難真正了解他人,因為我們永遠都是按照自身需求的標準來解讀他人。
坎貝爾在《千面英雄》裡寫道:「英雄需要脫離或退隱,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從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從荒原的絕望境地轉向內心永恆的平靜安寧。」
如果你在家待不住了,不如試著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