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發現第二遙遠的短伽馬射線暴,距離我們100億光年

2020-12-05 十輪網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發,它們在50秒內發布的能量相當於銀河系200年總輻射能量。最近天文學家在宇宙遙遠一端發現了新的短伽馬射線暴餘輝,距離我們遠達100億光年,也就是說發生在大爆炸後僅38億年。

這場事件被命名為SGRB181123B。伽馬射線的持續時間一般介於0.01秒~1000秒左右,以2秒為界,可以分為長伽馬射線暴(long gamma-ray bursts)和短伽馬射線暴(short gamma-ray bursts,SGRB)。而伽馬射線暴爆發過後,望遠鏡可以在其它波段觀測到輻射,稱為伽馬射線暴的餘輝。根據波段不同可分為X射線餘輝、光學餘輝、無線電餘輝等,通常隨時間指數式衰減,X射線餘輝能夠持續幾個星期,光學餘輝和無線電餘輝則能持續幾個月到一年。

整體來說,短伽馬射線暴非常罕見,天文學家目前推測最可能是發生在2顆中子星整合之際,每年大概僅能檢測到7、8個短伽馬射線暴,加上它們的餘輝通常最多只持續幾小時,時間短到無法讓天文學家好好觀察,也因此可想見,當美國西北大學團隊發現距離遠達我們100億光年的超微弱短伽馬射線暴時,該有多麼興奮。

2018年,NASA的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臺(Neil Gehrels Swift Observatory)首度發現該事件,但並不知道這場爆炸距離我們多遠,西北大學團隊接著利用北雙子望遠鏡測量SGRB181123B的光學餘輝。

由於雙子座望遠鏡拍下的圖像非常清晰,讓研究人員能夠精確定位宇宙中特定星系的位置,在利用南雙子望遠鏡上的近紅外光譜儀拍攝宿主星系的光譜後,研究人員意識到他們偶然發現比其他已知伽瑪暴都還要遙遠SGRB,當時宇宙還只是個少年。

在這一刻找到SGRB意味著,當年少宇宙正在忙著形成大量恆星、迅速形成星系時,某處已經有經歷出生、演化和死亡的中子星對融合了,這也許會改變我們對中子星整合需要多長時間的理解,以及在年少宇宙時期整合的中子星對,彼此融合的速度有多快。

新論文發布在《天文物理期刊通信》(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首圖來源:西北大學)

相關焦點

  • 在100億光年外,發現遙遠的伽瑪射線暴,當時宇宙才38億歲!
    在宇宙中的距離越遠,看起來就越暗,有些甚至通過大型望遠鏡才能察覺得到。當天體物理學家團隊探測到100億光年外的伽瑪射線暴(SGRB)餘輝時,讓西北大學的這些天文學家感到驚訝。畢竟,餘輝已經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微弱、而快速的信號(有時只持續了幾個小時)。
  • 在100億光年外,發現遙遠的伽瑪射線暴,當時宇宙才38億歲
    在宇宙中的距離越遠,看起來就越暗,有些甚至通過大型望遠鏡才能察覺得到。當天體物理學家團隊探測到100億光年外的伽瑪射線暴(SGRB)餘輝時,讓西北大學的這些天文學家感到驚訝。畢竟,餘輝已經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微弱、而快速的信號(有時只持續了幾個小時)。這場名為SGRB181123B的伽瑪射線暴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38億年(即100億年前)。
  • 距我們一百億光年,發現了遙遠的伽瑪射線暴,那時宇宙只有38億歲
    距離宇宙越遠,就會顯得越暗,有些甚至可以用大型望遠鏡來探測。這些西北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對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了100億光年之外的伽瑪射線暴(SGRB)的餘輝感到吃驚。歸根結底,餘輝已經是一個微弱、迅速的信號(有時僅持續幾個小時)。這種伽瑪射線暴被稱為SGRB181123B,它發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後38億年,也就是100億年之後。
  • 中子星碰撞為科學家研究短伽馬射線暴提供了新的啟示
    科學家們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產生的短伽馬射線暴,它在半秒內釋放出的能量比太陽在其100億年的壽命中釋放出的能量還要多。這場伽馬射線暴被命名為200522A,它起源於距離地球54.7億光年的地方,在它導致一顆新的、高磁性的中子星形成後,發出了比新星大10倍的亮度。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大環狀結構 直徑達50億光年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宇宙中50億光年直徑的神秘環狀結構,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宇宙結構,然而當前理論認為如此龐大的宇宙環是根本不存在的
  • 北京大學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距離134億光年
    北京大學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距離134億光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快科技:近日,由北京大學領銜的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距離最遙遠天體,達到了恐怖的134億光年。
  • 可觀測宇宙直徑940億光年,它獨佔100億光年,是目前宇宙最大結構
    在天文學上,人們使用的距離單位叫做光年,也就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在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根據計算,這個距離大約是9.46萬億公裡。 這個距離對於人類來說已經非常誇張了,但是放在宇宙範圍內,卻顯得如此微小。即使是最近的比鄰星,距離我們也有4.24光年,也就是40萬億光年。
  • 哈勃發現迄今最遙遠的星系
    在22年前的今天,1998年10月8日(農曆1998年8月18日),哈勃發現迄今最遙遠的星系。1998年10月8日,哈勃發現迄今最遙遠的星系。這些星系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它們的光要花130億年才能到達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太空望遠鏡。領導這項研究工作的亞利桑那大學的羅傑·湯普森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這些圖像是人們有史以來獲得的最遙遠星系的圖像。」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距地球120億光年!ALMA發現迄今最遙遠類銀河系星系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藉助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揭示了距地球約120億光年的一個星系的「廬山真面目」。該星系是迄今「現身」的距地球最遙遠的星系,看起來像銀河系,能讓我們管窺宇宙只有14億歲的「模樣」,有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這一星系名為SPT0418-47。研究人員發現,該星系非常穩定,這與早期宇宙中所有星系都很混亂且不穩定的理論相矛盾,因此,這一發現也挑戰了人們對星系形成方式的理解。
  • 距地134億光年,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被發現,爆發瞬間極度震撼
    據報導,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在距離地球134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同時,這個星系也是目前探知的最遙遠的一個天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恆星系統的演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什麼是伽馬射線暴?
  • 分子雲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
    星團是由分子雲凝聚而成,分子雲是在每個星系中都發現的大量寒冷緻密氣體。這些雲在銀河系和附近星系中的物理性質早已為人所知。但是它們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由日內瓦大學(UNIGE)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首次能夠探測到銀河系祖先中的分子雲,這要歸功於在如此遙遠的星系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解析度。
  • 分子雲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星團是由分子雲凝聚而成,分子雲是在每個星系中都發現的大量寒冷緻密氣體。這些雲在銀河系和附近星系中的物理性質早已為人所知。但是它們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然而,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了包含100倍以上恆星的巨大星團,為何會有這樣的分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天文學家能夠利用自然望遠鏡(引力透鏡現象)與ALMA(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相結合。ALMA是一種由50個毫米無線電天線組成的幹涉儀,可以立即重建星系的整個圖像。
  • 分子雲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星團是由分子雲凝聚而成,分子雲是在每個星系中都發現的大量寒冷緻密氣體。這些雲在銀河系和附近星系中的物理性質早已為人所知。但是它們在距離我們超過80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都相同嗎?
  • 宇宙最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100億光年
    天文學家於2013年11月使用雨燕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將發生在遙遠宇宙的多次伽瑪射線暴位置繪製成分布圖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集群。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
  • 宇宙中最強的超新星爆炸,距離地球70億光年,威力令人震撼
    很多都覺得夜晚的星空很美,喜歡在夜晚仰望星空,但你知道嗎,我們仰望星空所看到的天體大都是恆星,而且是距離我們3000光年之內的恆星,因為超過這個距離,人類肉眼就很難看到了。經過多臺天文學儀器觀測發現,這次超新星爆發發生在70億光年之外,那麼如此遙遠的距離我們還能觀測到它,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次的爆發十分強烈,其在幾秒鐘內釋放的能量比太陽100億年核聚變能量的總和還要多,天文學家們認為它所產生的光線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光。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大多數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從百萬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不等。但也有少數星系的核心光度異常高,以至於科學家通過望遠鏡的各種波段都能觀測到,故被稱為活躍星系核(ANG)。而其中能量最強大、極度明亮的活躍星系核又被稱為「類星體(quasar)」。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同時,它也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 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距離地球130億光年,大約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
  • 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直徑10光年的「宇宙牆」
    長城式宇宙牆我們知道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其他星系組成了直徑1000萬光年的本群星系。本群星系又隸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其直徑約1.1億光年。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網絡構成的宇宙結構往往不超過12億光年。而三年前新觀測到的星系群結構直徑卻達到了13億光年。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 對理解恆星形成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最新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了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