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看了金大元帥發射與美軍ATACMS戰術彈道飛彈相似的主體彈(這應該是地球上唯二的了吧),請問這麼好的東東我軍為啥就一直沒有研發裝備呢,咱不一直是最大的美粉嗎?
珠展上的火龍280A了解一下?
圖:火龍280A彈長7.38米,彈徑750毫米,戰鬥部重480千克,最大射程290公裡,雙聯裝發射架。
國內沒裝備主要還是火箭炮輕重和配屬級別的關係,每一級火力打多遠,執行什麼任務都是有典型的任務劃分的,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參數而亂設計。
美國人的ATACMS是M270打的,而M270是師一級主要火力,火箭彈射程一般是30到65公裡區間,執行的是師作戰縱深的任務。而因為美國師那是能鎮壓一個大洲氣運的先天靈寶,所以很可能執行一次戰役任務也就一個師,這時候給戰區單獨配戰役縱深級別的武器有點麻煩,感覺就用師的火箭炮打飛彈了,射程一般也就一百多公裡足夠戰役縱深使用了,最大的版本射程也就300公裡。
圖:M270和ATACMS戰術飛彈,早期型射程150公裡,後不斷增程。
我國對應美國師的單位是集團軍,執行的是戰役級任務。而集團軍有300毫米火箭彈,而300毫米制導火箭彈射程開始是80公裡,最大的也是300多公裡,基本就覆蓋了ATACMS的任務範圍,那這樣的話我們還要這個級別的飛彈幹嘛?
圖:我國戰區級的打擊任務由東風-11/15/16飛彈執行,他們的射程超過500公裡,比ATACMS更適合臺海戰區這種大範圍區域。
當然300毫米火箭炮本身尺寸大,有些國家覺得不方便,那我們也有SY400可以提供嘛。
至於主體飛彈,全世界做模型我第一佩服朝鮮,第二佩服伊朗,什麼田宮小號手都弱爆了。這種六、七百公裡射程的飛彈和火箭炮共架其實意義並不大,當然實現了通用也是好的,但是意義上跟ATACMS完全兩碼事。
圖:朝鮮新型戰術飛彈發射。
ATACMS好就好在他的操作是火箭炮級別的,使用非常靈活方便,到了就能打,打了就能跑,基本就是遠程的火箭炮,跟傳統飛彈兩碼事。朝鮮不解決到了馬上就能打的問題,那跟傳統飛彈佔據預設發射陣地沒啥區別。
問:堂主,近現代從鴉片戰爭到二戰結束,貌似我國都很混亂貧窮,經歷各種外部侵略和內部混戰,簡直就是爛攤子,那麼常凱申是如何養得起幾百萬大軍的,經濟建設從何而來?
窮養是養,富養是養,城裡孩子每年學費生活費幾十萬,還要買學區房,要海外交換生,都是燒錢。那你換到東南亞山區,換到印度,孩子有這麼金貴麼?無非就是煮飯的時候多撒把米,甚至沒米多加點水就行。
圖:壕的努力標準是每天工作3小時,堂主的努力工作是每天工作33小時。
常凱申的幾百萬大軍就是這個德行,哪怕日本這種窮逼帝國主義,百萬大軍也有兩、三萬汽車,三、四十萬軍馬。常凱申同樣規模軍隊,幾百汽車、幾千萬把軍馬就湊合了,甚至可能這些裝備只是帳面上的。
圖:所以我們看抗戰照片,國軍永遠是徒步行軍、挑擔補給,而哪怕日本兵都能坐汽車行軍。
打起來八年總共打掉七十幾萬發75山炮以上炮彈,還不如工業國家一個小戰役十幾天消耗的,這花錢能一樣麼?這一發炮彈可比一個國軍士兵昂貴多了。
國軍士兵每天就是24兩穀子(舊制,差不多900克)夥食標準,折合成糙米也就一斤,基本沒副食,而且還經常剋扣個一半,實際上就是養幾百萬餓殍而已,花不了幾個錢。
圖:所以國軍士兵除了少數部隊,大多數都是一副瘦骨嶙峋的樣子,拼刺刀落下風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圖:常凱申現代傳人在印度,軍官賣掉口糧,給士兵們吃飼料。這不是編造的段子,而是真事。
至於經濟建設,這真沒有……
問:堂主,大家都知道,本子的海軍航空兵是被美國人搞死的,那陸軍航空兵呢?當時中國空軍不強,東南亞也不算打的激烈,那它的陸軍航空兵是被誰幹掉的?
中太平洋和大洋洲的方向又不是只有海軍……那麼多陸軍師團在海島上蹲坑或者班栽衝鋒,那陸軍的航空隊怎麼能不去幫忙?
圖:太平洋戰爭前日本陸軍75%的師團在大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南方軍和國內駐軍的兵力猛增,這就是重心轉移。
拉包爾和瓜達爾卡納等處隼出現並不比零戰少多少,只是初期零戰帶來的威脅太強了,給美國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所以看到個日本單發氣冷戰鬥機就管它叫零戰,所以給大家造成滿天全是日本海航飛機的錯覺而已。
圖:1943年1月26日,第1、第11戰隊的「隼」式飛機經海運抵達拉包爾。27日,69架「隼」在空戰中擊落美軍的P-38、P-39和F4F共6架。31日,又有3架「隼」與10架P-38遭遇,P-38被擊落4架,同日還擊落B-17一架,F4F「野貓」10架。
而且日本飛機產量暴漲也是43年下半年和44年,在之前產量其實都不大,零戰也就兩千多點,之後43年下半44年和半個45年造了四千多,問題是這時候飛機有了,汽油和飛行員卻沒了……那還打個啥?
圖:那時候中國空軍雖然弱,但是架不住先後有美蘇支援。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到44年已經對日軍取得巨大優勢,創造了現代戰爭地面和空中戰局截然相反的奇蹟。
問:堂主,談一談明末孫承宗、袁崇煥修建的關寧錦防線吧。現在有一種意見,認為正是關寧錦防線讓大明流幹了血。假如大明退縮到山海關,把修關寧線的錢省下來加強長城線,反而更好些。堂主對這種意見怎麼看?
防線是幹嘛用的?是用來彌補戰線的漏洞、節約兵力、解放野戰部隊的。如果一個防線本身要擠佔海量人力和資金,那他就是不合格的,哪怕是著名笑話馬其諾防線,開支也比養百萬大軍少多了。
圖:防線有多種,簡單的防線起到預警作用,讓後防部隊有時間動員部署。堅固防線可以減少己方傷亡,也就變相減少了兵力需求。
從軍事學角度,關寧錦防線就是個笑話。實際上壓根就不存在防線,只有三個點:山海關,寧遠和錦州。這三者之間修了一堆城池其實根本毫無意義,因為每次清軍來這些支城都是直接舉手投降,還等於花大明朝的錢為大清修了兵站囤積了糧食兵器,甚至免費民夫和將來的包衣都準備好。
圖:關寧錦防線並不是一條橫線,而是一條縱線,這只能算縱深防禦而不是防線。
圖:當時區域內的其它駐守部隊,數量並不少。
明朝部隊只有三、四萬人一個集團縮進寧遠錦州,才能不被清軍在一頓飯功夫內解決,這樣的防線誰會怕?清朝留著錦州,其實就是做一個絞肉機,把明朝的財力、兵力和民心都磨光而已。
明軍缺乏野戰部隊,那就是應該縮短戰線集中兵力,而不是聽兩個完全不懂軍事的書生,把全國一半的野戰軍和軍費都丟進死地裡面。
圖:明末在丟失遼東、鴨綠江之後,只有直接收縮到山海關才能縮短防線,繼續保持錦州既不能收縮兵力,也不能阻止清軍向西迂迴河東、河套地區。
問:最近在讀有關百年戰爭的書,感覺起來法國後期有炮兵以後,對英國長弓手幾乎完全碾壓,還有奧斯曼和馬穆魯克也是,幾乎就是有炮兵就完全碾壓。而這一時代,一個國家五萬軍隊可能就配備幾十門炮,還是早期巨差無比的炮,為什麼這幾十門炮幾乎就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呢?
幾十門不少了,拿破崙時代標準也就是一千人2-3門炮而已,數量真不是啥大問題。
圖:滑鐵盧戰役中,英、荷、比利時和漢諾瓦聯軍是6.7萬人、150餘門火炮,法軍是7.4萬人、252門火炮,前者是千人2.2門的水平,後者是3.4門。
火炮主要是一個作戰主動性的問題,野戰中防禦方把炮架起來的話,匆匆趕到的進攻方是沒法帶著當時笨重的火炮趕到的,那就只能拿人肉在炮火覆蓋下強攻敵軍的壁壘。士兵是人不是機器,這種高度傷亡的行動是沒法壓著人取勝的。
圖:左側的團級3磅炮機動性很好,但是射程很小,炮戰中會被對方的加農炮打成渣,只適合山區和小規模部隊,大軍團交戰還是得用加農炮。
圖:中口徑長炮和大口徑榴彈炮的炮管重量超過1000磅,炮架也差不多這麼重,用馬車的時代,在戰場上運輸1噸多的東西很困難。
圖:12磅加農炮連有151個人、154匹馬、12輛彈藥車、20輛2輪拖車、1輛運輸車和1輛鐵匠車,這圖裡只有半個連。
法國人騎兵更強,能控制戰場空間,但是因為紀律性差還喜歡魯莽進攻,所以形成會戰後輸多贏少。現在還是控制戰場空間,但是停下來從野地浪戰改成機動到位後,等著英國人來攻擊自己的壁壘,就強化了自己的主動權優勢,逼著英國人主動進攻,優勢就逆轉了。
圖:步兵要有效作戰,必須排成密集方陣,這樣的方陣只要自己不亂,騎兵根本打不動。炮兵的價值就在於遠距離摧毀方陣,迫使對方必須運動起來,這就給了己方騎兵攻擊的機會。長弓的射程最大不過吹到500米,火炮射程輕鬆過1000,完全的單方面輸出。
問:歷史上普魯士何德何能,居然能在陸權上壓制動員能力遠勝於自己的法俄,普魯士的陸軍質量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在歐陸數一數二,怎麼到一戰西線各種絞肉機,德國戰損比反而難看起來?//為什麼感覺拿破崙之後尤其是德國統一之後,法國的勢力就一直在衰退,原本太陽王和拿破崙時期都是單挑全歐洲的最強陸權,之後法國的陸權就徹底傾覆?是因為德俄的崛起,還是高利貸帝國主義下國家凝聚力的下降?
一戰西線的交換比,德國還是比英法要好看不少的,主要還是因為德國人比較慫一點,雖然也有不少死亡衝鋒,但是攻擊精神沒那麼旺盛,不像英法頭鐵不停的往機槍口上衝,所以無腦送相對較少。
圖:索姆河戰役中,英軍一天傷亡7萬人,就是頭鐵硬衝機槍陣地的結果。
德國加上東線和南線陣亡177萬,而英法光本國就有195.4萬,算上白人自治領還有13.8萬,累計差不多有209.2萬,比德國人損失大多了。這還不算比利時、義大利、俄國加起來240萬,其中大部分也是被德國人輸出的。
圖:塹壕戰大大有利於防禦方,德軍在一開始進攻,中後期在西線以防禦為主,凡爾登戰役也是想殺傷英法有生力量。反而是英法不斷進攻,發動了多次大戰,自然傷亡更大。
德國統一以後,人口已經遠超法國,所以動員能力也就強了。而俄國雖然人多,但是不代表動員力強,因為俄國是個陳舊落後的國家,交通運輸能力弱,根本無法支持大量部隊在前線作戰,哪怕塞過去了也缺吃少穿缺武器彈藥,沒法直接算人頭數兵力。
圖:歐洲人口分布圖,大陸上密度最高的地區就是比利時、荷蘭及鄰近的法德邊境,大部分在德國境內,所以德國人口數量在西歐最多。
圖:拿破崙進攻莫斯科時留下的火炮。法國是歐洲傳統農業強國,在工業興起前自然就是歐洲第一強國。拿破崙時期工業革命剛剛開始,法國人還有農業國殘留的餘暉。越往後,工業對國家實力影響越大,德國佔據了歐洲最好的煤炭和鋼鐵產地,工業自然超過法國。
迷你踢館
問:堂主說過,日本的電子工業是美國扶植的結果,韓國也一樣。那美帝幹嘛扶植他們而不把這些工業吃到手裡,日本到底怎麼了讓美帝一定要搞廢他另扶植一個韓國?
因為美國自己的人工成本太高了,維持不了足夠的生產規模,所有需要有工廠來轉化生產力。日本在80年代資金充裕,反過頭來衝擊美國的電子工業,而且90年代日本成本也高了,從降低成本和安全性角度來說還是韓國好。
問:魚雷為什麼都是平頭的?
老式魚雷都是圓頭的,平頭那是為了裝聲制導魚雷的換能器陣列。
圖:老式魚雷,半圓形的頭部以減阻。
圖:自導魚雷頭部有換能器,它的尺寸決定了頭部的平面有多大。
問:我兔師承毛子,那現在單論反艦飛彈,超越毛子了嗎?
毛子冷戰時期主流的那些「戰役反艦飛彈」思路太落伍了,所以實際上中毛能用的都是俱樂部系列,加上各自的鷹擊12和寶石,基本上都半斤八兩。
問:帥堂好,毛子解體前弄的那個「天空哨兵」艦載相控陣雷達水平如何?如果改一改,能不能安裝到現代級上取代MR90雷達,為施基利做火控?再搭配垂直發射的無風1系統,能不能成為一個破產版毛式神盾?
天空哨兵,我一般稱呼為天空SB,那體積比海之星都大得多,重量更是以百噸計算的,裝現代上,那直接遇到風浪就得翻了……
圖:都說庫茲涅佐夫艦島大,也確實比常規動力的小鷹大很多,究竟大在哪呢。
圖:艦島大部分體積都是這個雷達,煙囪前方、航海艦橋上方那塊都是,比052C整個艦橋都大得多。
問:印度的「國防參謀長」是什麼職務,有什麼作用,大概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什麼職務,對印度有什麼意義?
就是相當於總參謀長。英國以前是陸海空軍各自有海軍部部、陸軍部,有參謀部,後來統一設置國防大臣,就由國防參謀長統一領導陸海空軍的參謀部。
問:F-16、SU-27\30之類的戰鬥機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時候,還要掛幾個空空彈自衛,那麼問題來了,是掛中距彈好還是掛格鬥彈好?現在看圖片,似乎都是掛格鬥彈,但是等進了你射程,豈不是已經晚了,早被對方中距彈打下來了。就算距離拉近,對方空優掛載,機動性也佔優,更容易搶到先手啊。不如遠遠的用中距彈,打不中就跑了。
F-16一般是兩發AIM-120中距彈在翼尖,機翼外側兩發AIM-9近距彈,近距彈心理安慰作用很明顯的。
圖:A-7攻擊機對地掛載。早期掛格鬥彈,我國現在也掛格鬥彈,是因為格鬥彈採用紅外製導,可以發射後不管,載機掉頭跑路就可以。如果打過去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那載機不能跑,必須一直提供雷達照射和引導。現在有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也可以發射後不管,F-16才換用AIM-120。
問:堂主吉祥,問個簡單問題:波音737因飛控軟體缺陷造成數起機毀人亡事故,使該型飛機全球無限期停飛,那損失自然就可觀了。我想把飛控軟體修改一下,不就馬上可以復飛了嗎,不就分分鐘的事嗎?
因為你修改了以後不知道系統問題還存在不存在啊,而且修改後有沒有帶來更大問題天知道。電腦軟體升級出問題發個新版本就行,飛控出問題就是摔,哪兒能這麼輕率。
問:堂主,如今柴油機是坦克的動力主流,記得當年謝爾曼用的是星型發動機,但是這種發動機現在卻沒有坦克在用了,這是為什麼,它在性能上比傳統的V型有何優劣呢?
優勢就是這玩意生產線是現成的,教練機之類用得不少,拿來就能用。美國人不光有星型部分謝爾曼還是幾臺克萊斯勒轎車發動機拼起來的,一切都是為了省事。
劣勢麼,高度太大。
圖:氣缸高度相同時,星型發動機的高度必然遠遠大於直列式發動機,於是坦克車體高度就得更大,進而導致車重增加或防護下降。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