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履謙院士和空軍雷達的故事:幾個罐頭盒子解決我軍大煩惱

2021-01-07 澎湃新聞

有這樣一個人:

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他用幾個罐頭盒抵抗美軍電子幹擾,極大提升了我空軍戰力。開國中將王諍對他委以重任,「從現在起,全軍的雷達就交給你管了」;

60年前,在我國沿海地區,他積極研製空軍利器,多次擊落入侵我國領空偵察的美軍U-2偵察機,構築起國防安全屏障;

近年來,在我國的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就是張履謙。

今天,我們走進他和我國空軍雷達的故事。

張履謙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文 | 李霆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不解決這個問題絕不回去」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將」——美國B-29重型轟炸機(綽號「超級空中堡壘」)重出江湖,對朝鮮境內的各種目標實施地毯式轟炸。一時間,B-29重型轟炸機如入無人之境。

很快,隨著蘇聯空軍的參戰,B-29的剋星米格15戰鬥機來了。

展示米格15痛擊B-29的繪畫作品。

1951年4月12日,48架B-29在近100架F-80與F-84的掩護下,試圖轟炸位於安東的鴨綠江大橋。中蘇空軍出動約80架米格15攔截,其中30架米格15突破護航戰機防線攻擊B-29機群。3架B-29被當場擊落,7架嚴重受損,轟炸任務中斷。

經此「黑色星期四」,美國空軍暫停了近3個月的大型轟炸機轟炸。

此後,在1951年10月22日至27日的大規模空戰中,美軍又有5架B-29被當場擊落,6架嚴重受損,在返航中墜毀或降落後報廢,另有10餘架受傷。10月28日,美空軍司令部下令,停止大型轟炸機集群日間戰略性轟炸,將轟炸機使用改為夜間小批量戰術支援。

夜間空戰,雷達就是飛機的眼睛。

美軍將部分B-29改裝成電子作戰飛機,幹擾中朝兩軍的雷達。根據美國戰後解密的資料,當時美軍使用的電子戰裝備基本上還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色,相關技術人員也很缺乏;最新的電子戰裝備,出於保密原因沒有用於朝鮮戰場。

可以說,相比二戰剛結束時的巔峰狀態,美軍的電子戰實力下降了很多,但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B-29重型轟炸機內部安裝的電子幹擾設備。

當時,中朝兩軍裝備的雷達大多是二戰中蘇軍使用的舊型號。在美軍的幹擾下,雷達的螢光屏上要麼什麼也看不到,要麼出現雪花狀噪聲,無法引導戰機升空作戰。

這一問題很快就被上報到時任軍委通信部部長的王諍那裡。王諍連夜趕到中朝邊界的丹東雷達站親自坐鎮。在觀看了雷達被幹擾的全過程後,他嚴肅地對一個年輕部下說:「不解決這個問題絕不回去。」

這是決心也是命令。

王諍的這位部下當時不過二十來歲,是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接觸雷達的時間也不長。

他能搞定美軍的電子幹擾嗎?

2

「從現在起,全軍的雷達就交給你管了」

這個小夥子叫張履謙。

1926年3月1日,他出生於湖南長沙黃花鎮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郎中,為他取名履謙,是希望他「履行謙遜」。

張履謙小學畢業後,遇上了抗戰爆發,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1946年,他與高中同窗朱鎔基一同考上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並住在同一個宿舍(明齋117)。朱鎔基後來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常常要外出參加活動。張履謙見他沒有什麼像樣的冬衣,就把自己最好的一件衣服——皮夾克送給了他。

1948年12月,張履謙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王諍部長非常重視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黨員,安排他去搞雷達。雷達在當時屬於高科技,對於張履謙來說,是個陌生的專業,但他堅持這樣的信念:「只要工作需要,黨叫我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要幹好。」

張履謙刻苦學習雷達相關知識,認真閱讀了外文版的《雷達基礎》,並翻譯成中文,供同行學習,他還到雷達部隊,了解雷達的工作狀況。

作為軍委通信部第一個搞雷達的技術人員,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張履謙接過了王諍交給他的抗幹擾任務。他在雷達站一待就是十多天,和雷達技師一道觀察幹擾現象,商討應對辦法。

蘇聯P-20雷達曾經在韓戰中使用。

雷達幹擾分為無源和有源兩大類。當時的無源幹擾就是飛機拋撒金屬箔條,這種幹擾手段技術簡單,但難以對雷達實施長時間不間斷幹擾。有源幹擾是當時美軍使用的主要幹擾手段(現在也是),雷達幹擾機可以看作一部小型雷達,通過發射與真實雷達相同頻率的信號,達到致盲雷達的效果。

張履謙在對幹擾現象的分析研究中發現,每當改變雷達工作頻率時,幹擾現象就會消失一段時間後才出現,而且當雷達工作在最高或最低工作頻率時,幹擾看上去要減弱了一些。

現在,我們知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美軍使用的早期雷達幹擾機,其內部工作參數需要操作員人工調整。一旦雷達工作頻率發生改變,操作員需要先搜索到新的工作頻率,再把幹擾機設置到這個頻率上。在這個時間段內,雷達不受幹擾,可以正常工作。

另外,由於飛機上的空間和供電有限,雷達幹擾機的性能也會受到一些限制。再加上蘇聯方面對雷達的技術性能參數嚴格保密,美軍當時使用的雷達幹擾機原本是針對二戰時德國和日本雷達的,不能完全覆蓋蘇聯雷達的工作頻率範圍。

當年,張履謙不可能了解得那麼詳細,但還是很快總結出了幾條應對幹擾的措施:快速改變雷達頻率,擴展雷達使用頻段,加裝瞬時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多站聯合定位幹擾源。這些措施雖然簡單,但十分有效。

其實,早期的雷達幹擾與抗幹擾,非常考驗雙方操作員的手速。

張履謙在缺乏無線電器材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創造性地用幾個空罐頭盒剪成半圓形做成「電容器」,用麻繩和拉杆把這些「電容器」連接起來同步轉動,作戰時通過改變它們的相對位置,達到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的目的,用「小罐頭盒解決了抗幹擾大問題」。

這種快速跳頻抗幹擾方法,直至現在依然是各種現代雷達使用的一種有效抗幹擾手段。張履謙還總結前線抗幹擾經驗,寫成操作規程頒發給全軍,成為我軍首個電子對抗條例。

為了表彰張履謙在朝鮮前線的工作,軍委通信部在當年年終總結時給予他記三等功的表彰。

王諍高興地對他說:「小夥子,從現在起,全軍的雷達就交給你管了。」

1953年,我軍第一個雷達幹擾與抗幹擾組正式成立,張履謙擔任組長,王諍任副組長。

3

屢造空軍利器

1954年,空軍入閩提上日程。

當時,國民黨在福建沿海的島嶼上部署有雷達站,我軍直接飛過去很容易被發現,從而喪失作戰行動的突然性。如果把飛機打包拆卸通過陸路運輸,費時費力不說,飛機經過拆裝後也不能馬上形成戰鬥力。

張履謙迎來一個新任務,在我空軍進駐福建時,對臺灣方面的雷達實施電子幹擾。

經過仔細考慮,他提出幹擾是作戰行動中一擊制勝的利器,平時不要輕易使用,建議對臺灣方面的雷達進行電子偵察,找到其雷達覆蓋的盲區,飛機可通過盲區進駐福建。

這個建議被採納了。

在接下來的近半年時間裡,他帶著一支小分隊,輾轉於福建各個山頭、海島,通過偵察、定向等測量,得到臺灣雷達數量、功能、頻率、作用距離等數據,測繪出臺灣雷達布置圖和盲區圖,送交總參作戰部,為我駐閩空軍提供了重要情報。

1957年秋,張履謙被調入剛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現在的航天科工二院),擔任雷達研究室副主任,開始進行仿製蘇聯1059近程地對地飛彈(後來命名為「東風一號」)工作,具體負責飛彈偏航校正儀的仿製。

期間,他克服了蘇聯專家突然撤離帶來的困難,歷經200多次試驗,通過自行研製的儀器設備和代用材料,完成了任務。

博物館展出的東風一號飛彈。

從1962年開始,美國開始使用U-2偵察機,由臺灣飛行員駕駛,對大陸進行偵察活動。當時唯一能夠擊落U-2的,就是薩姆-2飛彈。

薩姆-2飛彈是蘇聯的第一代地對空飛彈,雷達看到飛機後,通過無線電傳達飛彈飛機的位置,引導飛彈攻擊目標。因此,制導雷達相當於飛彈的眼睛。

張履謙在完成對蘇聯1059近程地對地飛彈的仿製工作後,再接再厲,投入到蘇聯薩姆-2地對空飛彈的仿製工作中,負責制導雷達站收發系統的仿製工作。【註:薩姆-2飛彈的仿製與改進型號後來被命名為「紅旗1號」與「紅旗2號」。】

1962年9月,在江西,薩姆-2飛彈擊落第一架U-2。

美國人反應很快,迅速給U-2安裝了雷達偵察報警系統——一旦檢測到薩姆-2飛彈的制導雷達信號,就會向飛行員發出警報。

我方見招拆招,研究出「近快戰法」(張履謙對此也有貢獻),先使用其他雷達(如高炮指導雷達)照射跟蹤U-2,不會觸發其雷達偵察報警系統。一旦U-2進入薩姆-2飛彈射程,8秒內完成飛彈發射準備(以前需要7-8分鐘),20秒內飛彈就能擊中目標。在這麼短的時間內,U-2根本沒有躲避的機會。

依靠這個辦法,我方於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擊落了第二架和第三架U-2。

博物館展出的U-2飛機殘骸。

4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964年11月26日,U-2飛機再次入侵。

我地空飛彈部隊早已嚴陣以待,U-2飛機一進入伏擊圈,馬上按照之前的戰法,快速發射了3枚飛彈。

這時,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從雷達屏幕上看,敵機的信號原來是棗核形狀的,突然棗核形狀出現了一個缺口,飛彈從缺口中間穿了過去,而U-2飛機先是下降了高度,然後上升逃離。事後檢查,戰鬥準備、兵器操作、各項保障工作均無問題。

這一幕接下來又發生了好幾回,飛彈部隊意識到,美國人耍了新花招,於是向上級求助。

王諍又找到了張履謙:「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做研究,部隊是咱們研究成果的實際使用操作單位,所以,我們的研究一定要注意跟部隊相結合,這個問題要和部隊一起想辦法。」

經過詳盡的分析,張履謙斷定U-2飛機裝載了一種新的電子幹擾系統。飛彈制導雷達採用邊掃描、邊跟蹤的雷達體制,利用最大回波法來定位。而新的電子幹擾系統能夠接收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並附加上引偏的幹擾信號調製,然後,用雷達相同的頻率轉發回來,對飛彈制導雷達進行幹擾欺騙。通俗一點說,就好比是變魔術用的障眼法,眼見不一定為實。

後來,針對這一難題,上級部門專門召開了對策研究會議。會上,張履謙詳細向大家闡述了這種幹擾的原理和自己的抗幹擾對策,提出只要將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改為連續照射信號,這個電子幹擾系統就會失靈。

此招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王諍說:「好辦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紅旗2號地對空飛彈制導雷達站。

張履謙前往相關工廠,和廠家技術人員一道,改裝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和接收系統,迅速研製出抗幹擾裝置。這一改進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1965年1月10日,第四架U-2飛機在內蒙古被擊落。

技術人員從這架U-2飛機的殘骸裡面找到了之前猜測的那種電子幹擾系統。

接下來,張履謙將前線反饋回來的抗幹擾措施,應用到紅旗2號地對空飛彈制導雷達站的設計中,大幅度提升了抗幹擾性能。

1967年7月,紅旗2號設計定型。9月8日,紅旗2號飛彈在浙江嘉興一舉擊落第五架U-2飛機。此戰的細節尚未完全公開,目前已知的是紅旗2號飛彈制導雷達經受住了電子幹擾的考驗,國產電子作戰裝備完勝美國貨。

後來,張履謙主持了反導系統雷達的總體設計,突破相控陣雷達多項關鍵技術,研製了飛彈精密跟蹤雷達和衛星超遠程引導雷達。他擔任總設計師研製微波統一測控系統,攻克多副載波、多種調製、精密測角測速測距和遙控遙測技術,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

他還參加了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的論證和頂層謀劃,提出採用陸地建站、海洋出船、節點監控、中繼衛星和國際兼容的測控網方案建議,參加測控設備的技術攻關;參加探月工程的總體設計,研究月地信息傳輸,對落月及月地返回技術進行風險評估,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參加中國國防專項工程的方案設計和評審,進行信息傳輸的抗黑障研究。

1995年,張履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0年,已經84歲的張履謙被聘為「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測量與控制專題組首席專家。

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張履謙作為志願軍代表,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張履謙和首批航天員在回收艙前合影。

如今,這位中國雷達技術、電子對抗和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已經94歲高齡,仍閒不下來。他關注國際學術動態,與同行分享交流;每天瀏覽各種新聞APP;88歲學會使用微信後,會發朋友圈還會和朋友們互動……

這正印證了張履謙的一句話,「我一輩子都在跟藍天打交道,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學習和實踐,學習後實踐,實踐中學習。」

參考資料:

1.履行謙遜 志在藍天——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常理,《經濟日報》,2019年11月26日

2. 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鍾軔編著,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1年10月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提供。本文為與王正興合作文章。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他的公眾號名為「這才是戰爭」,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歡迎關注。)

原標題:《幾個罐頭盒子解決我軍大煩惱!他屢造空軍利器,先後擊落五架U-2偵察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他,用幾個罐頭盒子解決我軍大煩惱!
    今天,我們走進他和我國空軍雷達的故事。張履謙在缺乏無線電器材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創造性地用幾個空罐頭盒剪成半圓形做成「電容器」,用麻繩和拉杆把這些「電容器」連接起來同步轉動,作戰時通過改變它們的相對位置,達到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的目的,用「小罐頭盒解決了抗幹擾大問題」。這種快速跳頻抗幹擾方法,直至現在依然是各種現代雷達使用的一種有效抗幹擾手段。
  • 幾個罐頭盒子解決我軍大煩惱!他屢造空軍利器,先後擊落五架U-2偵察...
    今天,我們走進他和我國空軍雷達的故事。張履謙在缺乏無線電器材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創造性地用幾個空罐頭盒剪成半圓形做成「電容器」,用麻繩和拉杆把這些「電容器」連接起來同步轉動,作戰時通過改變它們的相對位置,達到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的目的,用「小罐頭盒解決了抗幹擾大問題」。這種快速跳頻抗幹擾方法,直至現在依然是各種現代雷達使用的一種有效抗幹擾手段。
  • 神話已被終結,我軍這款雷達發現了世界最先進的隱身戰機
    F22是全球最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之一,具備雷達可探測性低的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能力、超信息優勢等優異的性能,為世界上第一款首先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是美國空軍橫行世界的利器,該機於1997年首飛,比殲20早了整整14年,F22出現後,我國空軍服役的還是老舊的殲7、殲8為主的二代機,以及少量的三代機防衛我國空域
  • 當年我軍擊落5架U2 既靠技術更靠戰術
    新中國解放初期,我國空軍力量薄弱,美蔣利用空中優勢,頻繁對我沿海地區進行狂轟濫炸和騷擾偵察,破壞大陸經濟建設,儘管屢次遭到我人民空軍的沉重打擊,但美蔣的這一企圖始終沒有放鬆。1952年9月20日,一架竄至長江口的美軍B-29轟炸機被我人民空軍擊落。
  • 韓戰裝備對比,數字震撼人心,我軍是靠什麼勝利的?
    韓戰裝備對比,數字震撼人心,我軍是靠什麼勝利的?沒有蘇聯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能贏嗎?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之中,我軍的裝備和美軍相比,極其落後。期間,蘇聯對我們進行了援助,美軍也知道了這一點。然後是空軍,當時我們不僅沒有飛機,其他防空武器同樣極度缺乏,畢竟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我軍此時只有36門75毫米口徑的日制高炮,其中12門要保衛鴨綠江渡口,雷達同樣沒有。而美軍,有1100架作戰飛機,這還怎麼打呢?但我軍在裝備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仍然打出了國威!
  • 敵機低空飛行,我軍明令禁止攻擊,戰士不顧禁令開14槍將其擊落
    當時的我國剛剛結束抗日戰爭和內戰,正是恢復經濟的重要時期,面對鄰國遭受侵略,我國派出志願軍全力幫助朝鮮抵禦外敵。在戰場上,武器就是最硬的拳頭。美國財大氣粗,擁有各種重型武器、飛機大炮。而當時的朝鮮和我軍志願軍,武器十分落後,主要以輕武器為主。抗美援朝戰爭,美國無疑是一個標準的人民幣玩家,其先進的武器裝備,我志願軍見都沒見過。
  • 上百年的「軍用罐頭」,被老外撿到,盒子都生鏽了,老外竟然吃了
    罐頭是一種可以長期保存食物的方法,最近大家都宅在家裡,一般沒事的話都是不會出門的,很多人在家裡囤了一些食物,其中罐頭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可以放的時間長,而且味道吃起來也不錯,其實罐頭最開始的時候,是部隊的軍糧,就是為了讓士兵們吃的方便一些,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有一個老外,無意間撿到了一個上百年的軍用罐頭
  • 雷達與信號處理專家 哈爾濱工業大學兩院院士劉永坦教授
    劉永坦院士研製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噪聲及電臺幹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站。在逆合成孔徑雷達研究中,發展了運動補償理論,並針對大寬帶信號提出了全系統的補償技術,成功的實現了對運動目標的雷達成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南通籍院士保錚逝世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雷達信號處理國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員會顧問、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顧問、空軍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顧問。
  • 深切哀悼|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雷達信號處理國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員會顧問、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顧問、空軍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顧問。
  • 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雷達技術專家保錚教授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保錚同志,江蘇南通人,1927年12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並留校任教,歷任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副院長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新軍服——我軍又走過了一個新的裡程碑
    1940年,在國民黨政府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之後,中共中央號召全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期間,軍服顏色以灰色為主。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1947年3月,我軍正式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軍服顏色也不一致,多數是土黃色,中原部隊則是灰色。
  • 木頭造的廉價飛機終成二戰英國皇家空軍神器,無視德軍雷達!
    德國空軍掌握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英國皇家空軍最初處於弱勢,但在戰爭後期,他們終於迎頭趕上。在被德國空軍壓著打的黑暗時期,英國皇家空軍急需一種「臨時性」的解決方案,以此來應對德國空軍的襲擾。日軍神風突擊隊的思路給了英國人很大的啟發,他們也要製造這種便宜好用的飛機,因而,二戰期間聲名鵲起的「蚊式」轟炸機,誕生了!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居家必知的驅除蟑螂小妙招,幫你輕鬆解決蟑螂「橫行霸道」的煩惱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幾個小竅門。一、黃瓜:蟑螂不喜歡黃瓜的味道,一聞到味道就會避開,所以只需要將黃瓜切片放在小強經常出沒的地方,小強就會乖乖的跑路了。三、糖水瓶子捕蟑螂法:取罐頭瓶1-2個,放3勺食糖水,加開水半碗衝化作誘餌,將瓶子放在小強活動的地方,蟑螂聞到味道後,就會爬入罐頭瓶的「陷阱」中。
  • 軍人的樣子——走近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四級軍士長劉偉修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題:軍人的樣子——走近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四級軍士長劉偉修  黃書波 郭洪波 張雷  軍人是什麼樣子?如果有人問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官兵的話,答案會高度一致:就像劉偉修那樣。  傳奇  雷達屏幕上,上百個芝麻粒大的亮點讓人眼花繚亂。這是2013年5月的一天,劉偉修上機值班。  突然,某空域一個回波亮點,躍入他的視線。  「這個回波亮點不正常!」劉偉修坐直的身子迅速前傾。  時間在走,雷達在轉。基線掃完第二圈,劉偉修就得出結論:這是異常空情。
  • 小夥挑戰網紅「罐頭麵包」,打開盒子後讓人看呆,網友:虧死了
    小夥挑戰網紅「罐頭麵包」,打開盒子後讓人看呆,網友:虧死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能夠見到許多不同的美食,美食所能帶給人的愉悅感也是其他東西所不能代替的。如今在網上還出現了一些試吃主播,他們總是會去購買一些千奇百怪的食物,然後通過鏡頭來分享給大家,雖然總是會「踩雷」,但是卻為人們帶來了許多樂趣在國外就有一個很有名的主播——熊叔,他的吃播就非常有意思,這次熊叔要挑戰的是「罐裝麵包」,麵包大家都是吃過的,罐頭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罐裝麵包卻很少有人嘗過吧,熊叔學的這個食物很另類就買了一罐回家這個罐頭打開也要花費一些力氣,不僅要撬開上面的蓋子,為了不讓麵包散開
  • 印度雷達發現微弱信號,空軍中將洋洋得意,殲20隱身能力被破解?
    媒體報導截圖 9月2日,據印度「GuListan News」報導,印度在安巴拉空軍基地的雷達在近期成功發行了一種「微弱而陌生」的雷達反射信號,與殲16、殲10戰機的雷達信號截然不同
  • 對我軍052D威脅大嗎?
    在當時世界範圍內,這種思路算先進嗎,和F-35的多用途性是否有類似? 一機兩用是很常見的設計,當時想的是先搞出來海軍版,因為海上環境簡單,不需要像F-111和狂風一樣,內置地形跟蹤-迴避雷達以及對應的控制系統,也不需要考慮火控雷達濾除地面雜波問題,只需要能在海面附近低空飛行、自主導航,雷達能識別海面背景下的軍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