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日本新建的30FFM護衛艦性能如何?對我軍052D威脅大嗎?

2020-11-28 騰訊網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最近30FFM經常出現在媒體報導中,還說威脅很大。我就不明白了,就是一艘五千噸級的護衛艦,至於這麼緊張嗎?說的好像054和052系列數量很少一樣,難道媒體還活在十年前?我想聽一聽堂主對30FFM的評價。

30FFM,看這名字就知道了,他是FF也就是護衛艦,而且還不是FFG,只是FF,也就是沒有區域防空能力。

圖:按照美國海軍命名規則,驅逐艦為DD,護衛艦為FF,攜帶區域防空飛彈的加G,如飛彈驅逐艦是DDG。佩裡級護衛艦因為可以攜帶標準飛彈,所以編號是FFG7。

自衛隊以前是沒有護衛艦的,只有護航驅逐艦DE。當然美國編號體系下,FF就是DE改名。而DE是幹嘛用的?並沒有編入自衛隊的護衛隊群,而是編入各個地方隊,也就相當於我們的水警區。

圖:日本海自有5個地方隊負責分區防禦,下轄第11、12、13、14、15護衛隊,飛彈艇、登陸艦、訓練艦也在地方隊裡。

圖:阿武隈級護衛艦標排2000噸,滿排2900噸,裝備1門76艦炮,8枚反艦飛彈、8枚反潛飛彈,全部裝備地方隊的12、15護衛隊。

30FFM根本就不是主力作戰艦艇,他的任務是近海反潛,加編入遠洋護航隊,在面臨潛艇襲擊的情況下護送商船隊,這就跟二戰時期的護航驅逐艦差不多,純屬雜魚艦艇。那既然是雜魚,跟我們的驅逐艦護衛艦根本就沒啥照面的機會,這能有個鬼的威脅……

圖:30FFM標排3900噸,滿排5500噸,計劃2022-2032年服役,共建造22艘。

雖然軍艦預留了安裝位,但前12艘30FFM連垂直發射裝置都沒有,只有拉姆防空,而且因為30FFM上沒有火控雷達,相控陣也是日本自產的,因此軍艦就算加裝MK41也只能使用增程海麻雀這種自衛武器,不能帶遠距彈,帶垂髮主要是自衛和反潛,這一點日本人自己定位很清晰,只有一堆精日看到日本有個新武器,就馬上顱內高潮了。

圖:3030FFM的設備圖,其任務與思路可能與我國未來的054B護衛艦相似,畢竟我國後面也需要自己保護海運航線了。

圖:日本和歐洲這些年走入了一個怪圈,就是船越造越大,住宿條件和動力系統越搞越豪華,但是戰鬥力就是一直上不去,像圖中德國的F125護衛艦,7000噸排水量,戰鬥力和2000噸的053H3差不多,雖然相比之下30FFM還沒那麼嚴重,但是和100年前上廁所都要帶著精神注入棒的IJN比還是差太多了,明顯很沒精神。

圖:上一代熊野還是萬噸排水量強塞了5個主炮塔的重巡,現在就變成弱雞護衛艦了,東鄉平八郎大將和山本五十六大將的棺材板怕是要壓不住了,二位要是還活著,不得分分鐘把砌在水泥裡的三笠號戰列艦摳出來接著用……

問:堂帥,我們當年研製飛豹的時候,海、空軍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指標,國家也確定了「一機兩用」的研製方案。這種思路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難度是不是加大了很多?在當時世界範圍內,這種思路算先進嗎,和F-35的多用途性是否有類似?

一機兩用是很常見的設計,當時想的是先搞出來海軍版,因為海上環境簡單,不需要像F-111和狂風一樣,內置地形跟蹤-迴避雷達以及對應的控制系統,也不需要考慮火控雷達濾除地面雜波問題,只需要能在海面附近低空飛行、自主導航,雷達能識別海面背景下的軍艦就可以了。等到搞出來F-111這樣的綜合性對地打擊系統,再給空軍做高性能對地打擊飛機用。

圖:海空軍當年要求的區別。

圖:空軍要求的並列雙座方案,這必然因為橫截面積增大而導致最大速度降低。

圖:空軍最後也放棄了並列雙座要求,打算買串聯雙座。

難度主要是在於設備方面,最初計劃的是專業化對地打擊飛機,攻擊雷達和地形跟蹤-迴避雷達都內置,因為空軍放棄了項目所以最後也就取消了。

圖:可以認為,空軍就是奔著蘇-24去的,其各方面要求都與之類似。

等到幾年後殲轟-7A出來,火控雷達具備了在陸地環境作戰的能力,又搞出來藍天攻擊-導航吊艙,外置了地形跟蹤-迴避雷達,數位化的飛控系統也具備了F-111自動駕駛儀的地形跟蹤-迴避能力,那空軍就撿回來繼續用。

圖:殲轟-7採用斯貝發動機,因為80年代空軍就想買狂風,90年代服役時空軍只想買蘇-30,所以斯貝國產化項目遲遲未能立項。90年代受發動機限制,殲轟-7生產了一個團就停產。90年代後期局勢緊張空軍急需飛機,這才又回頭搞斯貝國產化,有了大批量採購的殲轟-7A。

問:挑戰者上的120線膛炮用的是分裝彈吧,這玩意感覺把線膛炮的低初速和分裝彈的短彈芯都集齊了,性能和RH120、中國的98式比如何,不會和2A46一樣拉胯吧,望堂主解惑

短彈芯又不是因為分裝……短彈芯是因為自動裝彈機塞不下太長的彈,當然這也是因為蘇聯人當時也沒想到彈芯能做那麼長,無論是彈芯加工工藝、發射藥灌裝工藝都不行,而且也沒那麼大的炮口動能來推動長杆彈芯。

圖:戰列艦主炮都是分裝彈,16英寸穿甲彈彈頭長度輕鬆過1米5,是世界上最長的穿甲彈頭。蘇聯坦克裝彈機換整裝彈,彈芯長度可能還會縮短一些,才能在底部容納底火。

英國的120炮首先是L11,這是60年代就裝在酋長上面的老炮了,但是打L23A1彈也能打出來1565的初速,比RH120弱,但是比2A46還是強不少的。後面換了貧鈾彈芯、加威力增強的L30炮,基本上性能就是比美國的M256弱一點的水平。

但是吧,120線膛炮的問題從來不是威力,而是他採用了55倍口徑的線膛炮管。堂主之前也說到過,炮管加長成本就打著滾的上去,還得拉膛線那就得更貴。這樣一來,用遠超RH120/M256的價格實現還弱一點的問題,那不就賠大了麼?

圖:L30坦克炮,其膛線清晰可見。加工膛線需要專用設備,比滑膛炮多出來這麼一道工序,自然就要多一份成本。

而且分裝+長彈芯+大藥室設計,整個彈藥的尺寸就嚇人了,放炮彈的內部空間就非常巨大。尤其是還沒有尾艙彈庫,全塞在車體內,挑戰者2那麼大其實都是被炮彈被逼出來的。

圖:挑戰者的彈藥,其穿甲彈彈芯長度低於藥筒長度,與M829相似,到M829A1時就已經返過來了。

圖:挑戰者彈丸放在炮塔內,藥筒用防火箱裝在車體裡面

55倍的管子又特別重,炮管部分重量比RH120大了一半(1778公斤:1190公斤),等於是花了巨大代價性能還不行,所以這玩意就賣不掉唄。

問:主流媒體和網友的觀念,認為二戰戰列艦隻能打雜,但雷伊泰灣海戰中,慄田的戰列艦突破了艦載機的攔截,中途島轟炸機命中率不高,被擊落概率也高,請問還有沒其他戰例證明戰列艦的價值,該怎樣客觀定義戰列艦在海戰的作用?

雷伊泰灣的時候那得搞搞清楚,實際上第一天幾個小時內已經是長門損失一軸動力,武藏直接被擊沉了,而打到一半,哈爾西的航母編隊就掉頭去追擊小澤的航母編隊。之後一天多時間慄田在沒有被航母攔截的情況下,到第二天深夜才接近了登陸編隊。

圖:1944年10月20日﹐美軍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24日慄田艦隊進入萊特島西北的錫布延海,武藏號被擊沉撤離,夜間又逼近萊特島。25日凌晨3點,西村戰列艦隊與美軍在蘇裡高海峽相遇,扶桑號和山城號戰列艦戰沉。

這問題不是航母攔截能力不夠,而是哈爾西犯了戰史級的重大錯誤。但是他犯錯的關鍵在於,大家當時已經不把戰列艦當高價值目標了,而是認為對方的航母才是必須第一時間打擊的戰場核心。

尤其是慄田艦隊+小澤艦隊的造艦經費,加起來已經遠超哈爾西艦隊的航母(哈爾西只有7條艦隊航母+7條輕型航母,雖然有幾條戰列艦但是沒參加戰鬥,小澤加慄田有七條戰列艦,包括大和和武藏兩條超級戰列艦)。

圖:慄田中央艦隊包括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戰列艦和10艘重巡、2艘輕巡、15艘驅逐艦。先有3艘重巡被潛艇擊沉擊傷退出戰場,24日8點被美軍航母發現,10點27分發起攻擊,15點30分慄田轉向撤退,武藏戰沉,大和進水加注水5000噸,長門減速至24節。

只是哈爾西艦隊是在開戰後才囤積起來的兵力,因為造艦周期長,所以很大力量都還沒形成戰鬥力。而慄田+小澤是在條約時期按照比例囤積起來的,條約比例裡面戰列艦數量是過剩的。如果真是自由競爭,相同的錢造戰列艦或者航母,那戰列艦得被打得媽媽都不認識。

圖:戰前同噸位航母加飛機的價格大約是戰列艦的一半,錫布延海戰裡美國人不過出動260架艦載機,也就是4艘約克城級航母的載機量,只相當於1艘大和號戰列艦的造價。

戰列艦在二戰屬於既有資產,軍艦造艦周期長,所以開戰後投建的兵力很難投入戰鬥(美國41年造艦計劃的大型艦艇,基本是44年底和45年才投入作戰),所以既有資產需要儘可能發揮其作用,比如老戰列艦可以給登陸部隊用,戰巡和條約戰列艦可以拿來給航母護航或者參加夜戰(各國重巡數量也是嚴重不足的)。但是無論什麼任務,戰列艦都算是性價比最差的艦艇了。

圖:防空作戰中,戰列艦最貴的裝甲帶和主炮基本沒用,有用的127、76、40、20高炮雖然多,但性價比遠遠低於專門設計的防空巡洋艦與驅逐艦。

問:有部分毛粉說,「雖然毛子在技術上和西方有差距,但是別人有骨氣用不同於西方人的思路,敢於用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西方國家後面亦步亦趨」。雖然我覺得這種看法不值一哂,但是在我們「摸著鷹醬過河」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為美國作為開拓者,對技術路線更加熟悉,而出現對我國相關技術的優缺點也很熟悉的情況?

確實有骨氣,所以全民性質大規模批判相對論嘛,這就是「西方人的思路」,那最後是靠啥「新的方法」來解決原子彈的問題的?我們可以鼓掌,蘇聯發明了完全不同於相對論的物理學理論,解決了原子彈氫彈的科研問題,烏拉!!!!

科學這玩意,1是1、2是2,客觀真理就擺在那裡。因為是「西方人的思路」所以就不用,那能搞出來啥玩意就好玩了。

說白了,除了意淫以外,根本不存在什麼新的方法。那些所謂新的方法,其實是歐美已經用過乃至淘汰的舊方法,蘇聯/俄羅斯跟他們技術底蘊差距太大,所以往往是歐美已經用了十幾年甚至已經開始淘汰了,他們才開始用。

圖:比如說蘇俄暴風雪超空泡魚雷西方當時沒有同類裝備,這是因為需求不同。美國攻擊型核潛艇技術先進,跑到蘇聯核潛艇基地門口打埋伏、跟蹤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蘇聯人因為技術差,沒法搶先發現並規避美國核潛艇,因此只能裝備帶核彈頭的超空泡魚雷,以求在美國人發起攻擊後粗略瞄準、快速反擊,搶先幹掉美國潛艇。美國人用常規魚雷就能完成任務,則不需要超空泡魚雷。

圖:再比如能邊行軍邊開火的道爾機動防空飛彈,西方也沒有同類裝備,這還是因為需求不同。西方國家掌握制空權,因此地面部隊防空壓力很低,就不需要花錢買這類特別貴的東西。

比如說雷達少用半導體,多用鐵芯變壓器之類,一堆人解釋什麼是為了核戰爭的獨特思路之類,實際上說白了就倆字:落後。這根本不是啥新的方法,因為蘇-27往前倒推20幾年,美國的雷達一樣是用鐵芯變壓器的。

圖:F-4B戰鬥機的APQ-72雷達,和蘇-27SK的雷達是一樣的技術。總不能說美國F-4考慮核戰爭,到F-14/15/16/18就不考慮了吧。

人家是因為新的固態電源能用了,所以淘汰了鐵芯變壓器而已。蘇聯在80年代一樣在憋固態電源,只是拖到21世紀加上走私器材才湊合能用。真要有啥新的方法,別炒美國人70年代的冷飯啊……

圖:俄羅斯AESA雷達TR模塊進化史,一樣走的美國人的技術路線,只是晚了幾十年。

問:看了本期殲-6的話題,想請教下在60-70年代,改造一個像強-5那樣外形的空優戰鬥機是否可行,性能提升多少,假如成功對未來的戰鬥機研發會有多大影響。謝謝

沒法搞,一代超音速戰鬥機在狗鬥中都有很多特色,跟二代機比起來也不差,但是總體使用上就差遠了。

殲-6是55°後掠角的大後掠翼,這後掠角已經快接近極限了,就這樣最大速度也只有1.3馬赫,用於截擊等任務都是遠遠不夠的,本質是還是個亞音速飛機,這樣的話就很難承擔主力制空戰鬥機任務。

圖:殲-6設計時期對於超音速氣動理解還很原始,只能無限加大後掠角。

圖:改裝強-5外形就是改兩側進氣,機頭用於安裝大型雷達罩,這在當時只能是為了執行截擊任務和獲得全天時作戰能力。殲-6較輕,而我國當時雷達很落後,能用的機載雷達裝上去肯定大大影響飛機加速性和機動性,不適合執行這兩類任務。

而這個大後掠翼又帶來了容易失速的麻煩,尤其是缺乏前緣襟翼、缺乏高性能的全動平尾,所以殲-6的事故率在我軍歷代戰鬥機裡面是最高的。尤其是為了提高性能,自己做改進的那些版本,更是事故率驚天,比F-104都好不到哪兒去。

圖:(接受採訪的老機務)是1960年入伍的,正好趕上殲-6開始裝備部隊,我的前輩們對這個飛機的初始印象並不好。僅從可維修性的角度講,那一代機務幹部都怕改裝這種飛機。飛機設計得很蹩腳,布局也不夠合理,檢修可達性極度不夠,從機務人員維修的角度上看都不及當時的殲-5,不歡迎的理由出於此。飛機的作戰使用性能也不優秀,雖比之前有所改善,但操縱性能並不好。

殲-6在戰鬥中能飛出高性能,那完全是靠飛行員敢拼命,不怕死才敢猛飛。殲-6的原型米格19在設計上是完全圍繞最大速度超過音速這個目標搞的,歷史上蘇聯人裝備了幾年後就迅速退役,基本也沒怎麼生產,就是因為這玩意的氣動缺陷太大,雖然狗鬥性能好但太容易失控。我們是因為殲-6是最後一種得到完整資料轉移的飛機,也就是我們能生產的最先進飛機,不得不咬牙堅持使用。

圖:外形類似強-5的戰鬥機就是殲-8-2,實際70年代宋文驄就給殲-8提了這個布局方案。60-70年代我國能生產殲-7之後,才有能力搞類似布局的戰鬥機,殲8的後半部分實際就是照著殲6放大做的。

迷你踢館

問:請問下堂主,現代陸軍的機械化合成部隊,脫離鐵路線的補給範圍大概多大? 在登陸戰中,如果沒有港口,後續上岸部隊的補給是如何解決的,靠氣墊船和登陸艇送嗎?

二戰經驗,靠摩託化補給是能脫離鐵路六、七百公裡,伊拉克戰爭美軍裝甲部隊狂飆突進差不多也是這個距離。

登陸戰主要就是靠灘頭卸載,登陸艇、兩棲車、直升機乃至登陸艦直接搶灘都正常。

圖:坦克登陸艦就是為直接搶灘靠岸設計的,現在船塢登陸艦/運輸艦有氣墊登陸艇或機械化登陸艇轉運。

問:堂主接踢!像TSR-2這樣的飛機,機翼外緣可以向下彎折是為什麼呢!每回不落給個迷你吧!

在高速狀態下充當腹鰭,提高飛機的穩定性。

圖:同樣的還有美國XB-70,起降時放平以免擦地,飛起來就把翼尖放下。

問:牛牛的塘主,灣灣正式開工潛艇,配MK48魚雷和潛射飛彈,說是自研的合金殼體,然後裝備各種先進的設備將在2024菜菜520結束前完工。想請問實際能達到什麼水平,跟我兔現有的比屬於哪個級別?

堂主我看了下這個新聞原文,圈起來這兩處合一起就說是,造個試驗品花了差不多100億人民幣,但是還不一定能達到要求,不一定能上量,這說明要麼技術不行要整個產業鏈完全從頭搞,要麼就是搞不定關鍵技術只能買。作為對比,之前美軍採購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單價是20億美元,也就是130億人民幣,未來隨著採購量增加可能還會便宜……

圖:臺船工廠做得雙殼體結構艙段。

臺灣最近20年搞潛艇,大多搞的都是耐壓殼、電池、電機這種臺灣可以生產出來的東西,比較要命的魚雷、火控這些還要從美國買。

所以姑且不論臺灣自己的整合能力如何,但是這麼一搞,貴的東西要從美國搞,自己造的部分性能咋樣又不知道,所以不光價格貴,性能還很可能被自己產的東西拉胯,導致潛艇無法使用。這個水平能拉平我們二十多年前服役的早期039怕是就不錯了,質量可能還不如從荷蘭買的那倆劍龍。

圖:潛艇模型看是鯨型船殼、X舵加圍殼舵、大陣列舷側聲吶,這些是有2000年代水平的。艦長約70米、寬8米、高約18米,排水量約2500-3000噸。

問:堂主,為什麼我們的坦克炮塔下面沒有吊籃?看組裝坦克的照片,西方坦克炮塔下都有吊籃,我們的就是個炮塔下面光禿禿的,沒有吊籃炮塔旋轉時成員會不會有危險啊?

這是從蘇聯T-54繼承下來的,裝填手得跟著炮塔旋轉走,當然到自動裝填的坦克就有吊籃了。

圖:吊起來的59坦克炮塔。

圖:15式炮塔下面的吊籃不能少,所以得用架子支起來。

問:唐長老,

F-22發動時,背部打開兩個小蓋是什麼東西?那是起動機的進氣口,因為噴氣式發動機不能自己啟動,需要有東西驅動。F-22啟動時用一個小的燃氣輪機帶動F-119發動機啟動。

圖:阿拉斯加的機庫內,還專門設了排氣管接著。

問:堂主,現代戰鬥機飛行員訓練周期很長,動輒四五年才能出一批合格的三代機、四代機飛行員,那戰爭時如何補充,有辦法速成還是儲備飛行員打光了就等死拉倒?現代戰機也一樣,生產周期很長,以快節奏的戰爭來說,最多一年半載戰爭就結束了,那戰鬥機是否其實也沒法補充?

都不補充了,現代戰爭對於資源的消耗速度是極為恐怖的,其進程也會比以前快得多,如果備戰不充分,那手裡的家底打完了就沒了,啥都來不及補充。

戰爭物資的補充主要在戰前,大戰前是有幾年準備期的,就看誰先進行動員。

問:堂主,有一事想不通原因,高阻航彈的準確性反而比尖錐形的航彈高,這是為何?難道兔子家雷石航彈的滑翔控制套件,用在高阻航彈後精度更高?疑惑,望指教。

高阻航彈和低阻航彈的精度差距那是針對無制導炸彈說的,你都上控制套件了,這對無制導武器都屬於降維打擊了啊。

高阻航彈的精度高,實際上是因為減速快,很快就落地了,滑翔距離短射程近,飛行過程中擾動少。制導航彈能修正這個飛行過程的氣動擾動,所以這部分對精度基本沒有影響

問:轟-6系列KNIJ都有什麼區別?

K是最早把領航艙改成雷達可以掛6個巡航飛彈的,N是空軍用的增加了空中加油裝置,I是在翼下掛了兩個斯貝發動機的實驗版本,J是在機翼外側加了第四組外掛點攜帶電子戰吊艙的,但是沒有空中加油管。

圖:N在K的基礎上加了空中加油管,專門攜帶空射彈道飛彈。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踢館: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不如鋼裝甲,為何現在的坦克還都在用?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聽說複合裝甲在同等厚度的時候,防穿比均質鋼要差,有數據可以拿出來分享一下嗎?還有鋼針太長不會斷嗎?
  • 踢館:日本潛艇竟然放棄AIP,改用鋰電池了,我們要跟嗎?
    為什麼大家好多都只裝兩臺,然後還說功率不行、水下航速不高、航程不夠,日本甚至放棄治療改裝鋰電池了?難道佔一點空間如此大收益都不合算嗎,而且對於日本這種4000噸級的可以裝6臺哈。
  • 踢館:官宣解放軍基本實現機械化,戰鬥力可以說全球第二了嗎?
    如果不是幾次大裁軍削減了規模,以陸軍的裝備採購速度,要實現機械化還早得很。 問:付費內容一期不落,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講日本在抗戰中用印假鈔的方式對國民党進行金融戰,又想起各種抗戰片中提到的大洋。想請教一下在抗日戰爭中,國統區、解放區和敵佔區的主要流通貨幣是什麼,這些地區的金融財政情況又如何?
  • 踢館:一個跑得快一個裝甲厚,新輕坦和59D對打誰能贏?
    怎樣天天看《踢館》?而大口徑船殼聲吶噸位巨大,像伯克的SQS-53聲吶一個換能器陣列就要20幾噸,佩裡級護衛艦的聲吶全部設備加起來才七、八噸重,美國人諾克斯級護衛艦這樣四千噸的可以塞下SQS-53的前身SQS-26,但是航速低武器少,連直升機機庫都只能用伸縮式的。直升機能力也不用說了,必須要大艦才能有大甲板大機庫。
  • 出鞘:我軍西安艦是怎麼讓英國軍艦「變瞎」的?
    我軍在艦載有源幹擾系統方面最早的成果,是80年代初期研製的825系列電子對抗系統,它不僅曾裝備於053護衛艦早期型以及部分051G驅逐艦,還曾作為053HT護衛艦的配套設備出口到泰國。之後我國又在參考「牛頓-C」系統的基礎上,針對中小型水面艦艇作戰需求,研製出了827系列電子對抗系統,它不僅曾裝備053H2/H3護衛艦,還在051驅逐艦的現代化改裝中被應用。
  • 踢館| 朝鮮都攻克了的短程飛彈與火箭炮共架,為何我軍不採用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問:看了金大元帥發射與美軍ATACMS戰術彈道飛彈相似的主體彈(這應該是地球上唯二的了吧),請問這麼好的東東我軍為啥就一直沒有研發裝備呢,咱不一直是最大的美粉嗎?
  • 萬噸軍艦驚現南海,船舷上我軍士兵站崗,臺專家:比航母威脅還大
    同時,我軍的硬實力,也在馬不停蹄地提高著,一次又一次傳出令國人驚喜的消息。這一件件都組成我們「勝利」的籌碼。 之前不是還聽說,我國海軍的航母山東艦,已經完成了海上試驗訓練了嗎?這說明,它已經初步形成了戰力,已經可以開始,以航母編隊的形式,進行戰備值班任務了。這也就意味著,加上之前的遼寧艦,我國海軍已經有能力,組成雙航母艦隊,去執行任務了。
  • 徵兵難題下,日本海自新護衛艦即將下水
    (觀察者網訊)日本時事通訊社12日報導,長期面臨招兵難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下稱:日本海自),最早下個月將迎來一款3900噸級的多功能護衛艦(30FFM)下水。該艦計劃到2023年建成10艘,每艘乘員只有約100人。
  • 踢館:蘇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比美國更強?這是什麼原因?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佟麗婭雖然是新疆人,但其實是東北大妞。 問:堂主,你說過只有先用航母掌握制海權,才有可能談兩棲登陸。那毛子為何執著於購買兩棲攻擊艦呢,對只能用來勉強自衛的海軍有什麼用,有這閒錢多整點護衛艦或者飛彈艇不好嗎?
  • 踢館:如果殲轟七退役,可以魔改殲11取代它嗎?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殲轟-7相比蘇-24性能如何?蘇-27、蘇-30壽命過半不能做劇烈動作時,改裝後用來取代殲轟-7是否划算?
  • 新型反潛飛彈曝光,射程80千米速度超1馬赫,055和052D都有裝備
    艦載反潛飛彈一直是我軍的短板,2006年以前,我們都沒有性能堪用的艦載反潛飛彈用於測試。不過,就在054A型護衛艦開始研發時,相關的反潛飛彈研發工作總算是啟動。據悉,這款代號為「魚8」的反潛飛彈,射程80千米,速度達到了1馬赫以上。
  • 踢館:德國212潛艇為啥要用氫氧電池,而不用斯特林發動機?
    德國沒有核潛艇,因此常規潛艇更側重性能。 館長可以說一下,輪式車在我軍軍改以來的定位和所在比重嗎? 輪式?現在美國陸軍和國民警衛隊是15個裝甲旅戰鬥隊、9個斯特瑞克旅戰鬥隊,誰多? 當然要說多,那還是步兵旅戰鬥隊多,足足34個旅。
  • 新型飛彈護衛艦「衡水號」加入南海艦隊(圖)
    深圳衛視截圖海軍已有三艘軍艦以河北大中城市名稱命名燕趙都市網衡水電(記者孟憲峰、李海菊)根據媒體報導,7月9日,以「衡水」命名的我軍最新型飛彈護衛艦周金中在儀式上說,以「衡水」命名我軍最新型的飛彈護衛艦,衡水全市人民深感驕傲和自豪。相信「衡水」艦必將成為展示我國海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形象的重要平臺,成為捍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衡水市委、市政府將始終關心支持「衡水」艦的建設和發展,為「衡水」艦這個光榮的集體當好堅強後盾。
  • 日本海上自衛隊「霧雨」號護衛艦起航赴中東
    中新網5月11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5月10日,作為日本自衛隊派往中東地區的第2批護衛艦,海上自衛隊的「霧雨」號護衛艦從長崎縣佐世保基地啟航。據報導,此次派遣的部隊由大約200名自衛隊員組成。
  • 踢館:二戰蘇德戰場,蘇聯飛機和人都不行,為何能拿到制空權?
    而美國人在43年大轟炸就搞死了德國2800多飛行員,蘇聯人搞死了四百多,44年前四個月搞死了2000多,德國飛行員培訓已經完全跟不上了。大把飛行員都是簡單訓練(還是比蘇聯飛行員訓練強度高)就被迫拉上戰場,結果被素質好、飛機性能好的美國飛行員開著P-51和P-47獵火雞,自然就是全面崩潰。
  • F125型護衛艦,德國海軍的輕火力巨艦
    F125型護衛艦是德國研製的最新型多用途飛彈護衛艦,是德國現役最大的護衛艦,將取代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服役的8艘F122型護衛艦,執行防空、反艦、反潛、火力支援以及維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支持多國聯合行動等多種任務。
  • 美軍艦闖入西沙領海,被南部戰區驅離,我軍有哪些手段對付美艦?
    問題來了,假如美軍不聽話,變本加厲的挑釁,到時候逼得戰區部隊必須要履行職責使命了,我軍有哪些手段可以使用呢?如今的中國,對付一艘驅逐艦,方法太多太多。下面就隨便說上幾個,就從海、陸、空三個方面簡單說下吧。海面力量。
  • 中國海軍「襄樊」號飛彈護衛艦抵新加坡[組圖]
    5月14日,應新加坡海軍的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襄樊」號飛彈護衛艦駛抵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新華社記者張永興攝新華網新加坡5月14日電(記者張永興)中國海軍「襄樊」號飛彈護衛艦(舷號567)14日抵達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準備參加將於15日至20日由新加坡主辦的「2007亞洲國際海事防務展」和在新加坡附近海域舉行的「第二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多邊海上演習」。這是中國海軍首次派軍艦參加「西太平洋海軍論壇」框架下的多邊演習。
  • 八木魚骨:052D驅逐艦的神秘晾衣架,300公裡外鎖定隱身戰機!
    別看目前全世界有上百艘裝備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但完全自主研製並配套完整的大型四面相控陣雷達,只有美國的宙斯盾系統和中國的346/346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歐洲使用小功率的桅頂相控陣,俄羅斯直到現在還未成熟,日本韓國則直接使用美國貨。
  • 踢館:為何外軍新艦一次海試幾十天,我國一次十幾天?
    問:堂主,當前我軍建設兩棲力量的一大課題是如何帶部隊去對岸,以對岸的防禦密度來看,會不會打出一場比諾曼第規模還大的兩棲作戰? 從任務上來說,日本這兩型4艘航母是反潛用的。00年前後我國開始研製094核潛艇,美國為了壓制我國核潛艇突防第一島鏈,要求日本搞反潛航母,以封鎖巴士海峽這一主要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