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國防部今天證實了解放軍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能說一下其意義嗎?我感覺這戰鬥力全球第二沒問題吧機械化這個問題,提了很多很多年,主要就是野戰部隊使用裝甲車輛代替過去的牽引和兩條腿。這一點來說我軍現在實現算是比較晚的,美國人是60年代基本就實現了,當然沒實現的也很多,蘇/俄軍到現在也沒實現。
圖:俄軍的這種卡車裝120迫擊炮的,就不能算是機械化部隊。
這裡要說一下我軍機械化的定義,純履帶式部隊就是重型機械化,純輪式部隊就是輕型機械化。蘇軍的坦克團是坦克加BMP,都是履帶車,所以是重型機械化,而摩託化團是坦克加BTR,雖然BTR也能算機械化裝備,坦克也能算機械化裝備,但是這倆湊一起就不是機械化,只能算摩託化了。
圖:蘇俄BTR-80裝甲運輸車。履帶式車輛和輪式車輛不同,後者沒有搭載步兵衝擊敵方陣地的能力,只能讓步兵在敵陣地前下車自行徒步衝擊,因此作戰能力弱得多。
輕型機械化旅大家機動性都是一樣的,也不要求野地裡面機械化作戰的能力,就是公路作戰的機動部隊,在主要作戰區域步兵可以乘車作戰。而蘇軍的摩託化團,他要求的是和坦克旅一樣的野地裡面作戰能力,但是BTR沒法下地,所以步兵還是徒步作戰才能配合坦克,部隊戰鬥車輛之間的機動性差距巨大,根本沒法協同,所以只是摩託化的卡車披了裝甲。
圖:步兵跟隨坦克衝鋒。二者越野速度差幾倍,要麼是坦克被牽制機動性只能慢慢開,要麼二者脫節。
我軍過去30年經過數次整編,最關鍵就是摩託化師拆開了,坦克部隊拆出去不再跟運兵卡車混在一起,坐卡車的步兵也不要搞什麼平原野戰,而是老老實實做輕步兵。平原野戰力量全面裝甲化機動化,都坐上了裝甲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火炮也基本都自行化了,這就算實現了機械化。
圖:當年的很多摩託化部隊被整編成了用猛士的輕型旅或者特戰旅,要麼提高機動性,要麼提高單兵戰鬥力,總之不是坐卡車然後開著十一路跟著坦克衝鋒的人肉裝甲了。
圖:一打仗只見車不見人,這就是機械化部隊的樣子。如果不是幾次大裁軍削減了規模,以陸軍的裝備採購速度,要實現機械化還早得很。
問:付費內容一期不落,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講日本在抗戰中用印假鈔的方式對國民党進行金融戰,又想起各種抗戰片中提到的大洋。想請教一下在抗日戰爭中,國統區、解放區和敵佔區的主要流通貨幣是什麼,這些地區的金融財政情況又如何?金融學上有個現象叫劣幣驅逐良幣,這個都不只是金融學概念了,反正無論啥事都會有人說一句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這個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簡直突破雲霄,說明那真是普世真理,而抗戰期間自然也不例外。美元、黃金是最優質貨幣,大洋是次優質貨幣,大家肯定都捨不得用,在使用過程中是優先把劣等貨幣用掉。
圖: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這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正式名為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於民國3年2月頒布《國幣條例》,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1914年至1929年發行超過7.5億枚銀元。
所以你看反映抗戰時期的小說、電影(老的),付帳其實優先都是紙幣,而且是貶值越快的貨幣用得越快。但是黑市交易之類的大家就不認紙幣,只要美元黃金(黃魚)銀元(大洋),或者是鴉片煙、西藥、子彈。
圖:法幣是舊中國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貨幣的名稱。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
國統區主要貨幣是法幣,雖然我們說法幣貶值厲害,但在抗戰期間他還真算是比較保值的貨幣,還有就是汪偽的中儲券也比較保值。
解放區用的主要是各地自己發行的貨幣,保值率不等,陝甘寧邊區的邊幣就不行,山東的北海幣比較好,這都是因為各個根據地的經濟能力差異性太大。
圖:1938年,日偽政府發行的「聯銀券」大量入侵,國民黨地方政權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剛剛成立的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和掖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成立自己的銀行。山東抗日根據地貨幣之所以最早誕生在掖縣(今萊州市),一是因為掖縣是我黨在膠東半島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二是因為掖縣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每月各種稅收就有30多萬元,除去政府和部隊開支外還有很大節餘,這在山東地區絕無僅有,成為抗日革命根據地貨幣產生的物質基礎。
敵佔區就是各種偽幣和日本軍票了,軍票算是最劣等貨幣,基本沒法用,相當於寶鈔,當手紙還得把屁股糊了。
圖:日軍軍用手票簡稱軍票,是日本政府在侵略戰爭中作為軍餉發放的貨幣。據1940年日本正金銀行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杭州灣登陸起到1939年底止,只甲、乙、丙、丁四批軍票的總發行量已高達34.2959億元,回收銷毀不足4.691億元,也就是拿到軍票的人沒法花出去。
問:堂主,聽說美國洛杉磯級潛艇有個「聲學商用成品技術快速高級植入」(A-RCI)項目,在潛艇上快速插入現有的商用硬體軟體,是一種開放架構,可以快速插拔融入各種新系統,使潛艇數據和計算能力與商業行業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增長。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商用的硬體軟體就能比軍用的更新速度快?我之前聽說軍用的裝備之所以更新慢,是因為軍品追求穩定性,如果更新需要做大量測試,那用商用的軟硬體就沒這個問題嗎?因為這是現代工業,現代工業的特點就是批量生產製造,所以要迭代、升級是不同批之間的必需。民用電子設備有著名的摩爾定律,18個月速度翻一倍,所以都是在不停的快速迭代中。反正有幾億臺電腦同時運作,每18個月換掉三分之一都足夠養活整個產業了。
圖:摩爾定律下的計算機處理器速度。我國算6億臺商用和家用電腦,平均壽命6年的話,一年也要更新1億臺,這麼大的市場可以養活大量新產品。
而軍用系統,一般是服役十幾年才能在大修的時候換掉計算機,跟別人18個月就換一次的比,當然性能遠遠不如了。
圖:民兵飛彈直到2019年6月,空軍飛彈控制中心的8英寸軟碟機才正式被全部替換,驅動器升級為「高安全性固態數字存儲解決方案」,用U盤取代軟碟機。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見過軟盤和軟碟機,中年人應該也沒見過8英寸軟盤,那是1960年代的產品了。想當年,堂主還年輕的時候,也沒見過這玩意。
圖:自由商業市場的各方行為是由競爭驅動的,大家為了贏得競爭而不斷開發新系統。軍隊是公務員的一部分,各部門是由任務驅動的,不打仗的時候哪有什麼完不成任務就滾蛋的事情呢?經費也不允許你頻繁升級換代啊。
而且以前計算機系統的壁壘很堅固,開始在我的硬體上開發的系統,那下一代換了想保留軟體功能,不好意思……代碼無法遷移。
是現代高級語言發展迅猛,計算機也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不用像以前靠貼近硬體的彙編和C語言了,這樣才能方便升級。實際上現在的辦法就跟伺服器機房一樣,用模塊化的計算機系統、標準化的軟體接口來統一運作,升級的時候相當於我們重裝系統,直接挪過去再像電腦、手機自動換機程序一樣,把用戶數據也移過去。
圖:1970年代的時候,換一代計算機不僅要換軟硬體,連計算機裡儲存的資料都得換,因為不兼容以前的格式。1990年代的時候,開發F-22的軟體用的還是ADA語言,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聽說過,這基本是個專用的軍用語言,穩定性好,但很早就被淘汰了。想升級F-22的電腦,不好意思只能找當年的人來,這都是一輩子的吃飯項目。
大規模生產的商業化計算機本身其實是很便宜的,可靠性也在民用環境被超大規模使用驗證了,而且軍艦也不像飛機那樣環境惡劣,直接用商用沒啥問題。
問:堂主,美帝當年在航母上連A-3和A-5這種艦載轟炸機都能正常操作,為何F-111戰鬥機上艦的計劃就被砍了,最後搞出來F-14呢?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在變的,各個不同時期對於指標的要求是有區別的。
A-3不說了,這是一個亞音速轟炸機,雖然噸位大,但是起降速度其實都很低,失速速度比F-14低了接近20海裡,我們知道動能等於質量乘以速度的平方,降落速度低對飛機著艦動能的影響就更明顯,所以對彈射器和攔阻系統的壓力反而比超音速戰鬥機低。
圖:A-3一看就是亞音速飛機,大展弦比後掠翼具有很高的升力係數。它空重17.9噸,最大起飛重量37.2噸,但論空重A3的甚至要比F14輕一點。
而A-5實際上本身並不重,空重只有15噸不到,比F14和A3都更輕,只是尺寸顯得大;65平米的機翼跟蘇-33和F-35C差不多,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8噸,而且展弦比很大,所以低速升力很強,還加上了吹氣襟翼,實際上起降難度是很低的。後面加到30幾噸的偵察機狀態,是用了全翼展吹氣襟翼,也把起降速度壓下來了。
圖:A-5攻擊機和E-1預警機、A-4攻擊機,比後兩者大太多了。
圖:增加吹氣襟翼後A-3B飛機的起降能力變化很大,攔阻著艦重量增加了76%,進場空速下降了42%。
但是60年代前期已經發現,吹氣襟翼的氣流對結構的腐蝕性很強,很多機翼表面都被吹變形了凹槽狀態了。
圖:被吹氣襟翼吹出凹槽的英國掠奪者攻擊機。
而且吹氣襟翼能增加很大的升力係數,如果突然一側失效,那兩側機翼升力係數差距巨大,就基本是機毀人亡結果。所以新一代的艦載機都淘汰了吹氣襟翼技術,尤其是更危險的全翼展吹氣襟翼,都是只靠常規襟翼來解決問題,所以起降上限就被壓低了。
問:堂主,崇禎末年外有建虜內有流賊,和晚清外有帝國主義、內有太平天國的局勢比較類似。而明朝可以野戰的主力,在薩爾滸和松錦之戰基本都喪失的差不多,之後財政困難,無餉無糧練新軍,乃至「傳庭死大明忘」。但是朝廷以外的民間卻依然富有,比如李自成攻下北京,從官紳榨出多少錢財,南方士紳階層更不必說。再考慮到八旗南下後,民間多地自發組織激烈抵抗,可見崇禎末年的人力財力並未充分動員。如果崇禎末年像晚清放開曾李左張一樣放開地方地主團練,是否可以如晚清一樣續命幾十年,而不至於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就亡了?
放開過啊,何騰蛟不就是在湖南大辦團練麼?這跟老曾他們還是在同一個地方,結果如何……還不是落花流水。
圖:崇禎17年弘光朝廷建立,何騰蛟為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學士,總督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軍務。隆武帝登基後,何騰蛟謊稱李自成是被自己組織的團練所殺。與順軍達成合營抗清協議後,何騰蛟不斷內鬥排擠順軍,花重金搜羅重用湖南當地的明朝雜牌軍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太平天國時期,清軍的綠營正規軍跟太平天國軍是能交戰的,不然太平天國軍也不至於從廣西一路竄到安徽了,江南大營那也是直接卡在紫金山堅持。只是傳統的用兵體制下,劃區自守,很難抓住流竄的太平軍。所以才需要新的體制下,地方動員兵力來堵住太平軍。
圖: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清廷立刻調兵鎮壓。太平軍向東南發展受阻後轉至武宣,5月16日由東鄉突圍北上,被堵截後返回金田並被包圍。9月下旬北上突圍至永安並被包圍,52年4月再次突圍攻擊桂林,失敗後北上湖南道州,8月東進佔領郴州,9月進攻長沙失敗,12月佔領嶽州,53年1月佔領武昌。金田起義後前2年,就是不停地被包圍和突圍逃跑。
而明末完全不一樣啊,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正規軍都打不過的情況下,新辦的團練能咋辦?湘軍的建立也是靠向榮撐起來一段時間,還有塔齊布、鮑超這些老八旗綠營軍官做骨幹。
而且湘軍實際上不是團練,而是僱傭軍,團練是只能在本地小範圍作戰,根本沒法進行大規模進攻。只是當時朝廷以為辦的是白蓮教戰爭時期的團練,而實際上最後辦出來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式的僱傭軍。
湘軍本身的內核是很近代化的,拿錢辦事的正規化僱傭軍團隊,就跟歐洲一樣,團長拿到委任狀去募兵打仗。明朝要搞團練,也只能是強抓老百姓來打仗,遇上戰陣就一鬨而散,根本無啥用。
圖:曾國藩規定湘軍正勇月餉4.2兩,親兵護勇略高於此,是當時綠營軍餉最高的馬兵的一倍。且臨陣殺死一名太平軍士兵,賞銀10兩;活捉一名太平軍士兵,賞銀20兩。受傷士兵給「養傷銀」,上等30兩、中等20兩、下等10兩。如果陣亡,撫恤金60兩。每一項都比綠營的待遇高出一倍左右。
湘軍本身的人員基礎也是湘湖的經世學派,主要就是科舉不成功的抱團取暖,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半吊子儒生,攻的其實是胥吏之學和軍政。像羅澤南這種不第書生,左宗棠這種只能倒插門吃軟飯的,在明代士大夫的輿論體系內根本沒啥話語權,也根本招攬不到人。但是那些家裡有錢又有功名的,完全沒能力……
圖: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鄉試取得舉人功名,此後6年3次會試不第,沒法走科舉途徑當官,在明朝就別想混到中層以上了。羅澤南1926年時19歲童子試不第,回家設館教書28年,1940年33歲中秀才,1851年舉孝廉方正,1852年以在籍生員的身份倡辦團練。區區秀才,明代連當官都別想,肯轉去當武官倒是可以,但又沒人願意去,因為都知道武官地位低下。
問:請教堂主,架空設想一下,要是051B提前出現在80年代,是不是海標槍系統的最佳載體?畢竟42型滿排5200,82型滿排也就7700。海標槍放B炮位的海紅旗7位置上,海紅旗7後移到機庫頂上取消重裝填,或者用六聯裝的海紅旗61,近防用69式雙30炮,這樣算不算那時候中國海軍相對完美的DDG?不算,這不是艦體架空的問題,而是全部都要架空的問題。
69雙30炮那個性能,實際只算之前人操的61式雙25高炮的升級版,實際上哪怕是他兒子AK-630,作為近防炮都是不合格的,只能用來打飛機,對付不了飛魚這樣的飛彈,甚至說魚叉、冥河都玄乎。
圖:69式30毫米雙管艦炮是我國仿製前蘇聯KJI302式艦炮的產品,1973年定型。射速2000發/分,有效射程3334米。
圖:坊間傳聞630近防炮對於一倍音速的飛彈目標攔截成功率不足三成,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堂主沒確認過,但是內能源近防炮的性能不如外能源是確定的,而且一個紅果果的現實是我軍的一線艦艇沒有用這玩意的,肯定是在性能上有什麼問題。
海紅旗7我們90年代才搞出來,紅旗61就更別說了,那個6聯裝發射架一直就只有倆管子能用……
圖:重新裝填的紅旗7艦空飛彈,最早服役是1996年的青島號052驅逐艦,之前開封號051驅逐艦和052首艦哈爾濱號裝的是法國原版海響尾蛇。
而且051B這麼大的船,只塞一套海標槍那是超級奢侈行為,想想這個船體後來可是塞了一整套的S-300F遠程防空系統哦。
圖:海標槍是英國的遠程艦空飛彈,因為馬島戰爭時表現不好,所以我國雖然談了但是沒籤約,不要了。
80年代的時候,實際上不光這些武器的問題,作戰系統、機電設備還有艦體我們都是搞不定的。後面有051B,那是因為之前引進了052,用全套西方設備重構了軍艦的建造體系。051B雖然是051系列,但他其實是放大的蒸汽動力版052,和051系列除了動力系統就沒啥傳承血緣了。
圖:軍工記憶說052驅逐艦那期,重點說了下船用鋼的問題,051的在航率低和這也有一定關係,80年代是051驅逐艦服役的高峰期,那個時候我們的造船工藝肯定搞不定051B的技術,還是得有052的技術積累。
圖:跟英國談海標槍時還附帶引進了這些東西。我國的電子戰能力,就是從引進歐洲系統開始起步的。
迷你踢館
問:日本的新型護衛艦也使用了一體化桅杆,堂主能分一下這屬於什麼水平嗎。怎麼感覺一體化桅杆一下就普及了,沒啥門檻?
你看到的可能不是一體化桅杆,而是封閉式桅杆,後者的設計相對簡單,只是針對不同的雷達波段設計了能過濾雷達波的罩子。
圖:這個是封閉式桅杆,裡面的雷達還是獨立的,只是做到了外面的雷達波照不進去,裡面的雷達波能透出去。
圖:一體化桅杆的基礎是綜合射頻技術,即同一個相控陣列天線即可用於雷達也可用於通信、電子戰、電子偵察等系統,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諸多天線一體化設計,而不是大量分立式天線堆在一體。外形上與其類似的是美軍LPD-17登陸艦的先進封閉式桅杆,但後者只是將桅杆用蒙皮罩起來,裡面還是多個分立式天線。
圖:荷蘭I-MAST綜合桅杆系統是較早的一體化桅杆,裝備了荷蘭級巡邏艦和上圖的卡爾·杜爾曼級綜合支援艦。當前有源相控陣列天線技術成熟,成本也大幅下降,加上電子技術發展使綜合射頻技術成熟,自然一體化桅杆開始普及。
問:我們長-5發射嫦5用了二級發動機,而且還有中途停火和二次啟動,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二級火箭發動機趨於成熟?長-5的二級在那次發射失利之後完全重新設計了,這個算是單個型號的成熟吧,火箭發動機這個產業可太大了……
問:HIJKLMN,轟-6的L和M呢?L沒聽說過,估計是下馬了或者乾脆沒有。
M是透明機頭每側兩個掛點可以帶KD-63和YJ-12的,屬於比較老的型號,但是近幾年也有升級。
圖:轟-6M參加過航展。
問:堂主,剛剛看到有說054B的任務、思路和30FFM相當。但30FFM是地方隊的護航艦艇,54B不是給航母編隊準備的嗎?個人認為54A的思路相對更適合對標30FFM,並用於交通線護航。
054B啥時候說是給航母編隊準備的了?堂主我可從來沒說過啊,說的是可能相似,可能。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消息指出054B的用途。
問:堂主,車諾比和福島的核事故都很嚴重,當年以色列把伊拉克的核電站炸了,怎麼沒引起嚴重的核事故呢?
伊拉克那個核反應堆當時只是填裝了核燃料,並沒開始實際發電,而且就這都在當地造成了不小的核汙染。
鈾的輻射是不大的,人手都可以直接摸,輻射大的是鈾裂變反應後產生的其他元素。
問:美國7次載人登月總共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約381.7千克?麻煩一一列舉出來好嗎。
問:請教一下堂主,坦克炮與飛彈威力差距多大,最終飛彈能取代坦克炮嗎?不能,飛彈體積大、價格高,就這一條就不如坦克炮。
現在複合裝甲對破甲彈的防護能力是對穿甲彈的兩倍。像坦克這種能帶幾十發彈藥還有重防護的裝備,要比反坦克飛彈發射車經濟並且適用更多場景。
圖:動能反坦克飛彈這體積就更大了,更沒法大量帶彈。
圖:下一代坦克很可能是全電坦克,其中一條就是電磁炮,使穿甲彈初速再度大幅提高。
問:我軍退役後的運輸機能不能改一下去滅山火?
改裝的話加個水箱就可以。倒是我們現在急缺運輸機,退役的運輸機那真是沒法繼續飛行的了……改完也沒有剩餘價值可壓榨,不如新造了。
圖:伊爾76內部加裝水箱改的滅火機,我國的水轟5在退役之前也有滅火型,估計未來AG600也會改。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