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兵兩年制會影響解放軍戰鬥力嗎?

2020-11-29 網易新聞

(原標題:王若愚:義務兵兩年制會影響我軍戰鬥力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風聞社區有網友發帖提問:「義務兵兩年制有什麼好處嗎?」——

據題主所言,他不是很能理解義務兵兩年制,因為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如果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0000小時,而義務兵服兵役2年時間,其參與專業訓練的時間,滿打滿算才5475小時,遠遠不夠1萬小時的要求。而且按照這種作息表,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訓練,這樣怎麼形成戰鬥力?

原帖下面有很多人留言討論,提出了各自觀點。下面,筆者結合個人的認識,以及了解到的一些參軍入伍人員的切身經歷,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首先亮明觀點:義務兵役制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而且有利於保持部隊戰鬥力的有效兵役制度。

通往職業軍人的橋梁

題主最大的疑惑在於,義務兵只能服役2年,完全不能滿足成為「專家」的標準。筆者認為,這是混淆了義務兵與職業軍人的區別,用對職業軍人的要求來審視普通軍人,所提的要求過於苛刻,得出的評價並不恰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現役士兵包括義務兵役制士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義務兵役制士兵稱義務兵,志願兵役制士兵稱士官。義務兵服役期限為2年;士官則分為初級士官、中級士官和高級士官,服役期從5年至30年不等。此外,也有一些直招士官,主要是從地方院校招聘,其義務兵結束後,大學就讀時間也算入兵齡,有的可直接轉為中士。

士兵的結構與軍官的結構相同,都是金字塔形。處於最底層、構築起塔基的,正是廣大的義務兵。義務兵服役期滿,根據軍隊需要和個人自願,開始轉改士官,越往上,晉升的門檻越高、要求越苛刻。能夠晉升為一級軍士長的則是鳳毛麟角,被稱為「兵王」。

火箭軍剛退役的一級軍士長王忠心,熟練掌握操作3種型號飛彈武器,精通19個飛彈測控崗位,被譽為「兵王」,榮獲八一勳章。(圖/解放軍報)

因此,士官尤其是高中級士官,才是符合題主所言的「滿1萬小時的專家」。他們既有一技之長,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專業技能,也為部隊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大部分的兵,則是經過專業化訓練、具備基礎作戰技能的「普通軍人」,逐級晉升都有門檻,或因自身條件不夠,或因個人志向不在部隊,一批又一批的人會被淘汰。

義務兵役制,事實上搭建起普通人通往職業軍人的橋梁。年滿17周歲的公民來到部隊,經受專業化的軍事訓練,了解自己是否具有成為職業軍人的興趣和能力;部隊其實也是在考察這些義務兵,看哪些人更有培養的價值。如果沒有義務兵役制,那麼挑選士官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筆者曾因工作關係,接觸過一位潛艇聲吶技師。就他所從事的行業來說,是一個技術積累十分重要的行業,他們需要用耳朵來分辨各種螺旋槳的聲音,判定到底是普通商船、敵軍的水面艦艇還是潛艇。聲吶專業招錄的義務兵很多,但絕大部分因無法分辨種類繁多的聲音而遭淘汰。能夠留下擔任聲吶技師的,必須專業十分過硬,保證判別的準確率,數量較少。

雖然已經成為一級軍士長,但這位聲吶技師坦言,依然抱著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來看待本職工作,因為任何時候的一個疏忽,都可能導致判錯攻擊目標,進而讓作戰行動失敗。因此,無論去哪兒,他都帶著一個小錄音機,隨時播放螺旋槳聲音來進行訓練,把別人耳中的「噪音」當作「天籟之音」來享受。

從聲吶專業義務兵成長為聲吶技師,難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瑪峰。(圖/央視軍事報導)

!

構成戰鬥力的基礎

義務兵役制會影響部隊的戰鬥力嗎?實事求是地講,確實會對戰鬥力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義務兵退伍和補充期間,往往是一支部隊戰鬥力生成曲線中較為薄弱的時期,專業術語叫「緩升陡降」,即部隊在2年服役期內經過反覆訓練,才讓義務兵掌握了基本作戰技能,一個單位(例如連)的戰鬥力緩緩提升;但隨著義務兵的退伍,新補充進來的兵員又要重新訓練,單位戰鬥力會迅速下滑。

這種變化曲線,是實行義務兵役制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我軍原來實行的是新兵在戰鬥班排編組訓練的模式。新兵入營時臨時組建新兵隊,從連隊抽調幹部骨幹擔任新兵教員。新兵入伍訓練3個月結束後下連,和老兵進行混合編組,共同來完成任務。那時就有一種說法「新兵下連、老兵過年」,意思是說很多任務都可以讓新兵去幹,老兵就會輕鬆很多。

為了應對「緩升陡降」,我軍實行了兩種應對方式。

其一,實行先訓後補機制。

即新兵在新兵訓練機構(如教導隊、新訓基地等)進行共同科目訓練,主要是射擊、隊列、紀律、教育等,一般為2至3個月。新訓結束後按照不同的兵種和專業,對新兵進行分業訓練,一般是9個月左右時間,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崗位培訓時間會更長。

這也就意味著,義務兵一般在經受訓練滿1年後才補充進戰鬥班排。對於戰鬥班排來說,補充進來的是合格戰鬥員,能夠保證戰鬥力的相對平穩。

「兩徵兩退」改革,為了戰鬥力受到的影響衝擊更少。(圖/國防時報)

其二,實行「兩徵兩退」。

原計劃從今年開始,分春季、秋季兩次進行徵兵、兩次進行退兵,這樣一來,單次退兵的數量就會減少一半,保持兵員平穩進出,確保部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狀態。只不過因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徵兵合併到下半年一同進行。

那麼,義務兵役制下的2年新兵,能夠具備作戰能力嗎?筆者認為,他們完全能夠成為合格的戰鬥員,具備履行任務的基本素質,這點無須擔心。

在過去戰爭年代,因為頻繁打仗,我軍部隊變動很頻繁,經常需要大量招募新兵來重新組建部隊。為了儘快提高新部隊的戰鬥力,往往是從其他部隊抽調老兵擔任骨幹,有的會形象地被稱為「老兵油子」。這些老兵很多是死人堆裡闖出來的,作戰經驗豐富,能夠帶著新兵儘快熟悉戰場、把部隊鍛造為勝戰之師。

現在的部隊同樣如此,戰鬥力的構成以軍官為指揮力量,以士官尤其是高級士官為骨幹,以義務兵為主要戰鬥員。義務兵在軍官指揮、士官率領下完成任務,是戰鬥力重要的基礎,而且只要能夠指揮得當,或者先訓機制較為高效,或者新兵本身基礎好、能力強,一些義務兵同樣可以在軍事訓練中大顯身手,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年,義務兵在各類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受到表彰獎勵的新聞屢見不鮮。如女兵楊葉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剛下連就是單位「十佳新兵」,第二年被評為「十大鐵人」,義務兵期間兩次參加軍區比武均以破紀錄形式奪冠,後來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6軍醫接力」項目,取得女子步槍100米射擊第一名,戰場救護第二名、團體賽第二名,榮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女兵楊葉在新兵時就經常拿獎,後來成長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圖/中國軍網)

同時,隨著軍隊現代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從以往依賴士兵技能和經驗積累,越來越向依賴技術的進步方向發展,這也為義務兵對士官「彎道超車」提供了機會——在今後的軍隊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在相關專業技術領域研究越深的「理工男」新兵,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解放軍報》就報導過這方面的事例。經西藏軍區某旅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考察舉薦,高維、孫暉等5名有專業特長的新兵參與資料庫建設,擔負起資料庫更新與維護任務。該旅領導介紹說,他們緊貼新質戰鬥力建設需求不拘一格選賢任能,讓有專業特長的新兵一步到崗,加速了戰鬥力生成。

!

寓兵於民的重要舉措

可能有人不禁要問,既然現代化的軍隊越來越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職業軍人逐步成為軍隊的主體,那麼何必還花這麼大的精力來徵集新兵,乃至影響戰鬥力的穩定?我們國家為何不走上募兵制乃至僱傭兵制的兵役制度,從而「讓專業的人來幹專業的事」?

在筆者看來,實行義務兵役制是我國的基本兵役制度,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也有無法取代的優勢。

其一,依法服兵役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兵役法》規定:

「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八周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徵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徵集的,在二十二周歲以前仍可以被徵集服現役,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徵集年齡可以放寬至二十四周歲。根據軍隊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規定徵集女性公民服現役。」

由此可見,服兵役是普遍性要求,但由於部隊徵召新兵數量有限,因此才會有部分符合條件的去當兵,而大部分適齡青年都沒有去。

陝西徵兵宣傳片廣獲好評。(視頻截圖)

現實生活中,很多適齡青年會覺得當兵是別人的事情,自己沒有義務、責任去服兵役。在一些大學,願意當兵的大學生有時也會被人另眼相看,議論其目的是為了各種獎勵。他們會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徵兵,從沒有想過別人是替自己來盡義務。

因此,堅持實行義務兵役制,實際上是一種全民國防教育,喚醒公民在保衛國家、抵禦侵略、捍衛和平方面的責任義務,強化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安全紐帶、情感紐帶和責任紐帶。「人民的軍隊」、「我們的國防」,應當隨著徵兵宣傳而家喻戶曉。

其二,義務兵役制能夠減輕國防開支。

2015年「9.3閱兵」時,我國公開宣布裁軍30萬,使中國軍隊總員額減至200萬。如果加上武警部隊的兵員,總數將是接近300萬人。這樣算來,每年退伍和重新徵集的兵員,應當是數十萬人。

義務兵役制下,義務兵沒有工資,只有津貼,用於補充各類生活開支,目前大概為每月一千多元。如果取消義務兵役制,義務兵的工資收入至少增至目前的3-4倍,這樣就會加大政府的財政開支。

以實行募兵制的印度為例,1名普通士兵的工資折合為人民幣2000—5000元,是普通民眾平均收入的三四倍,軍官的工資則更高。高收入使得印度的徵兵十分火熱,畢竟加入軍隊基本上就堪稱「步入上流社會」,但募兵成本卻極大侵佔了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

其三,義務兵役制保持了軍隊的流動和活力。

義務兵役制雖然有導致戰鬥力波動的弱點,但也有一個重要優點,即實現了兵員常態、有序流動,通過肌體血液的「新陳代謝」,使得年輕人成為部隊的主體。年輕人體力充沛,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速度更快,能夠使部隊更加保持活力。

這一點,可以從中印邊防鬥爭中看出。印度招募的士兵以中年人為主,不少人身材肥胖;而我軍則以年輕人為主,身手敏捷,身材勻稱。在雙方發生身體對抗時,無疑是年輕人的體力更佔優勢。加勒萬河谷對峙的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義務兵役制的優長。

手持「青龍刀」的邊防戰士被印度媒體熱炒。中方一線官兵以年輕人為主,體力佔有明顯優勢(圖/印媒)

其四,義務兵役制讓國家擁有了大量預備兵員。

近一階段,媒體出現了很多關於老兵退伍的新聞,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若有戰,召必回」。這句話折射的是義務兵役制的一大優點,即大量老兵退伍後轉入預備役,他們有著一定的戰術基礎,一旦戰爭爆發,只要臨時進行動員徵召,就能夠組織大量預備役人員投入戰爭。

人民戰爭一直是我國國防的重要基石,5700萬規模的退伍老兵,無疑增加了國民的安全感。而今年預備役部隊改革也正式推行,預備役部隊在組織老兵訓練、進行平戰轉換演練等方面,必然會採取更大舉措,更好地把預備役人員組織起來、訓練起來。

其五,軍旅生涯也將為人生注入正能量。

對個人而言,最少兩年,多則五年、八年乃至十餘年的參軍經歷,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長期經受軍營的鍛造,容易培養出強健的體魄、剛毅的意志、團隊的精神、守紀的意志等,這些無疑在退伍以後將對老兵產生長遠影響。而且從軍的經歷,或許能打開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筆者認識的「一號哨位」主編周曉輝,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讀書期間參軍入伍,退伍後創辦了「一號哨位」,以一首「三行情書」出了名:「集合了/不說了/我愛你」。說的正是熱戀中的軍人情侶,總會被集合的哨聲打斷情意綿綿的通話。周曉輝自評:「參軍兩年,讓我深刻理解了軍人的所思所想,也知道了軍隊體制是如何運轉的。」

寫至最後,我真誠建議題主及屏幕前的各位,若有機會,不妨去部隊歷練一番,或許回來後會有完全不同的感悟乃至境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焦點

  • 兩年裡,她如何從大學生成長為「優秀義務兵」?
    兩年裡,她如何從大學生成長為「優秀義務兵」?在部隊兩年,讓我擁有了與自己靜下心來對話的時間,比起兩年前,我對自己的認識更深刻,也對未來的方向更加明確。這之中,最大的收穫莫過于堅持、擔當以及戰友。由於部隊職能的特殊性,與海陸空軍不同,比起沙場點兵、鋼槍大炮,我們的戰場在設備前,機房內。也因此在初分到新聞宣傳員崗位時,我曾有過心裡落差,誰不渴望衝鋒陷陣,奔赴一線?幹兩年新聞工作,真的是來當兵嗎?
  • 什麼是義務兵役制?
    命令決定:為了補充人民解放軍退伍兵員的缺額及逐步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在兵役法未公布前,從1954年11月1日到1955年2月28日,在年滿18周歲到22周歲的男性公民中,徵集補充兵員45萬人,服現役的期限從1955年3月1日算起。
  • 「退役」和「退伍」是一樣的嗎?不要亂說,以免被內行人笑話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那些保家衛國的軍人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名字改變了,但這支軍隊的內核沒有變,和他們的名字一樣,解放軍是一支屬於人民的軍隊。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解放軍是一支理想般的軍隊。但理想很多時候都會屈服於現實,解放軍人們總會有身體機能退化,不得不面臨退伍的一天。
  • 解放軍「團變營」,戰鬥力不降反升,一個營比一個團還厲害
    解放軍在合成營改革中,大量的師團建制被取消,取代團作為基本戰術合成部隊的是合成營,從團到營,為何編制小了,戰鬥力卻得到大大的提高呢?在1985年前,我國陸軍所擔負的作戰使命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以大規模高烈度防禦作戰的戰爭形勢。
  • 我區民政局為立功受獎優秀義務兵送喜報
    我區民政局為立功受獎優秀義務兵送喜報 2019-09-30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銜級制度簡史
    新修訂的國防法,調整、增加了若干章、條,其中新增的第三章第二十六條第二款: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依照法律規定實行銜級制度。原國防法(2009年)相關條款為第三章第二十四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對現役軍人和預備役人員實行銜級制度。相比之下,新國防法第二十六條明確了實行銜級制度的主體,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 氣象條件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
    衡量軍隊強弱的標準是戰鬥力。構成戰鬥力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人的因素,另一個是武器(包括裝備以及物資保障)的因素。要處理好軍事與氣象的關係,正確運用氣象條件,達到提高戰鬥力完成軍事任務的目的。  氣象對人的生存能力和戰鬥活動的影響  自然界的威脅甚至比來自敵人的威脅更持久、更嚴重。
  • 被解放軍嚇跑的?!
    川普後期不斷軍事挑釁中國,屢踩臺海紅線,中國大陸誓言反擊,美國軍官此前預判1月20日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是大陸武統臺灣的窗口期,因此有人認為,克拉夫特訪臺正是解放軍軍事統一臺灣的時機。有人認為,解放軍已經圍困東沙島,拿下東沙島和太平島易如翻掌,迅即攻佔澎湖。拿下全臺灣也就是兩三天的時間。
  • 言論: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
    「人民軍隊永遠是戰鬥隊,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從代表委員的熱議中,記者感到,習主席反覆強調的這句話,已經融入全軍將士的使命裡,寫在強軍興軍的徵途上。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
  • 被誤認為是中國土狗,戰鬥力可秒殺拳王袋鼠,終生實行一夫一妻制
    澳洲野犬的戰鬥力非常驚人,它還是澳洲大陸上頂級捕食者之一,這下是不是顛覆了你們對它的印象。不過要知道袋鼠可是動物界的拳王,也不是什麼好惹的,澳洲野犬就是袋鼠的天敵,這兩種動物相遇了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 美軍在上世紀就是機械化,解放軍現在才實現,中美差距會很大嗎?
    全機械化的美軍在志願軍戰士面前敗得一塌糊塗,現如今解放軍才實現基本機械化,中美差距會特別大嗎?:解放軍已經基本上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也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 美軍軍隊建設領先解放軍70年說法是否可靠? 如果是上世紀抗美援朝那個時間點說美國軍隊建設領先解放軍70年還有些可信度,但是要把實現機械化的時間點的差距看做是軍隊建設的差距時間完全是無稽之談。
  • 透視戰鬥力複雜性:三種形式 五種分力 十大因素
    戰鬥力科學探索是十分複雜的巨系統,通常有三種表現形式,可分解為五種分力,有十大因素對其生成與發揮產生重要影響。  三種表現形式。  十大影響因素。武器裝備、軍事人員和體制編制,是戰鬥力的內核要素;軍事教育、軍事訓練、軍隊管理和軍事理論,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作戰對象,是戰鬥力動態發揮的重要因素。
  • 「別再以卵擊石」,臺灣內部抨擊蔡英文,透露臺軍戰鬥力幾乎為零
    臺灣前陸軍總司令最近在一場活動上怒斥蔡英文當局無知歪曲歷史,而且前陸軍總司令還表示如果兩岸真的發生什麼,那臺灣肯定會抵擋不住來自大陸的攻勢,因為臺灣本身就沒有任何的戰鬥力。陳廷寵表示現在臺灣服兵役方面也出現了問題,現在臺灣的兵期已經縮短到4個月了,現在臺灣軍隊的戰鬥力估計就是零。如果發生什麼的話那麼這些臺灣士兵肯定擋不住,畢竟這些臺灣部隊沒有經過訓練,既然沒有經過訓練的話,那就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不能上戰場去打仗。現在臺灣的軍隊根本不像過去,過去臺灣的軍隊有非常完整的訓練體系。
  • 踢館:官宣解放軍基本實現機械化,戰鬥力可以說全球第二了嗎?
    問:堂主,國防部今天證實了解放軍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能說一下其意義嗎?我感覺這戰鬥力全球第二沒問題吧機械化這個問題,提了很多很多年,主要就是野戰部隊使用裝甲車輛代替過去的牽引和兩條腿。這一點來說我軍現在實現算是比較晚的,美國人是60年代基本就實現了,當然沒實現的也很多,蘇/俄軍到現在也沒實現。
  • 中印邊境的解放軍:無人機送火鍋 氧氣隨時吸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士兵在享用火鍋 報導稱,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中國士兵正在享用無人機送來的火鍋和床邊制氧機產生的氧氣
  • 催眠訓練助力戰鬥力提升 瀋陽軍區大連療養院深入基層部隊指導官兵...
    原標題:催眠訓練助力戰鬥力提升 瀋陽軍區大連療養院深入基層部隊指導官兵科學睡眠  「現在請你躺好,輕輕地閉上眼睛,讓心情慢慢平復……」前不久,瀋陽軍區大連療養院心理睡眠調整中心副主任張志春,帶領他的團隊來到某旅特戰分隊,指導官兵進行戰場快速自我催眠訓練。
  • 解放軍戰機剛走,蔡英文就上躥下跳!結果太扎心了……
    解放軍戰機剛走,蔡英文就小動作不斷,頻頻說大話秀肌肉。這兩天,蔡英文不僅在視察臺軍時再次叫囂「守衛主權」,還吹噓臺「自造潛艦」2025成軍,甚至拉上美國,聲稱美陸戰隊「進駐」臺灣。可事實上,島內網友不但不買帳,還無情地戳破了蔡英文的謊言,瘋狂扎心。
  • 正確處理戰鬥力建設中的辯證關係
    習主席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中貫穿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為我們進一步加強戰鬥力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堅持標準:處理好吃雞蛋和投手榴彈的辯證關係 習主席深刻指出,保證士兵吃雞蛋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證士兵更好投手榴彈。如果雞蛋天天吃,一旦發生戰爭手榴彈投不出去,那吃雞蛋的初衷不就落空了嗎?
  • 是選擇中南大學臨床五年制,還是南方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八年制?
    而南方醫科大學,它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此外它是在2004年時才正式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的。在第四次學科評估時,中南大學的臨床醫學被評為A-等級,而南方醫科大學被評為B等級。對於是選擇湘雅醫學院的五年制還是選擇南方醫科大學的八年制,網友們給出了不同的意見,雙方也是爭執不下。「當然是選擇南方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