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052C西安艦目前正對歐洲多國展開訪問之旅,繼7月1日抵達法國土倫港進行軍事交流之後,15日又轉往荷蘭鹿特丹港進行休整補給。據「中國軍網」官方微信號消息,就在抵達鹿特丹前的14日,西安艦在英吉利海峽曾遭到英國護衛艦「聖奧爾本斯」號的跟蹤監視。但期間「聖奧爾本斯」號護衛艦的雷達卻失靈,並遭到反向鎖定,最後不得不放棄了跟蹤監視。那麼英國軍艦在跟蹤時雷達為何會失靈,這又反應了我國軍艦怎樣的電子戰水平?本期《出鞘》就來談西安艦電子對抗英國軍艦。
結合外媒報導可知,西安艦一抵近英吉利海峽附近時,英國海軍就打開了岸基雷達,全程監視西安艦的活動軌跡,並隨後派出23型護衛艦「聖奧爾本斯」號一路尾隨西安艦。但就在西安艦駛離英吉利海峽時,「聖奧爾本斯」號的雷達卻突然失靈了,西安艦的坐標位置消失在屏幕之中。於是英艦立即啟動制導雷達,試圖重新搜索西安艦的位置,但此時制導雷達卻受到了強烈的電磁幹擾,完全無法正常啟用。
更讓英國軍艦船員驚訝的是,「聖奧爾本斯」號還遭到了西安艦的反向鎖定。一般制導雷達的反向鎖定,也就意味著該艦已經被西安艦瞄準。於是「聖奧爾本斯」號緊急掉頭,不再對西安艦進行跟蹤監視,但直到返回海峽後制導雷達才恢復正常。而在西安艦這邊,據悉7月18日結束在荷蘭鹿特丹港的短暫休整補給之後,已經轉往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喀琅施塔得,可能將參加俄軍舉行的海上閱艦式。
從媒體的報導來看,「聖奧爾本斯」號在跟蹤監視過程中無疑是遭到了西安艦的電子幹擾。人們常說的電子戰,是指利用電磁能和定向能控制電磁頻譜攻擊敵方的任何軍事行動,電子對抗是組成電子戰的三個重要方面之一(電子戰包括電子支援/電子偵察ESM、電子對抗ECM和電子反對抗ECCM),即利用己方電子設備,削弱和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與之相對應的是電子反對抗,即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來消除敵軍電子對抗的有害影響,保證己方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
一般艦艇上的電子對抗裝備可分為無源幹擾和有源幹擾兩大類,其中前者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一定技術措施改變雷達電磁波正常傳播條件、改變目標的二次輻射特性、投放反射物等造成對雷達的幹擾,根據實施的方法和用途又可分為壓制式和欺騙式兩大類。其中壓制式幹擾主要是箔條幹擾,而欺騙式幹擾主要包括箔條幹擾彈、偽裝和雷達誘餌等。由於技術簡單,無源幹擾是最早被應用於艦艇電子對抗的軟幹擾手段,例如箔條幹擾在二戰期間就已經被運用。
箔條一般由長度為半波長倍數(因為半波長對電磁波諧振反射最強,有效反射面最大)的鋁絲或塗鋁玻璃絲製成,使用時會被誘餌發射器發射出去,並在氣流的作用下散開形成箔條雲,在雷達的顯示器上形成很強的類似噪聲的亂雜波幹擾波形,從而掩護目標回波。箔條幹擾在針對早期反艦飛彈所使用的雷達導引頭時效果十分顯著,例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海軍就通過裝備在水面艦艇上的箔條幹擾系統,成功讓敘利亞艦艇發射的52枚「冥河」反艦飛彈無一命中目標。
而箔條幹擾彈則是一種欺騙式幹擾技術,當雷達或雷達制導飛彈跟蹤被保護的艦艇或飛機時,箔條幹擾彈能形成比回波大幾倍的幹擾箔條雲回波,並使雷達或雷達制導飛彈跟蹤幹擾箔條雲,從而使被保護的艦艇或飛機擺脫跟蹤。除了箔條幹擾彈之外,欺騙性幹擾技術還有雷達誘餌,它是應用具有很強的雷達反射面的雷達誘餌(如角反射器或龍伯透鏡反射器等),把雷達對目標的跟蹤引到跟蹤雷達誘餌上。一般艦艇會在艦尾牽著長為幾公裡或幾十公裡的繩索,並將雷達誘餌拖在艦船的後面,使雷達跟蹤雷達誘餌而丟失目標。
但隨著艦載雷達和反艦飛彈火控雷達導引頭抗幹擾能力的提升,性能單一的無源幹擾開始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因此之後各國海軍又開發出了有源幹擾手段——艦載雷達有源幹擾和舷外有源幹擾誘餌等。雷達有源幹擾可分為噪聲幹擾和欺騙幹擾兩種,前者通過發射大功率的噪聲信號來掩蓋或淹沒敵方雷達的目標回波,使敵方雷達無法正常工作;而後者雖然允許敵方雷達探測到目標,但獲得的卻不是目標的準確信息,而是失真的距離、方位和速度等參數。
艦載雷達有源幹擾機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之後,目前已經在各類水面艦艇上得到了普遍應用,而且基本同時具備噪聲幹擾和欺騙幹擾兩種功能。西方海軍經典的艦載有源幹擾電子戰系統包括AN/SLQ-32系列和「牛頓-C」等,而我國海軍雖然在051G飛彈驅逐艦上才開始裝備825型艦載電子對抗系統,但目前也已經先後發展出了包括826型和726型等有源幹擾艦載電子對抗系統,並且大量裝備在了052D驅逐艦、054A護衛艦和071登陸艦等各型戰艦上。
除了艦載雷達有源幹擾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有源幹擾手段——舷外有源幹擾誘餌。它可以簡單理解為是一個與艦艇保持一定距離的有源幹擾機,其優勢在於作為一次性可消耗誘餌,可反制反艦飛彈「幹擾源尋的」模式所帶來的威脅。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舷外有源幹擾是英國「女妖」系統與美澳聯合開發的NULKA系統,前者採用比較簡單的降落傘滯空方式,而後者則使用了更先進的脈衝火箭發動機滯空方式。
美國海軍如今很是重視NULKA這套系統,例如2016年在亞丁灣海域,美軍的DDG-87 「梅森」號飛彈驅逐艦就在遭遇胡賽武裝的反艦飛彈襲擊時,動用NULKA系統配合ESSM與標準-2防空飛彈對來襲飛彈進行了有效的攔截防禦。此外從美軍主力驅逐艦伯克級的配置來看,也可以看出美國海軍對這套舷外有源幹擾系統的重視,因為目前有近一半的伯克級驅逐艦上的SLQ-32(V)2電子戰系統是不具備有源幹擾能力的,一般這些艦艇的艦載有源幹擾主要依靠的就是NULKA系統。
我軍在艦載有源幹擾系統方面最早的成果,是80年代初期研製的825系列電子對抗系統,它不僅曾裝備於053護衛艦早期型以及部分051G驅逐艦,還曾作為053HT護衛艦的配套設備出口到泰國。之後我國又在參考「牛頓-C」系統的基礎上,針對中小型水面艦艇作戰需求,研製出了827系列電子對抗系統,它不僅曾裝備053H2/H3護衛艦,還在051驅逐艦的現代化改裝中被應用。目前在我軍中小型水面艦艇上,827系列已經被727系列電子對抗系統所取代,例如054/054A護衛艦就裝備了727系列,而且最新幾艘054A護衛艦的727系統還改裝了一種新型相控陣體制的有源幹擾機。
在大型水面艦艇電子對抗系統方面,我國也在參考了「彎刀」系統的基礎上,開發出了826系列電子對抗系統,並在052驅逐艦上安裝。不過826系列電子對抗系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研製周期過長,並且現役艦艇可改裝餘地較小,因此後續很快就被726系列電子對抗系統所取代。這套系統主要裝備於052C/D驅逐艦,其改進型號則裝備於遼寧號航母和首艘國產航母,它的優點在於具備非常完善的雷達告警測頻/測向功能,同時具備對各頻段雷達信號的多種模式有源幹擾能力,並且可以配合726-4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作業,可以達到對多批次、多模式攻擊的組合幹擾效果。
而在無源幹擾手段這方面,我國則先後發展了945系列無源/光電對抗系統、946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947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726-4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和728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等。其中945系列的旋轉式箔條/紅外發射裝置和煙霧彈發射裝置曾裝備於053H3型護衛艦,而945系列的固定式箔條/紅外發射裝置則裝備於053H2G型護衛艦;946系列的15管幹擾彈發射裝置曾裝備於051型驅逐艦;947系列的10管幹擾彈發射裝置曾裝備於051B/C型驅逐艦,而16管幹擾彈發射裝置則裝備於現今的遼寧號航母。
726-4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是目前我軍艦艇主要裝備的無源幹擾設備,該系列主要包括3型,其中基本型每座發射裝置共有三排共18個發射管,現裝備於052B/C/D型驅逐艦、054型護衛艦和071型船塢登陸艦等;改進型的每座發射裝置進一步增至四排共24個發射管,現已知裝備於054A型護衛艦;而最新型號的726-4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據悉已經裝備於055型飛彈驅逐艦的艦尾直升機庫上,雖然具體性能未知,但相信比改進型會有進一步提升。最後便是728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該系列結構比較簡單,因此多裝備於022飛彈艇和056護衛艦上。
至於舷外有源幹擾系統,雖然我國曾發展過947艦拖雷達誘餌,但由於一些原因最終未能實現裝備,這也導致我軍艦艇至今未裝備性能堪比NULKA的舷外有源幹擾系統。不過從某些不可靠的消息來源可知,我軍艦艇近期似乎裝備了與NULKA同類型的舷外有源幹擾系統,但大概率依舊採用了類似「海妖」的降落傘滯空方式,併集成在了726-4系列幹擾彈發射裝置中。雖然這種模式距離美軍NULKA系統的脈衝火箭發動機滯空方式尚有一定技術差距,不過至少算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將來未必不會改進。
回到此次事件來看,西安艦估計是採用了艦上裝備的726系列電子對抗系統,對英國軍艦的雷達進行了幹擾。而從具體效果來看,726系列的表現還算是不錯的,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軍艦載電子對抗系統所取得的不俗成就。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英國海軍此次派出的是一艘老舊的23型護衛艦,戰力配置根本無法與我052C級相比,所以不能就此認為我軍艦載電子戰系統已經趕超西方最先進水平。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