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艦行萬裡不迷航
3月6日,剛分到沂蒙山艦的20歲江蘇南京籍戰士汪鴻斌和戰友一起來到支隊軍史館,接受傳統教育——
1950年,原新四軍海防縱隊被改編為華東海軍第五艦隊。先輩們駕駛老一代「沂蒙山艦」等艦艇,先後參加了收復灘滸山、解放一江山等著名戰鬥戰役,首創了我軍小艇打大艦、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等經典戰例……在這裡,汪鴻斌第一次了解了這支英雄部隊和沂蒙山艦的歷史淵源,領悟到從軍報國的價值和意義。
只有血脈相承,才能薪火相傳。沂蒙山艦黨委在組建之始,就注重從歷史傳承中獲取信念、積蓄力量,他們以黨建統領單位建設,有效激發官兵踐行強軍目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沂蒙山艦入列兩年,連續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抓黨建,首先就是固底色。當一批批80後、90後官兵陸續「登艦」後,如何扣好他們軍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播下紅色的種子?艦政委邱璟說,從組建第一天起,艦黨委就把「鑄魂工程」擺在首位,確保艦行萬裡不迷航。他們為新戰友精心設計「紅色之旅」實踐活動,赴沂蒙老區開展「貫注紅色基因,犁耕深藍航跡」主題見學,在崇武海戰場開展「海祭」,在革命紀念館緬懷先烈,經過臺灣海峽時舉行宣誓,不斷激發官兵建功海疆的壯志豪情。
「大學裡我學的是機械設計和自動化,對軍艦火控系統一無所知,必須從頭學,但一想到老一輩沂蒙山艦官兵曾經在地上挖坑練划槳,把手電筒當信號燈等,克服了由陸到海的種種困難,就覺得自己面臨的這點挑戰不算什麼。」5月11日下午,艦副作戰長楊揚結合自身經歷,利用「動畫+影像」的數位化手段,為官兵上了一堂題為「新老『沂蒙山艦』變與不變」的情景體驗式黨課,深刻解讀68年來支隊官兵「鐵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險灘逐鹿」的血性擔當。
沂蒙山艦黨委有一名士官委員叫壽偉濤,他在黨委會上的發言經常成為焦點。2017年4月,壽偉濤通過查閱相關規定,聯繫單位實際,在黨委會上專門提出士官參與療養的問題。壽偉濤的建議引起了艦黨委高度重視,他們積極推動士官療養制度的進一步落實。當年5月,沂蒙山艦邵巖、杜亞斌等10名士官踏上前往青島療養的火車。「作為一名士官委員,既是戰士的發言人,又是艦黨委和戰士溝通的紐帶。」壽偉濤說,沂蒙山艦除了有士官黨委委員,在各級組織中還有士官支委、士官黨小組長。
現代化戰艦給黨建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在沂蒙山艦,餐廳分1號餐廳、2號餐廳,大家很難同桌吃飯;住艙分布在多層甲板,大家很難住在一起;軍艦全封閉,人人各司其職,發號施令全靠指令和廣播。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艦黨委要求全艦黨員主動匯報思想,他們一方面引導黨員深化對思想匯報制度的認識,一方面主動走近黨員,變等匯報為聽匯報。
談起「思想匯報」,沂蒙山艦航海部門黨員徐開感受頗深。由於長期出海,徐開對家裡的事情總是愛莫能助。去年5月,老家房屋面臨拆遷徵地,相應補償問題一直無法落實。徐開找到姚敢副政委匯報思想後,組織出面與地方部門溝通協商,使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建立「思想匯報」制度,是沂蒙山艦加強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近日,該艦組織了一次海上對岸實彈射擊演練。演練硝煙剛剛散去,艦黨委就組織了黨員思想匯報活動,大家邊談邊找問題,使黨性在炮火中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