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的時候,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制定的火星探測計劃中,預計在2020年,我國有望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環繞火星進行探測。
但沒想到計劃成真——2020年7月23日北京時間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 2167 秒之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了預定的軌道,正式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將於2021年2月份左右到達火星,這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領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兩部分組成,總質量大約5噸。其中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火星車高1.85m,重240公斤左右,在火星車搭載著六種有效載荷,分別為:
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表面磁場探測儀、氣象測量儀,而且為了克服火星上的特殊環境,火星車還具備了環境感知、障礙識別、局部路徑規劃及多輪運動協調控制等等功能,關於火星車的壽命,最初設計為3個火星月,即我們地球上的92天。
在一般情況下,探測任務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穿越被探測星體;其次是使探測器環繞探測星體運動;然後再選擇著陸探測;最後巡視探測。而我國這次的火星探測選擇了三位一體的任務需求,即一次實現「環繞、著落、巡視」這三個目標,在這背後,面臨的高技術、高風險也是前所未有的。
探測器著陸地點的選擇是要在工程角度,光照條件,測控通信條件,以及陸地點的地形地貌等等安全性因素的考慮下,來進行選擇的。目前科學家初步選取的著陸地點位置為火星北半球20到30緯度之間,並且具有很大科學考察價值的一塊相對平坦的地方。
「天問一號」的任務:
1.給火星照相,大致了解火星是什麼樣的;
2.探測火星上的物質,元素,了解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由什么元素組成,而我們科學家也在火星環繞器上搭載了多光譜相機,巡視器上搭載了元素分析儀;
3.探測火星的環境,探測觀察火星上的磁場、高能粒子、中能粒子等;
4.探測火星表層的地質結構,觀察是否有冰水的存在;
5.探測火星上的氣候變化,了解火星表面的氣候、沙塵暴情況和溫度、風、氣壓以及聲音等情況。
太陽系內,由內向外數第四顆就是火星,它位於地球和月球中間。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十分相似:
第一,火星自轉一周是24.66小時,晝夜只比地球上的一天多40分鐘;
第二,火星的自轉傾斜角也和地球相近,所以在火星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
第三,火星上也有大氣層。迄今為止,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經將近有60年,在此之前共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其中只有8次成功著陸,成功率只有18%,目前真正完成對火星探測的國家或組織只有四個,分別為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印度。
第一,距離太遠
地月距離才38萬千米,而火星距離地球最近5600萬千米,最遠4億千米,最近距離都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47倍。
第二,信號傳輸慢
探測器安全著陸後,與地面的通訊很重要,而在地球上任意兩點之間的通信僅需0.13秒,而與火星距離最近的時候,光速也需要180秒,因此這個長的距離對於信號傳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三,對軌道設計技術要求高
地火距離以及其相對運動規律對火星探測軌道的設計要求非常高,主要由於火星與地球並不處在同一平面內,其軌道設計難度可想而知。
第四,著陸難
火星上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大約是地球的1%,而火星探測器在進入火星大氣層的時候速度達到了2萬千米/小時,這樣的話探測器將會與大氣發生劇烈的摩擦,造成嚴重的發熱,而且從進入火星的大氣層到落地的時間僅有7分鐘,而且這7分鐘時間我們全程和探測器沒有任何通訊。
我們的探測器在這七分鐘內需要完成氣動減速、降落傘減速和反推等等一系列操作,再加上探測器在降落過程中受到的阻力較小,所以在高速降落的過程中就提前開傘減速,在整個過程中,難度太大,有一點失誤出現就很有可能會墜毀於大氣層中。
第五,運載火箭要強
前往火星的時候,不僅需要擺脫地球引力,而且還要擺脫太陽引力,因此就需要更強力的運載火箭。
大概每隔26個月,火星會與地球運行到太陽的同一側,即「火星衝日」,因此這段時間特別適合從地球發射探測器去火星,我們稱這樣的時期為「火星發射窗口」。而最近的這次發射窗口,就是2020年的七八月。
2020年7月份,多國探測器將陸續探索火星。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 5 點 58 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 「希望」號於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然後經過大約200天的時間,於2021年2月份抵達火星。
NASA計劃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毅力號」,將於2021年2月下旬抵達火星。不過目前,NASA還沒有公布「毅力號」的具體發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