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學一位碩士的論文《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因研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引發熱議。
董明珠女士網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動不動就有新聞報導,一會要收購銀隆,一會要造手機,一會要和小米對賭,一會要直播帶貨。
正如論文所指:董明珠個人報導數量點格力官網發布新聞總數的33.22%。董明珠也說過「格力是董明珠的,董明珠也是格力的」。
所謂樹大招風,個性鮮明、敢做敢說的董明珠當然易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然而,除卻個人原因,其實企業家當「網紅」也有無奈的成分。
第一、企業家當「網紅」更有利駕馭公司,這比建立一套管理體系有效得多。
做過企業的人都知道,人都是千奇百怪、思想行為各異的。要想把人管住,真不容易。所以就有人專門研究管理,什麼豐田精細化、德魯克、6S、儒家國學等等,最終目的,就是想把人管好。
但是,從零到無建立一套管理體系,並且不斷細化、維護,需要很長的時間,很高的成本。所以中國古代帝王採取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樹立權威和個人崇拜。所謂「天子」,代上天管理,天下萬民只有服帖。
企業也是一樣的。企業大了,幾萬人,很難管。或者管理層太複雜,誰也不聽誰的,就需要有一個人樹立權威,統一意見,「不要想太多,就聽我的」。這樣事情就變簡單了,企業決策和運行就有效率了。
如果內部阻力太大,則企業家更需要變成「網紅」。為什麼?因為需要往外界藉助影響力,來反過來對內部施壓。想想董明珠成功將「格力」和「董明珠」綁定,誰能動得了她?她就在格力內部坐得穩穩的。
當然,這也有弊端,因為個人再有能力,也有犯錯的可能。並且個人影響力越大,下面的人就越依賴、難以成長。格力近幾年增長乏力、有被美的反超之勢,足以說明格力這一管理模式的隱患。
第二、媒體時代放大了企業家的言行,企業家被迫當「網紅」。
其實作為資訊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掌管上千億名企的企業家,更是天生具備成為「網紅」的優勢。因為老百姓都很好奇,為什麼Ta能成?這麼有錢,他們的生活或想法是怎樣的?等等。
除了董明珠之外,其實這種明星企業家,在國內公司比比皆是。例如阿里巴巴馬雲、小米雷軍、新東方俞敏洪、萬科王石等等,想到這些企業,就想到了相應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也給這些企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企業家的一言一行,甚至婚戀家庭都備受關注,也是常事。
國外的明星企業家也經常見諸報端。例如特斯拉的馬斯克,亞馬遜的貝索斯等等。
因此,有時候並不是企業家喜歡,而是媒體資訊時代,讓不少企業家被迫當網紅。本來很個人的事情,也被放大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新聞。這大概是有錢人的苦衷吧。
第三、企業家當「網紅」,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品牌宣傳費用。
有一條其實很容易忽略,那便是企業家成為「網紅」,動不動就有新聞報導(當然不能是太負面的新聞),其實是變相給自己的企業賣廣告。自己當明星,當然比請別人當明星,要划算得多。
不管企業家願不願意,或有沒有意識到(能當企業家的,肯定都能意識到),企業家的名氣,是能夠給企業賺錢的。
舉個例子:馬雲(未被約談前)因是創業教父、金句頻出、又熟知年輕人的心理,又多才多藝,不知被多少年輕人尊稱為「馬爸爸」。阿里與淘寶包括螞蟻的成功,與馬雲的良好「網紅」形象不無關係。
甚至華為的任正非先生,一向低調,近幾年一反常態,接受媒體採訪,其實也是利用他的影響力,給華為的粉絲及合作夥伴以信心,來給華為「續命」(降低貿易戰對華為的衝擊)。
文明社會應該是個包容的社會。對於知名企業家,我們應該多一些包容。我們要更多關注企業家的能力與業績,而不是他個人的性格或言行。我們要學習和發揚他們身上敢闖敢做敢擔當的企業家精神,而不是吹毛求疪、苛求完人。
期望中國少一些網紅,多一些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