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廊坊1月16日電(劉振山 冰潔)剛走到廊坊廣陽區南常道村頭,就聽到大喇叭裡傳來向「好兒子、好兒媳」們學習的號召,再走近村裡一看,村委會門口圍著一幫人,正在看貼在牆上的大紅紙,上面寫著經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選舉產生的兩個「好兒子」齊國安、張俊,和三個「好兒媳」 李金榮、趙燕、蔡樹梅。
村民們紛紛議論著。65歲的離任幹部劉廣秀說:「這次村裡評選『好兒子、好兒媳』的活動太好了,教育了好多人,樹立了正氣。」張德營的兒媳說:「等明年咱也爭取當上好兒媳。」
記者在村書記孟令學的帶領下,來到連續兩年被評為「好兒媳」的李金榮家。五間舊房,乾淨的院落,儉樸又整齊的臥室,炕上坐著一位老人,正在看電視,她就是李金榮75歲癱瘓在床的婆婆。只見李金榮正給婆婆梳頭,撿拾著婆婆掉落下來的頭髮。梳理完畢之後,不時給婆婆掩掩被褥,生怕婆婆凍著。
見到我們的到來,李金榮78歲的公公孟德元急忙讓座。說起兒媳李金榮來,老人家面帶微笑,滔滔不絕地誇兒媳做得好。「金榮進我們家17年來,與我們朝夕相處,從沒有紅過一次臉。她媽身體癱瘓,我年紀大了也幹不了什麼重活,家裡家外的活都要金榮承擔,可拖累這孩子了。她媽媽經常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偏偏她媽又是個愛乾淨的人,鋪的蓋的有一點髒就受不了。每次金榮都二話不說趕緊給她媽擦洗乾淨身子,把被褥拆洗乾淨。夏天,每天為她媽媽洗一次澡,冬天隔三差五就擦一次身。」
村書記孟令學說:「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我看應該改寫成『久病床前有孝子』。李金榮六年如一日地精心伺候身患重病的婆婆,同時照料著78歲公公的生活起居,上有老下有小的,還要下地幹活,這些年也夠不容易的了。你瞅瞅這屋裡疊的被褥整整齊齊的,沒有一點異味,鄰居來串門都說不像家裡有病人。」當我們問起李金榮為什麼這樣做時,這位樸實、善良的農家婦女淡淡的一笑說:「自己家人,應該做的,各人盡到各自的孝心就是了。」
李金榮今年38歲,17年前嫁到了南常道村孟祥勇家。當時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過得非常和睦。天有不測風雲,2004年,婆婆患了腦血栓,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顧,李金榮不與哥嫂攀比,主動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全部重任。2007年底,婆婆的病再次復發,癱瘓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李金榮的丈夫心裡很焦慮,床上有病人,愁壞床下人。媽媽病倒讓本就艱難的日子雪上加霜,五間舊房,幾畝薄田,還得再照顧癱瘓媽,這日子可怎麼過。丈夫的心思被善解人意的李金榮看在眼裡,她反過來勸丈夫:「照顧老人是我的責任,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我一定會照顧好老母親的,讓她安度晚年。」
婆婆陳回秀性子急,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常常耍性子,發脾氣。李金榮卻並不因此生氣,反而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勸說,耐心疏導,「癱子也要過日子,我會服侍你。」在兒媳的鼓勵勸導下,婆婆慢慢擺脫了陰影,樹立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李金榮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婆婆身邊,按時按量給婆婆餵飯,每天替婆婆換衣服、搓身、梳洗、倒屎倒尿。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兩位老人日子過得非常舒心,現在老太太活得有滋有味,雖然75歲了,仍然精神頭好,容光煥發,給人的感覺不像有病的人,她逢人就說:「金榮就是我的好女兒!」左鄰右舍也都說,沒有李金榮的孝心,老太太活不到今天,這個家也就不像個家。這一家真是修來的福氣,找到一位這麼好的兒媳。
她不僅照顧二位老人,就連丈夫孟德勇的兩個侄兒也照顧得很周到。前些年孟德勇的哥嫂鬧彆扭,兩個孩子跟著受罪,李金榮看著兩個孩子可憐,經常把孩子叫到家裡來吃住,給孩子買衣物、鞋子。
李金榮在家中尊敬老人,善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比較嚴格。她常常對孩子說,要尊老敬老,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分清對錯,讓他從小要有愛心。「老貓枕著鍋臺睡,一輩傳一輩。」耳濡目染,她的孝心也影響著兒子和侄兒,現在孩子們爭著孝順老人。他們的侄兒孟令偉已找到一家企業上班,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時刻惦記著叔叔和嬸嬸。
如今,李金榮孝敬老人的事跡在南常道村周邊廣為傳頌。
李金榮在給婆婆梳頭。長城網 冰潔 攝
村支書孟令學與李金榮丈夫孟祥勇座談。長城網 冰潔 攝